您的当前位置:

教育

社会文化概况

教育

教育



  【巩固提高“两基”】 2003年,市教育系统继续加大“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力度,“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得到落实。以政府名义制定下发了《佳木斯市关于解决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的意见》,“控辍”工作经验在全省会议上做了发言和交流。同江市、抚远县顺利通过省“两基”巩固提高复查验收。前进区顺利通过了省首批“双高”“普九”检查验收。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专项资金落实到位 775万元,超额完成了22所农村中小学危改项目学校46 673平方米校舍的建设任务。
  【发展高中教育】 不断扩充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总量供给,依托一中、二中名校优势,利用闲置的教育资源,在城区东部和西部新建并改造两处小规模、低收费、高质量、平民化的普通高中办学点,一中二学区、二中艺体综合楼、十一中体育馆顺利完工并交付使用。汤原县扩大了高级高中规模,富锦市新建了三中,同江市为一中新建了食宿楼,桦川一中、富锦一中积极做好争创第三批省级示范高中各项迎检筹备工作。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生源稳中有升,在特教中心首次设立了高中部,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汽车驾驶培训正式批复,指导和支持旅游学校、汤原县成人中专学校争创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和中专学校,在办学学制、体制、机制上形成了新思路。
  【民族教育、幼儿教育】 积极发展民族教育和幼儿教育,通过资产置换、重组,市实验幼儿园与政府机关幼儿园合并,新建了万米综合楼;完成了朝鲜族基础教育中心学校扩建工程,使幼儿园和朝鲜族学校办学规模较之原来扩大两倍以上。制定出台了幼儿教育发展若干扶持政策,开展了对幼儿教育园所的评估、整顿,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规范化。出台特殊政策,允许朝鲜族学校面向全省招聘教师,使全市民族学校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明显加强。
  【基础教育改革】 不断丰富和完善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市直 3所高中被省教育厅评为课程改革先进学校。在总结和借鉴高中课改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原则,采取分层推进、滚动发展、发挥示范、 逐步推广的新课程实验工作策略, 制定出台了《佳木斯市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管理办法》,建立了实验教师三级培训制度和研培一体的培训模式。适时召开了全市课改工作总结推进大会,邀请教材编写专家来佳市进行教材解析和课标解读,提高了课改实验的实效。在向阳区、同江市两个省级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基础上,启动了永红区、前进区、东风区和桦南县、富锦市 5个市级课改实验区工作,使全市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由点向面全面铺开。并以课程改革理念为牵动,制定了《佳木斯市示范性中小学建设评估方案》,选择第十小学和第七中学开展评估试点。以学校自评为主,将督导评估、业务评审、教研指导“三位一体”,力量整合,将示范性中小学评审与普通中小学三类综合督导评估有机结合,两所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明显提升。12月中旬召开了现场会,两所学校经过全面评估,均达到一类评估标准,为推动省级示范性中小学建设,启动实施了全市中小学校综合督导评估暨示范性中小学评审工作,得到了省教育厅及省教育督导室的充分肯定。  
  【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 广泛开展融趣味性、参与性、竞赛性为一体的大课间活动,使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和扩展。加大体育器材投入,体育器材、设施建设不断完备。加强学校卫生工作,将健康教育纳人课时计划,投入60万元购置了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车。实施了学生健康饮水和学生营养餐工程,使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逐步制度化和规范化。与市防疫站、卫生局联合加强对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的检查,对 200多家小餐桌进行了清理和规范。不断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将综合艺术实践活动与音乐、美术和学科教材有机结合的课本剧,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全市各学校共创作课本剧50余部,增强了广大学生艺术素质和人文素养。市教育局与市委宣传部、团市委、电视台、体育局、文化局等部门联合开展“手拉手”、“心连心”广场文化艺术活动,大力开展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充分利用双拥模范城的教育资源,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国防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加强花园式学校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学校环境育人功能。积极争取国家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专项资金180万元,并多方筹资60余万元,利用原电教馆闲置场地,建成了全省地(市)级城市唯一一所设施完备、功能先进的少儿科技活动馆,为开展青少年科普文化活动提供了重要阵地。
