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全市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推进情况综述

全市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推进情况综述

全市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推进情况综述



  2004年,全市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抓住机遇,加强领导,采取得力措施,落实各项任务,全方位推进,发展态势良好,取得明显成效。
  一、指标完成情况
  1、推进工业优化升级。实施重点技术进步项目15项,争取落实国债项目7项,全年完成工业项目投资5.5亿元。其中年底前投产9项,6月份前完成2个大项目可研等前期工作。实施技术进步项目39项,其中重点技术履行项目22项。全市落实国债项目21项,落实国债资金2.25亿元。全年完成工业项目投资5.7亿元,有9个项目年底前投产。完成65万吨大豆综合加工、60万吨玉米等10个大项目完成可研等前期工作。
  2、做好社保试点工作。截止12月末,全市已有 210户企业,4.1万名职工通过并轨的省级审批;全市已按新的养老金计发办法为1 340名人员办理了退休手续,争取职工退出资金1.6亿元;做实了5%的个人账户;全市所有参保职工个人账户已全部输入微机;全市所有进入并轨程序的职工全部实现了养老保险关系的接续。扎实推进社区平台和“金保工程”,投资 1 235万元新建 179个社区劳动保障和低保救助站,全市各类社会保险已全部实现计算机网络覆盖,并通过广域网与省级网络平台实现对接。全年共筹措各类社会保险金7.38亿元,其中向上争取资金2.73亿元,发放率100%。调整了失业救济金发放标准,由过去每人每月164元提高到214元。全年收缴失业保险费2 300万元,为13 692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救济金1 934万元。
  3、做好争取财税政策工作。 开展老工业基地企业欠税豁免、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增点和增值税转型企业调查。在争取中央对历史欠税豁免的同时,争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按国家要求对部分行业购进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作为进项予以抵扣。工业企业历史欠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增值税转型调查,各项调研已形成报告上报省财政厅、省国税局,争取国家、省政策支持。开展了对八大行业购进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进行抵扣工作,年内有 124户纳税企业抵扣税1 014万元。开展了害免企业历史欠税调查,企业欠税共计 63 549万元。开展了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调查,如果按 50%、40%、30%来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和缩短无形资产摊销幅度测算,全市将减少企业所得税 6 126、4 845和3 565万元。开展了提高计税工资税前扣除标准调查。若计税工资提高到每人每月1 200元,预计将影响全市个人所得税收人1 750万元。
  4、做好争取金融政策工作。进行不良贷款调查统计,截至 2003年末,全市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五级分类)本金及表外欠息额高达98.48亿元,不良贷款余额高达63.59亿元,表外欠息34.89亿元,不良贷款率仍高达 58.19%。不良贷款在各国朋商业银行间的分布为:工商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9.26亿元,不良贷款经69.17%,占全市不良贷款总额的 46.01%;农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5.76亿元,不良贷款率 55.32%,占全市不良贷款总额的40.51%;中国银行不良贷款余额 5.20亿元,不良贷款率65%,占全市不良贷款总额的 8.18%;中国建设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37亿元,不良贷款率41.59%,占全市不良贷款总额的5.30%。全年总计处理不良贷款16.24亿元。其中:中行处理不良资产8.5 亿元;建行处理不良资产3.5亿元;完成政策性破产2户,破掉债务4.2418亿元(其中经编厂 2.745亿元;佳木斯木材综合加工厂1.4968亿元)。另外工行集中处理不良贷款工作,正在进行,佳市申报总规模为284户,处置不良贷款总额 17.9亿元,全省打成200亿大包上报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待批。
  二、主要推进措施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层层落实工作方案, 形成了全方位的推进机制。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和市长为组长的老工业基地振兴领导小组,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9个专项推进组,1个综合办和1个驻京联络组,并要求各县(市)、区成立相应机构,形成各层次的推进方案,下发了2004年目标、任务推进方案。同时,加强督办检查,实行例会制,每月召开一次推进情况汇报会,及时掌握情况,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
