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工作推进情况综述
要事综述
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工作推进情况综述
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工作推进情况综述
2004年,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围绕工业抓农业,围绕农业抓工业”的发展思路,立足实际、精心组织、突出重点、强力推进,使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工作完成情况
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主要指标及完成情况:(1)争取国家级龙头企业1户,已完成1户(希波集团);争取省级龙头企业8户,已完成8户;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45户,完成50户,超额5户;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任务19.91亿元,完成22.9亿元,超额15%;利税任务1.78亿元,完成1.92亿元,超额7.9%。(2)甜菜基地任务10万亩,完成10.38万亩,超额3.8%;亚麻基地任务3万亩,完成3万亩,完成100%;白瓜基地任务30万亩,完成35.7万亩,超额 19%;建设国家和省市“双高”大豆基地 150万亩,完成203万亩,超额 35%;优质水稻生产基地100万亩,完成139.4万亩,超额39.4%;专用玉米生产基地60万亩,完成67.5万亩,超额12.5%。(3)绿色食品基地任务500万亩,完成523万亩,超额4.6%;绿色食品加工总量任务30万吨,完成40万吨,超额33.3%。
(一)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迅猛增加,生产加工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增量是近几年最多的一年。在上年40户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又新增加改(扩)建24个。其中,落地投产项目12个:郊区东方畜禽加工有限公司年屠宰加工肉羊6万只、肉牛6 000头项目,富锦市龙祥米业公司年加工5万吨水稻项目,桦川县东方米业公司年加工3万吨精制大米项目,桦川县菲迪公司年产3 500吨饲料项目,抚远县2 400吨自然冷冻蔬菜保鲜厂,桦南县腾达食品公司1 000吨果蔬保鲜库,郊区年加工 3 500吨的华兴精制米业,桦川海绿萱公司年加工3万吨大米、豆油项目,抚远县东极绿色米业有限公司 3.2万吨绿色大米项目,汤原县中谷油脂公司米糠油二期工程建设,汤原县佳明乳业一期建设项目,桦南县绿天集团改扩建项目。2004年全市启动在建项目12个:抚远县三江食品有限公司日宰500头生猪项目,同江市鲟鳇鱼500万尾繁育基地项目,郊区新纪元乳业有限公司日处理 400吨鲜奶项目,郊区粟姆康食品有限公司年产 7.2亿包粗粮方便面项目,桦川县米业加工生产能源稻秸棒项目,汤原县北国香米业年加工3万吨稻米项目,郊区宏利米业有限公司3.5万吨大米精加工项目,桦南县万寿菊加工厂,汤原县20万吨生物复合肥厂建设项目,富锦市天野牧业有限公司奶牛繁育养殖项目,桦川县泰天地能源有限公司加工10万吨甜高粱乙醇项目、汤原县四海集团分公司生猪屠宰项目等。
(二)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含量增加,企业升级进程明显加快。一大批具有创新性、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在新老企业升级中出炉。桦南白瓜集团相继开发研制出48种南瓜专利产品,并批量投入生产;汤原县中谷油脂公司利用废弃稻壳精深加工,提炼米糠油、谷维素、氨基酸、维 E等高附加值产品,既解决了环保问题,又增加了企业效益;桦川县华康米业利用稻壳开发年产 2 500吨能源稻壳棒,实现了水稻资源的充分利用。富锦市天野牧业有限公司、郊区新纪元集团、汤原县四海集团汤原分公司年加工40万头生猪建设项目、桦南县万寿菊加工厂等一些新建和改扩建项目,也都呈现了高起点、高科技和集约化发展态势。龙头企业建设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明显提高。富锦市天野牧业、桦川县泰天地能源、汤原县生物复合肥厂、郊区宏利米业、同江市果蔬保鲜建材市场、抚远县自然冷冻果蔬保鲜等,都注重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管理机制和文化内涵建设。龙头企业整体升级态势良好。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由上年40户增加到50户,希波集团晋升为国家级龙头企业,鸿源米业、香兰米业等分别晋升为省级龙头企业。千里集团、鸿源米业、香兰米业等11 户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龙江大豆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还同步进行了ISO1400环境体系认证。全市直接参与龙头企业经营的农户 5万多户,辐射带动农户 7万多户。全市新增绿标企业20个,新增绿色、有机和无公害食品标志30个。
(三)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共举办各级农业标准化培训班103期,培训人员3万多人次,召开各类农业标准化现场会 200多次,制定指导全市性农业生产方案 1O多个,建设乡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41个,科技示范园区共承纳新技术项目206项(次),园区总面积达到168万亩。同时,重点推广了农作物优质品种、大豆垄间覆膜、大豆深窄密栽培、水稻钵体育苗(机械)摆栽、水稻机插深施肥、深松整地、秸杆粉碎还田、农作物平衡施肥、优质饲草栽培、棚室蔬菜高产高效等20项新技术,新技术推广面积达到 2 620万亩(次),全市应用优良品种20多个,县院共建、场县共建为基地建设注入了科技支撑力量,推进了标准化基地建设的发展。全市产业化基地良种化率、标准化生产率、田间建档率、订单生产率分别达到100%。