  【扶贫助学工程】 启动实施特困中小学生助学行动,设立了专项助学基金会,成立了贫困生资助工作办公室,先后分三批对城区 5 462名特困生实施了资助,资助资金127.39万元。同时,大力推进教育进社区工作,制定了《教育进社区工作实施方案》、《社区教育工作制度》,在前进区开展了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试点。全市各中小学校分别设立了课堂开放日、教学开放周,建立了网络学校、社区学校,并将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施定期向社区居民开放。积极开展强校带弱校、机关带基层、城乡学校对口支援和“千名党员教师访万家”等活动。组织教育专家、优秀教师、青年志愿者开展送教下乡和智力扶贫活动。前进区社区教育在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交流了经验。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 制定了《佳木斯市教育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方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职成教育为畜牧业发展和“三农”服务工作的意见》。市教育学院被确定为全市农民工培训基地。总结和推广了汤原县成人中专、旅游学校办学经验,《中国教育报》、《黑龙江日报》先后多次给予报道,并在省政府召开的职教工作会议上做了经验发言。组织人员赴青岛、上海、重庆考察,深入市内大中型企业走访调研,与上海佳吉快运公司、青岛黄蒲职业专修学院签订专业技术人才输出和联合办学协议,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实施订单式培训,与高校对接,与企业对接,与地方经济对接,在学制、体制、机制上形成了新思路。全市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校共为下岗、在岗职工开展了 2万多人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大校办企业改革力度,成功解决多年来校办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就业安置问题,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保证。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建成“站校合作”式农村综合中学49所,面向农民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年均1 760期,培训人数33.67万人次;建成乡镇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基地74个,其中县级以上30个,国家级3个,面向农村、农户推广新农业科技项目230多个。总面积达到 5 921.5亩。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大大提高了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教育资源整合】 继续加大对城区教育资源的战略性调整,通过强强联合和资产置换,接收了政府机关幼儿园并与市实验幼儿园合并,新建、改建了1.24万平方米的高标准、示范性幼儿教学楼,解决了多年来城区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将直属第十中学与实验学校合并,将实验学校小学部并入东风区第十七小学,从根本上解决了市区东部三所学校师资、生源及经费投入分散、不足的问题。将第六中学与接收后的联合收中学合并,组建了新六中,并利用企业投入的一百万元资金,新建了第六中学 3 400多平方米的实验综合楼。抢抓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政策机遇,顺利接收了造纸集团中小学校,分别更名为佳木斯第四中学和雪松小学,并积极运作接收东风区第十六中学。经过教育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和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2003年全市小学升初中已全部取消了抽签方式,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自主自愿择校人学。
  【治理中小学乱收费】 制定出台了《佳木斯市中小学收费管理的规定》、《佳木斯市中小学收费处理的暂行规定》和《佳木斯市关于中小学收费资金账务管理办法》规范了中小学收费行为。在中小学全面推行校务公开,设立收费公示板,将中小学收费政策、项目、标准及要求向学生家长、社会群众公开。召开学校收费听证评议大会,举行学生用品“阳光工程”招标、评标展示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风巡视员、社会监督员、社区居民委主任、学生家长等百名行风监督员,深入学校、班级、社区进行走访。深入招生办对中考、高考、自考等招生考试各个环节进行了解,第一次将招生考试工作面向社会公开,加强了社会监督。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了师德师风教育年活动,制定了行风建设“八项承诺”、“八条禁令”,开展了学生评教师、教师评校长、社会评学校、学校评教育行政部门师德师风“下评上”活动,取得明显效果。严格贯彻执行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落实了高中收费“三限”政策。加大中小学收费治理工作的宣传力度,市教育局主要领导多次到电台“包罗万象”、“热点聚焦”等节目直播间,直接解答听众提出的问题。创办教育网站和《教育周刊》,建立了阳光政务网上查询系统。开展了“十大名师”、“十大明星校长”、“十佳教子有方好家长”和“尊师重教好领导”的评选活动。加大对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 年内查处违纪案件52件,2名校长被免职,纪律处分18人,12所学校、11名校级领导和教师通报批评,清理补习班47个,清退违规收费61万元。全市教育系统行风建设明显好转,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率由年初的 78.2%上升至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