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农村工作的思路与方法提升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
调整农村工作的思路与方法提升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
调整农村工作的思路与方法提升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
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 贺旭武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中国的经济进入了全新的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三农”问题是全局的问题,是全党的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做好“三农”工作,就必须研究新形势下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立足全局抓重点
一定要突出重点,把上项目、创建优势品牌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等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全力抓好。这些重点工作牵动农村工作的全局,决定农业工作的发展趋势,体现农业生产的发展后劲,增强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抓住这些重点工作,就抓住了农村经济的根本。只有把这些重点工作紧紧抓住不放,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就能形成农业生产质的飞跃,使农村经济发展走向快车道。各地、各部门都要认真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思路的调整,应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重点工作上来,靠重点工作来拉动全局的工作。
(一)大上项目、上大项目,靠项目拉动增强农业的综合实力。我们讲的农业项目包括农田基本建设项目、产业化龙头建设项目、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资源开发项目、科研及成果转化项目、社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等。要善于研究项目,努力挖掘、发现和设计项目,要善于捕捉各种信息,围绕政策上项目,围绕资源和产业优势上项目,围绕招商引资和发挥能人战略上项目。通过大上项目,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加速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大上项目,增加农民收入,大幅度提升地方财政实力;通过大上项目,推进农业生产由粗放经营向市场化、产业化、工业化发展;通过大上项目,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由简单的种、管、收向全方位、高层次迈进。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把抓项目作为今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每个县(市)区(包括农口各个单位),每年都要新上一批项目,至少要新上2—3个大项目。
(二)抓品牌农业,形成优势,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从当前农产品供求形势看,农业经济并不是短缺经济,也就是说,农产品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供大于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创建优势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尤为重要。从经济角度看,一种产品形成优势品牌,附加值就会有很大程度增长,产品的影响力也会大幅度增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城市的形象。佳木斯市是农业大市,农业是我市经济的主体,农产品的优势品牌能否打出去、叫得响,直接关系到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市有的农产品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但从其影响力上和规模、效益上看,并未形成真正意义的优势品牌。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每个县(市)区都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积极培育自己的优势品牌,真正实现“打特色牌,走特色路”形成各具特色的“品牌农业、特色农业”。今后要在种植业、养殖业及其加工业的重点品种上取得突破,争取获得省级著名商标,力争取得全国驰名品牌或商标。创建优势品牌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高标准创建优势品牌工作的系统方案。要从农产品生产的最初环节入手,在品种选择、生产技术、加工设备及工艺改进、产品包装、商标认证、产品宣传及营销策略等各个环节认真研究、深入谋划,要通过筛选、整合、提升等过程,确立本地的主打品牌或旗帜品牌,提高我市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三)扩规模、增实力,继续大力发展产业化畜牧业。发展畜牧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农业发展的方向。这几年我市畜牧业发展势头不错,抓法也非常得力,要持之以恒地坚持抓下去。从调查了解情况看,我市畜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上规模和加快发展的问题。上规模就要在产业规模上扩张,奶牛、肉牛、山绵羊、生猪等主要畜牧品种都要在养殖数量上迅速增加,牧业经济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每年都要上升 5个百分点以上,并逐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解决加快发展的问题,就要真正解决龙头企业牵动能力不强的问题。要继续加大对已有的生猪、奶牛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强其牵动能力;要继续引进畜牧产业龙头,特别是建设肉牛、肉羊的屠宰生产线,以带动我市畜牧业全面发展。同时,要加大力度解决发展畜牧业的资金瓶颈问题,农村信贷资金要重点向畜牧业倾斜,要推广优质品种,普及先进技术,保证畜牧业发展的 “三高”(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
与此同时,要鼓励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是一项新生事物,对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有限土地资源与劳动力过剩的矛盾十分有益,各地、各部门都要引起足够重视,对现有的要扶持好,对尚未建立的要引导好。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就要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增收意识,培养他们的创业技能,扶持他们广开就业门路,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不断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二、优化机制抓创新
要发展就要有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体现与时俱进,要以创新机制为切入点,形成佳木斯市农村工作的新突破。
(一)探索农村改革新机制。 在继续抓好农村税费改革、农村教育卫生改革和乡村政府(组织)职能改革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探索农村经营方式的创新。 摸索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形式,土地有序流转的新措施,农机服务的新途径,区域合作的新机制,科技兴农的新办法,耕作制度改革的新模式。
(二)谋划对农服务新措施。继续推进农技、畜牧、农机、水产等农业技术服务体制的改革,提高服务水平;继续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继续发展粮食、农机、种子、化肥、农药、水产、蔬菜、果品、花卉等交易市场,提高辐射和牵动水平。培养各业典型,建立示范园区,实现对农服务措施的新突破。
(三)树立农业工作新风气。加大调研力度,认真总结好破解“三农”问题的经验和做法,推动全市“三农”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加大指导力度,深入农村进行面对面的指导,让农民在生产的过程中,逐步增强自身的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建立雷厉风行的风气,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构造争先创优的氛围。
(四)改进目标考核新方法。认真细化量化工作目标,重点工作要形成方案,还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有专门的组织、专门的领导来抓落实。县(市)区农委、市直农口各单位都要调整机关的内设职能,都要根据需要设立项目办、品牌办或畜牧办,都要围绕重点工作调整领导分工,进一步落实部门和领导的责任,作到年初有规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考评,要严格兑现奖惩。一切围着重点转,一切围着重点干,深入开展“两争先”、“三满意”活动,以业绩论成败。
(五)提高指导生产新能力。面对新任务、新要求、新课题,特别是在上项目、创品牌上,要求我们除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外,还要具备调查研究能力,通过调研熟悉掌握当地情况;具备熟悉政策、把握大局的能力,能够充分运用上级给的政策为当地农业发展服务;具备沟通协调能力,及时了解上级在选项立项方面的信息,及时争取项目;具备招商引资能力,广交朋友,达到双赢互惠。这些,都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善于收集资料,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为立好项、招大商、创品牌做准备。
三、真抓实干抓落实
(一)抓落实,就要解放思想。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前提的,每一次思想认识的大解放,都会带来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我们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能否抓住这些机遇,关键看我们能否消除思想障碍,能否跟上时代步伐。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敢为人先,勇于实践,闯出一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
(二)抓落实,就要振奋精神。抓工作、干事业,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不行,没有激情和冲劲不行。我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面对困难,一些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和推卸思想,缺乏迎难而上、一往无前的精神。要紧紧围绕今年确定的工作目标不放松,碰到困难不畏缩,遇到挫折不气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发扬夙兴夜寐、夜以继日的工作精神,迎难而上,锲而不舍,锐意进取,创先争优。
(三)抓落实,就要真抓实干。要大力弘扬真抓实干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作风,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真抓实干贵在作表率: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真抓实干贵在抓平时,要日积月累,不做表面文章,不搞临时性突击,把全年的任务溶汇于每天的工作任务当中。真抓实干贵在抓具体,各级干部都要不嫌事情之微小,不烦工作之琐杂,大事小事一起抓,在抓具体、具体抓中成就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