  2、广泛宣传中央的政策和布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形成了人人参与共谋振兴与发展的良好氛围。年初以来,结合中央11号文件精神,在佳木斯电视台和日报社开辟专栏,对市领导进行专访,对煤机、电机等重点企业进行系列报道,对国家出台的政策进行宣讲,并在中国经济报、香港大公报、省报、省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介绍振兴中的佳木斯情况,为老工业基地振兴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还邀请北京大学魏杰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来佳进行专题讲座。并且,创办了《振兴与发展》专刊,对出台的政策、各方面工作进展、涌现出典型事例等方面及时进行报道、宣传,为全市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同时,建立了银企协调合作机制,振兴办编制项目册向银行推荐,向企业提供金融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市五大班子领导亲自挂帅出征,先后赴山东、福建、温州、宁波、台州、江阴、大连、长春等地,在重点区域共结交80多个合作伙伴。国内外一些投资商纷纷来佳市洽谈,有迪尔·佳联、佳星玻璃、佳鹏亚麻等9户重点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有申俊木业一批新项目落户佳城。
  3、制定、汇编、下发有关配套政策文件,搞好人员培训, 为振兴发展服务。将国家政策结合佳木斯实际,制定了《佳木斯市国有企业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若干政策的暂行规定》、《佳木斯市国有企业改革资金管理办法》,编印了《国企改革文件汇编》、《国企改制登记指南》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实施方案》等 7个配套文件,制定出台《老工业基地振兴国债项目前期工作和申报指南》、《并轨资金和归集管理办法》,《关于加快产业化畜牧业发展决定》、《佳木斯市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发展意见》、《佳木斯市促进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优惠政策》等文件。及时下发国家和省有关文件,并进行宣讲。举办了改革和社保试点业务培训班、项目建设培训班,进行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提高了工作人员素质和就业人员技能。
  4、积极开展抢抓政策机遇调研活动。推进组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 11号文件,逐条进行研究,确定工作思路,提出课题,以各推进组为牵头单位,深入开展调研活动,开展了全市企业基本情况、职工状况、债务情况、银行不良资产、企业办社会情况、厂办大集体情况、社保情况、增值税转型、豁免企业历史欠税、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提高计税工资税前扣除标准等多项调查,摸清了底数,形成了方案,对进一步开展工作、争取政策奠定了基础。
  5、认真研究编制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 认真谋划和研究全市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的总体思路,先后编制完成了《佳木斯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实施方案(草稿)》和《佳木斯市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纲要》。同时,先后编制了《佳木斯市发展农业规划》、《佳木斯市对外开放规划》、《佳木斯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佳木斯市第三产业发展规划》、《佳木斯市水利发展规划》、《佳木斯市口岸建设规划》等 6个专项规划,并已上报省计委,为市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明确了思路,确定了目标,明确了工作重点,落实了保证措施。并且,结合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启动“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
  6、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市直国企改革以218家为突破口,打响了国企改革攻坚战,经过上下齐心协力,全市的改革有了新进展。全市纳入新一轮改革的市直国有企业 218户,账面总资产77亿元,总负债86亿元,净资产-9亿元,职工总人数为6.5万人。确定100作为改制重点,截至目前,市直属企业已进入改制程序74户,其中完成改制24户。继佳纺、糖厂实施政策性破产后,对联合收、滤材公司两户企业争取列入全国企业破产计划,联合收割机厂政策性破产申报工作已进入国务院审批阶段。经编厂和木材综合加工厂破产工作已经结束。佳鹏亚麻、迪尔佳联、黑龙农药等引资改制取得实质性进展。2004年产权发生变动企业 3户:航运公司已完成资产变现职工安置工作,黑龙农药划归中国化工集团,皮革厂已完成土地资产变现,并轨已通过省里验收。
  7、稳步推进社保试点,并轨工作进展顺利。制订了 《佳木斯市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方案》等 7个配套文件;成立了全市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组建了宣传综合、养老保险、就业并轨、资金筹集、低保和偿还债务等六个工作组;分 7个战线成立了35个专项推进并轨工作推进组,印发了《并轨工作操作规程》,设计了《并轨工作流程图》。完善了制度,做实 3个账户,妥善解决了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健全了失业保险制度,争取了职工退出资金。
  8、开展分离企业办社会和厂办大集体工作。 先后接收了佳木斯纸业集团中小学、糖厂中小学、佳木斯铁路分局中小学及幼儿园等 12所学校,接收教职11 363人。为现有的233名教师办理了工资统发手续,纳入了市财政供养范围。2004年 2月,按省经贸委、哈尔滨铁路局联合制定的《全省分离哈尔滨铁路局办社会职能工作方案》要求,市政府接收了 8所佳铁分局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共接收人员916人。
