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人民政协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浅议人民政协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浅议人民政协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市政协主席 韩树礼
在新世纪新阶段,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由此我结合从事政协主席工作12年的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正确认识政协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是人民政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前提
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人民政协对于发扬民主,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这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在中国的体现和发展。人民政协的存在与发展,对于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既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又成为有效的渠道和途径,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这既是对人民政协性质的规定,也包括对人民政协地位的规定。从规定性质上说,人民政协是实现广泛团结、联合各界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进行政治协商和相互监督的政治组织。这种政治组织,既不是单一的党派组织(政党),也不是国家权力机关和执行机关。这就廓清了人民政协同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的区别,也廓清了人民政协同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的区别。从规定地位上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是实现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机构;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上述对人民政协性质、地位的规定和人民政协的发展历史表明,人民政协从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神圣使命。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赋予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其宗旨就在于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本质。政治协商的目的是为了正确的决策,这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然要求;对决策执行情况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作情况进行民主监督,这是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标志;把参政议政列入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使政协工作的领域更加广阔,内容更加丰富,方式更加灵活,渠道更加畅通,这是我国政治生活日益生动活泼的真实体现。由此说来,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
明确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并载人政协章程,是中共中央关于新时期人民政协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发展,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举措。人民政协所追求的团结,是持久的、生机勃勃的团结,这种团结只有在民主的基础上才能巩固和发展;人民政协所坚持的民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这种民主必须以各民族、各阶层、各党派、各方面的团结为前提才能真正实现。以坚强的团结保证民主进程健康有序,以充分的民主保证团结充满活力,在团结稳定的前提下发扬民主,在发扬民主的过程中巩固和发展稳定的政治局面,是人民政协的优良传统和一大优势。人民政协的光辉历程,就是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民团结奋斗的历程,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历程。
总之,通过人民政协这一重要载体和有效的实现形式、渠道及途径,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特点和一大优势。
二、充分发挥政协作用。是人民政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所在
如何发挥人民政协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为了充分发挥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我市政协在总结10多年工作经验基础上,理出了履行职能“三五二”机制,即政治协商坚持“三在前、三在先”原则,民主监督运用“五种形式”,参政议政推行“两个新模式”。这一机制既得到了省委、省政协的肯定,又分别纳入了省、市委加强人民政协工作和推进政协“三化”建设的文件之中。《人民政协报》、《中国政协》对此做了报道。多年来的政协工作实践使我体会和认识到,人民政协应充分发挥四个作用,不断加大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力度。
一是围绕重大决策,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民主协商作用。民主协商是人民政协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依据,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形式。它又是人民政协议事的基本规则,这种议事规则同领导机关、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其他组织的议事、办事规则有所不同,其重点不在于事后的表决,而在于表决前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以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最大可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合众谋立策,集群言兴国,使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合理。因此,它对于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实现重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要程序和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凡是经过民主协商的决策,往往科学性较强,失误较少,产生的实际效果就好;反之,未经民主协商的决策,往往随意性较大,失误较多,产生的实际效果就不够好,甚至带来严重损失。人民政协围绕重大决策开展民主协商的做法很多,我市政协于1988年在全省率先提出了政治协商“三在前、三在先”原则,即重大问题协商要在党委决策之前、人大通过之前、政府决定之前;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事关人民生活的重要问题,要先协商后决策,对重要人事安排包括同级人大、政府、政协领导成员的人事安排要先协商后决定,制定关系地方全局的重要政策法规要先协商后通过,并在实施中取得了增强党政决策的科学性、选任干部的准确性和合力推进重点工作的实效性的良好效果。
二是围绕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作用。“以协商讨论和批评建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监督”,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手段,它具有维护民主制度的功能、纠偏的功能、制衡的功能。这种监督是一种有组织的政治监督,是广泛的高层次的监督。它本身虽然不具有强制性、约束力,但作为我国整个监督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同其他监督形式相互配合、相辅相成,通过提出意见、建议和批评,对党政领导机关起到一种反映情况、批评警示、协助促进的作用,其权威性和科学性是其它方面的监督所无法替代的。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既包括统一战线组织内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相互监督,也包括各界代表人士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有组织的监督。中共中央要求进一步加强这种监督,人民群众希望切实开展这种监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下大力气搞好这种监督。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重点,是对权力的监督。权力失去监督和制约,必然导致腐败,执政党的威望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会亡党亡国。人民政协开展民主监督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市政协从实际出发,归纳并运用了“五种民主监督形式”,即党政重大决策执行,通过协商进行监督;重要法律法规实施,通过视察进行监督;重大社情民意反映,通过信息进行监督;机关党风廉政建设,通过评议进行监督;地方重要事务办理,通过提案进行监督。这五种民主监督形式,既拓展了民主监督的途径和方法,又增强了民主监督的力度和效果。