(四)招商引资成果显著,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资金支持。郊区招商引资新引进投资千万元以上的粟姆康、佳粮米业、宏利米业等企业已经落地并投产;三江食品、哈森木业、圣彼得公司、大成公司等一批从事进出口商品加工、特色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等客商相继落户抚远;四益燃料乙醇有限公司投资的2.5万吨甜高粱燃料酒精项目落户桦川县,年产值可达1.2亿元,利税可达1 000万元;投资2 000多万元的万寿菊加工厂已经落户桦南县;港商一期投资3 000万元年加工5万吨肥的生物复合肥厂、四海集团投资改扩建的生猪屠宰加工厂以及由杭州中谷集团投资建设的汤原中谷油脂公司落户汤原县;一期投资 1 000万的果蔬保鲜建材市场落户同江市;一期工程计划投资 1 800万的天野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落户富锦市。此外,南京雨润集团投资桦川县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完达山乳业投资桦川县乳制品加工项目、北大荒集团投资富锦市水稻深加工项目、安徽丰厚集团60万吨大豆加工项目、香港纺织公司投资桦南县亚麻深加工项目、世界 500强澳士达集团肉类加工项目以及大丰集团、华宇公司等一大批外资企业和公司正在与我市有关县市和部门进行投资洽谈。
(五)资源配置更加趋于合理,主导产业优势日渐突出。各地洞察本地资源和周边同类项目发展态势,科学配置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全市初步形成了精制米、豆制品、肉类、饮品、寒地浆果、蔬菜、饲料等14条具有代表性的主导产业链群。桦川县的“粮仓果乡牧业县,机械药类饮品城”产业格局已见雏形,汤原县初步形成了米业、奶业、纸业立县主导产业,桦南县初步形成了水稻、大豆、白瓜、畜禽产品、亚麻、山林产品等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品,富锦市初步形成了优质豆、稻、小麦、畜牧业、绿特色食品优势主导产业,郊区初步形成了棚室经济、水稻、绿色食品产业、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主导产业,抚远县初步形成了口岸、渔业、绿色食品、民营经济四位一体的经济格局,同江市初步形成了水稻、大豆、特色水产品、蔬菜优势主导产业。
(六)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牵动了农村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约13万农户直接或间接参与产业化经营,大幅度减轻了农民直接面对市场的难度和生产经营风险。促进了各类农村经济组织的发育和形成。目前全市已形成以 (公司+协会+农户)、(公司+专业村)、(公司+基地+农户)形式为主的各类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800多个,农村经纪人2 000多个。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 23万人,劳务经济收入实现6.3亿元。带动了经济效益的增长。全市牧业产值预计实现25.38亿元,同比增长22.2%,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35.5%;渔业产值实现3.84亿元,同比上年增长9.1%,渔民人均收入达4 381元,同比上年增长 7.4%。农民人均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形成的纯收入超过400元;建立对俄蔬菜出口基地1.2万亩,全年可实现出口果蔬5万吨,实现产值4亿元。以蔬菜、庭院经济为重点的特色经济形成的经济总量占农业总产值8%以上。
二、主要推进措施
(一)坚持“围绕工业抓农业,围绕农业抓工业”的发展思路,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上下功夫。一是准确把握市委、市政府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紧扣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个主题,把干部群众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坚决统一到“一个不放松,五个不动摇”上来。二是在整体推进产业化工作的目标分解、领导包保、工作作风、督办检查上求真,在发挥整体功能上求真。三是紧紧抓住佳市参加国内外博览会、洽谈会、农交会等各种展会的机会,对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有重点的招商宣传;抓住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对粮食生产区加大扶持力度的机遇,积极把佳市的优势和困难向国家和省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以争取项目支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把佳市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基本思路、扶持政策和好经验、好做法进行广泛宣传。
(二)坚持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在推进产业化重点环节上下功夫。一是下气力整合、壮大龙头企业。按照抓龙头、上水平、促升级的指导思路,重点引导、鼓励各类企业向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聚集。桦南县扶持鸿源米业公司发展,将县制粉厂整体转让给米业公司后,带动67个村,6 300户农民与农户签订15万亩生产订单,目前,该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 10户,牵动农户4万多户。汤原县将12 条大米生产线统一整合到“汤旺河”品牌后,又把柞蚕、蔬菜等种养业产品整合到“汤旺河”品牌中,使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二是创新产业化利益联接机制。