  9、推进处理不良贷款处置工作。 进行了不良贷款调查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重点做好不良贷款处置工作,开展了处置不良资产和自主减免贷款企业外利息摸底和减负工作,争取卸债10亿元。
  10、强力推进大项目建设。全市项目建设呈现项目数量较多,项目质量普遍提高,项目对经济拉动力增强的良好态势。有高产高效掘进机、货运枢纽等 115个项目纳入国、省计划,其中工业项目4个、农田水利项目24个、交通项目19个、基础设施36个、社会事业项目 29个,争取国省投资 6.1亿元。对一些关系到全市发展的同江地方铁路、中俄跨江铁路桥、林纸一体化、发电厂热电联产扩建工程、国家优质水稻基地等项目市领导亲自出面工作,得到国家的支持。采取在项目推进中“两新两重”的工作方针:“重点抓新开发的、新开工的,重点推进重大项目和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攻关课题。全年重点推进开工建设项目107项,规划投资 76.4亿元,截止目前,累计完成投资22.6亿元,预计全年完成投资24.5亿元。其中加工型项目60个,预计年内将有哈啤扩产、汤原纸业公司改扩建等23个项目形成生产能力,项目可新增销售收入16.4亿元、利润1.4亿元、税金 1.2亿元。另外,日产2 500吨水泥熟料生产基地扩建项目、货运枢纽工程、同江地方铁路、新纪元乳业养殖基地等28个项目2005年形成生产能力。截止目前已完成投资8.23亿元,预计年内可完成投资9.6亿元。年内还推进了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93项(规划投资41.2亿元),截止目前,累计完成投资15.7亿元。重点推进新开发和前期项目91项,规划投资226.7亿元。其中亿元以上的项目有 31项,其中发电厂热电联产扩建工程、世行贷款奶牛养殖项目、同江铁路大桥、国家优质水稻基地、沿江新区开发等一批关系到全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项目开发工作取得了成效。在全部新开发项目中,已有近30个项目前期工作成熟,2005年将陆续开工建设。在充分考虑佳市资源、地缘、区位、基础产业优势基础上,确定了投资在5亿元以上的综合性重点攻关课题 16个,经过一年调研论证,有10个已经着手开展前期工作。其中大豆深加工、林纸一体化建设、玉米精深加工等项目已完成项目的可研编制工作。加大了国债项目的申报工作,列入国债计划21项,落实国债资金2.25亿元。
  11、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进程。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扶持的机遇,确定发展四区农业,建设绿色、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块状经济带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思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大力推进传统农业向优质高效和现代农业转变,推进农村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向种、养业并重转变,推进农村经济向工业经济和城镇经济转变。推进土地的有序流转,形成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格局。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投入力度,加强灌溉、排涝、气象监测、良种繁育体系、技术服务等支持力度。全面落实农村”一免两补“政策,全市免征农业税 2.2亿元,政策性因素人均增收近300元。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农村供销体制改革、农村社会保障改革。全市963个村,100%实现了村财乡管,农村一事一议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已形成各类新型农村合作组织800多个,农村经纪人2 000人。富锦、桦川、桦南、汤原4个县(市)已正式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级粮食产业工程基地县。世行奶牛发展项目已经被列入黑龙江省世行奶源基地 8个项目区之一。由省投资700万元新建的7个现代农机作业公司项目已经分别落户富锦、同江、桦南等县(市)。亚行贷款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已批复,预计2005年工程将全面启动建设。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国家林业局审批,由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组成的10人专家组已结束对我市的有机农业项目考察工作,并进入项目论证阶段。一批引资项目进展加快,金锣集团已确定在佳市投资超亿元,建设日屠宰加工生猪 1万头的生产项目;汤原县佳明乳品公司一期和郊区新纪元乳业公司乳品加工一期工程已投入生产;桦南森宇种猪繁育场项目和汤原红日科技牧业有限公司奶牛养殖项目以及富锦天野牧业有限公司 1 500头奶牛场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另有安徽丰原集团60万吨大豆加工项目、奥思达集团、华宇公司以及澳大利亚浓富集团奶牛发展等大项目正在洽谈之中。加强与浙江、江苏、福建等地合作,把佳市产品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12、做好资金争取工作。抢抓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扶持粮食生产区的政策机遇,围绕国家投资重点和产业政策向上申报项目,使高产高效掘进机、货运枢纽等 115个项目纳入国、省规划,争取国、省各类资金6.1亿元,比上年多争取8 000多万元。争取社保资金2.73亿元,争取并轨资金1.6亿元,开展了对八大行业购进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进行抵扣工作,今年有124户纳税企业抵扣增值税1 01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