三是围绕重点工作,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民主参与作用。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的优良传统,也是衡量人民政协工作成绩的重要标准。人民政协通过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来参政议政,这是实现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一种体现,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创造,一大特色,一大优势。把参政议政列为政协主要职能并写入政协章程,是人民政协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和发展。民主参与既是参政议政的具体体现,又是参政议政的延伸和拓展。它既要求参与献计,又要求参与出力,旨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共同致力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围绕党政重点工作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具体体现和实际步骤。人民政协参政议政的方法很多,我市政协结合实际,推行了参政议政的“两个新模式”,即“党委出题、政协调研、政府采纳、部门落实”和“政协调研、党政采纳、政协参与、协助落实”,其中第一个模式是具有普遍性的,旨在献计献策;第二个模式是我市政协在参与绿色食品工程推进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特殊性,旨在既献计又出力。推行这两个新模式以来,我市各级政协的参政议政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推行第二个模式中,市政协受市委、市政府委托组织实施的绿色食品工程,经过五年的专项推进,合力攻坚,现已获取国家认证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品牌63个,实现了我市农业史上的六项突破,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绿色食品产业的提档升级工作。
四是围绕维护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民主团结作用。团结与民主两大主题决定了人民政协不仅要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成为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社会各方面的强大纽带,而且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成为各党派、团体及各界代表人士参政议政的重要场所。团结民主两大主题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贯穿于人民政协的各项工作和全部过程。人民政协既要以坚强的团结来保证民主进程健康有序,避免带来社会混乱、人心涣散,又要以充分的民主来保证团结充满活力,防止造成言路不开,死水一潭。发挥人民政协的民主团结功能和位置超脱、渠道畅通的优势,对于协调各方关系、联系各界群众、疏解各种矛盾,维护政治安定,保持社会稳定具有独特的作用。一方面,能够协调好人民政协内部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之间的关系,动员广大政协委员做好各自所联系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协助党委和政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能够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多做体察民情、反映民意的工作,多做排忧解难、理顺情绪的工作,多做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工作。同时,密切关注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积极协助党委和政府切实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进而为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做出应有贡献。
三、不断创新政协工作。是人民政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竭动力
人民政协通过工作创新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既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又是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程的必然要求。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当前人民政协要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上有新的作为,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创新:
一要在围绕“基本框架”内容建言献策上创新。党的十六大报告指明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框架。这个“基本框架”有三个要点,其一是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决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模式;其二是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其三是揭示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个框架对人民政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围绕框架的重点内容建言献策,已成为人民政协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在坚持党的领导上,应重点探索围绕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建言献策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在人民当家作主上,应重点探索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合法权益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在依法治国上,应重点探索推进行政许可法等重要法律法规有效贯彻执行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二要在突出团结民主主题上创新。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与人民民主形式的有机结合体。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它突出发挥团结的功能;作为多党合作机构和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它集中体现民主的作用。胡锦涛同志提出:人民政协要“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进一步做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通过在突出团结民主主题上创新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人民政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当前,在突出团结主题创新上,一方面应探索进一步搞好统一战线内部团结合作、共商国事的新措施;一方面应探索在社会阶层构成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界别作用,通过参加单位和广大委员密切联系各界群众,努力促进全国人民大团结大联合的新措施。在突出民主主题创新上,一方面应探索完善统一战线内部发扬民主、求同存异的新措施;一方面应探索围绕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大民主监督力度的新措施。
三要在政协“三化”建设上创新。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由于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三化”,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化”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因此,以政协新章程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政协“三化”建设,必然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化”建设的新要求。当前,人民政协在履行职能“三化”建设创新上,要重点做好三项工作:其一,注入新内容。根据政协章程增加的新内容,提出的新要求,充实和完善“三化”建设的新内容,使之与政协章程相一致,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其二,建立新机制。建立以“将政协章程和三化文件纳入中心组学习,成立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参加的推进政协三化建设领导小组及四办主任参加的协调机构,强化对推进政协三化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并列入党政干部目标考核”为主要内容的推进政协“三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确保推进政协“三化”建设的经常性和实效性。其三,总结新经验。坚持用经验指导和推动工作,既要把现有的成熟经验,进行理论上的提炼和概括,上升为制度、规范和程序。又要按照新的要求,结合新的实践,积极探索和总结新的经验,进而使政协“三化”建设的经验更加具有时代特征和指导意义。今年 7月市委召开的全市推进政协“三化“建设经验交流会议,将我市前段推进政协“三化”建设的工作经验概括为四条,即党委牵头并与人大、政府、政协形成合力,是推进政协“三化”建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保证;充实和完善“三化”建设内容,是推进政协“三化”建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关键环节;创新工作方式和活动载体,是推进政协“三化”建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是推进政协“三化”建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必然要求。这些经验是具有借鉴和推广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