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佳木斯日报社

佳木斯日报社

佳木斯日报社



  【基本情况】 佳木斯日报社现办两报 3刊,即《佳木斯日报》(1956年11月 1日创刊)、《三江晚报》(1992年12月30日创刊),《教育周刊》、《公安交通周刊》、《服务经济导刊》。现有职工 380人,其中日报编采63人,晚报编采51人,行政后勤72人,印务中心83人,离退休80人,在编不在岗31人。专业技术人员124人,其中正高职称8人,副高职称36人,中级职称50人,初级职称30人。现有正式党员127名、预备党员5名。2003年佳木斯日报社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地置换了办公楼,8月29日,总面积为6 200平方米,人文化、智能化、现代化的新报业大厦投入使用。同时,引进微机 135台,建起了全省设备一流、功能齐全的编采网络平台,实现了办公现代化。
  【报业二轮改革】 为深化改革,进一步振兴报业,再次进行了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对各部门正、副职干部实行岗位竞聘,对一般干部和其他工作人员采取双向选择。77人参加了日报、晚报、行政、党务等30个部门正、副职岗位的竞聘,近60人走上部门正、副职岗位。其中18人由一般工作人员被聘为部门正、 副职,5人由部门副职聘为正职。竞聘后的部门正、副职干部平均年龄为39.4岁,比2002年改革降低了 2.5岁。重新聘任了两报广告部主任,精简了印务中心人员、微机室人员,通过严格考试考核,从27人挑选11名优秀者上岗,解决了人浮于事问题。再次进行改版改制。把晚报作为报业发展的亮点和经济增长点,将办报、发行、广告融为一体,宣传报道和创收都有新的突破。在稳定《教育周刊》、《公安交通周刊》的基础上,对经济效益不高,投入资金较大的日报《生活周刊》、晚报《新闻周刊》拆零组合,创办了以经营创收为主、办报为辅的《服务经济导刊》。此次改革,稳定地解决了职工能进不能出、干部能上不能下的“瓶颈”问题,巩固完善了定岗定酬、同岗同薪、稿件打等、按稿记酬、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等行之有效的分配方式和奖罚措施。
  【宣传报道】 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突出重点,唱响主旋律,为全市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舆论支持。一是突出对市十次党代会的宣传报道, 组织精兵强将报道盛会。4位正、副总编撰写系列评论员文章。日报在一版开辟了《党代会后抓落实》,《县(市)区委书记访谈录》等专栏,对党代会提出的立项目标进行系列报道。对70多个先进集体、个人典型,特别是富锦市农委麻晶莉践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典型事例, 在日报一版刊发了长篇通讯《走进农民心中》,并发配《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典型》的评论。该报道社会反响强烈,市委书记郭晓华亲自批示,市委做出向麻晶莉同志学习决定。对市人代会、政协会和全市大型会议和政府换届工作,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在日报一版和三版分别开展了《代表建议》、《委员提案》、《群众来信》等专栏,共刊发稿件 300余篇,形成了舆论强势。二是突出对抓“两风”的宣传报道。在日报一版开辟了《“两风”建设巡礼》专栏,刊发了系列评论员文章,推出了“两风”建设典型,例如对桦南县城镇执法法监察大队长许长君廉洁从政、执法为民的重大典型,以题为《百姓之子》长篇通讯见于报端。将全市各执法单位的承诺及少数反面典型在日报一版刊发。三是突出对抗击“非典”的宣传报道。选派骨干记者深入“非典”一线采访,到医院、车站、码头获取第一手材料,撰写了数百篇有实效性、指导性和安民心的防治“非典”方面的消息、人物通讯和言论。日报、晚报分别在一版开辟了《防治“非典”栏目》,日报每天公布全市各县(市)区“非典”病情。投资30万元,创办了24期《防治“非典”特刊》,期间两名年轻记者入党,一名部主任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防治“非典”先进个人称号,报社被授予市防治“非典”先进集体称号。四是突出对市委“四抓”战略的宣传报道。在日报一版开辟了《坚持“四抓”思路,大上项目快发展》专栏,刊发了《大项目热了桦川》、《我市33项重点推进项目进展综述》、《工业系列项目建设凸现三大亮点》等颇有力度的稿件。同时还在日报三版“理论专版”刊发“四抓”理论工作座谈会众多专家、学者的精辟发言。在日报一、二版开辟了《创业行动访谈录》、《扎实推进民众创业》、《创业之路》专栏,刊稿近百篇。在日报一版开辟《招商兴佳引资兴业》专栏,在日报二版开辟《招商引资大家谈》专栏,宣传招商引资重大意义、先进典型和理论文章。在日报一版开辟《优化结构促振兴,抢抓机遇快发展》专栏,报道全市抢抓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之机遇,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众多典型和特约评论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