通过召开会议、下达方案,鼓励和引导农民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和龙头企业对接创造条件。赛瑞糖业公司继续加大了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政策扶持力度,桦南鸿源米业公司,以每公斤水稻价格比市场高 0.06—0.014元与农户实行订单生产;抚远县金碧农业有限公司统一赊销种子,每亩补贴20元,并签订收购合同。全市农业订单面积达到了500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10%。三是下力气抓市场开发。进一步扩大与发达省市的农业经贸联系,与苏州等城市先后建立了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合作关系;桦南鸿源米业、汤原香兰米业、希波集团等龙头企业已在国内23个大中城市建立了办事处和 465个销售网点。同时,市委、市政府多次组团赴俄、日、韩、新、澳、以色列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考察、技术交流和经济贸易、洽谈。俄、加、日、澳等国家的团体和企业也多次来佳市就畜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等进行广泛经贸和技术交流。通过市场向深广度开发,佳市农产品已远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三)坚持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在龙头企业政策扶持上下功夫。全市相继出台了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发展意见和产业化畜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性文件,在土地、税收、审批和资金投向上规定了明确的惠企政策。在政策的引导牵动下,各级农业开发资金、农业发展资金、龙头企业扶持资金、绿色食品开发资金、乡镇企业贷款贴息等专项资金,重点投向龙头企业。各级金融部门把高级以上龙头企业作为重点,为其发展提供信贷支持。汤原县制定出台了《发展奶牛生产招商引牛政策》,富锦市制定了《关于加快牧业小区发展的若干规定》,桦南县出台了《大力发展农村合作协会组织的若干政策》等。汤原县成立了县、乡、村三级贯通的奶牛协会,支持奶牛户联保,在辐射范围内奶牛数达到 300头以上的养殖专业村和小区建设榨奶站,并通过招标方式为养奶牛户配备了6台收奶车,新建20个村级畜牧兽医服务站。桦川县协调150万元,解决企业收购资金不足的问题。
(四)坚持合力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在组织指导上下功夫。一是领导重视,部门负责。市政协主席、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推进组组长韩树礼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做表率,多次组织市政协委员、推进组办公室和有关部门深入各地调研、检查和指导农业龙头企业建设运行情况;副市长高景峰多次深入各地和企业开展调研指导,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老干部薛振经、张海臣联系企业和自己负责的产业基地,帮助解决企业发展难题,指导基地提高建设水平;各相关部门根据自身工作特点,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做出了贡献。二是建立领导干部包保责任制。对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行各级领导包扶责任制。企业在县的,由所在县的主要领导包保,属于佳木斯市直龙头企业,凡是省级或确定争取申报省级龙头的企业,由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和老干部包保,市级龙头企业由企业主管部门确定领导包保,做到责任到人。三是强化指导。共总结农业产业化及农业龙头企业共50多个典型,通过各种形式在全市推广。四是狠抓督办检查。市推进组主要领导多次听取汇报,了解和检查工作运行情况。4月下旬,市
绿色食品工程领导小组专门召开推进会,6月和7月推进组又两次召开会议总结和部署推进工作,研究制定了市级龙头企业标准,并按标准对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进行了筛选和认定。 7月,对全市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并提出了推进意见。 8月中旬,专门召开了龙头企业经验交流会。 9、10两月,市推进组组长韩树礼先后两次带队,深入到全市各县(市)区检查各项工作措施落实情况,收到了好的效果。
三、存在实际问题
(一)龙头企业的整体档次不高。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即初加工企业多,高附加值和高科技的少;中低档产品多,名优产品少;传统产品多,新特产品少。造成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产品有特不强、有名不响、有优不势,规模和效益都有待于提高。并且,县与县之间缺乏协调,各自为战,同类项目多,重复建设多,企业规模小、档次低,形不成竞争优势。
(二)龙头企业与基地的连接不紧密。多数龙头企业有头无尾,一遇市场波动就掉链子,对基地农户缺乏诚信。在企业与基地的利益联结上不到位,农民没有参加企业售后的利益分配,“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机制尚未形成。
(三)部分龙头企业的机制陈旧。企业改制不够彻底,停留在投入靠政府,吃饭靠财政的水平,企业缺乏发展动力,出现下滑趋势。另外,还存在资金紧、运输难等问题。据对20个企业调查统计,2004年缺少资金2.53亿元;每年1O月到翌年的3月,每月都需解决铁路车皮750个,现在满足不了需要。另外,少数地方对农业龙头企业建设重视不够,说的多做的少,有想法没实招,有思路没行动,造成县与县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在整个推进工作方式方法上、调动各个方面积极因素上、促进全市龙头企业均衡发展上等等,也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