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关于佳木斯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 划草案的报告

关于佳木斯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 划草案的报告

关于佳木斯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
划草案的报告



               关于佳木斯市2004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陈延凯
          在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报告
                   2005年1月20日
  各位代表: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全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与2005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4年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4年,市委、市政府紧紧把握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机遇,围绕解决制约全市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大力实施重点突破战略,全市国民经济呈现速度、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三次产业协调快速发展,三大需求同步攀升的良好运行态势,全面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显著提高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36亿元(现价,预计数,下同),同比增长11.8%,超计划 1.8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 14.7%、11.5%和10.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可比口径增长8.4%。地方工业实现利润3 000万元,同比增长73.2%。机电、医药、食品等支柱产业继续加快发展。粮豆薯总产量实现 56.84亿斤,为历史第二个高丰年;优势产业得到加强,绿色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增加,畜牧业发展保持强劲增势;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发展上新水平,全市经济呈现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向好的积极运行态势。
  (二)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
  抓住机遇,不断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项目建设,经济发展的基础逐步夯实,发展内在动力不断增强。
  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抢抓政策机遇,开辟多元投资渠道,继续加快工业改造、农林水利、交通运输、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市场体系等方面重点工程建设,有效扩大投资需求。全年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3.9亿元,同比增长 10%。其中,在国家逐步压缩国债发行规模的情况下,仍争取国省项目资金6.1亿元,同比增长15%。
  社会消费进一步扩大。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市场体系,全面改善消费环境,推动了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1亿元,同比增长11%。
  经济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巩固传统产业,壮大支柱产业,培育优势产业,经济发展后劲增强。2004年全市新开工及在建项目数量和规模创历史新高,全年重点推进开工建设项目107项,其中加工型项目 60个,佳凤啤酒扩产、电机、煤机改造等23个项目形成生产能力;项目开发和前期工作上新水平,全年重点推进开发和前期项目91项,发电厂六期扩建、世行贷款奶牛养殖、同江铁路大桥、沿江新区开发等一批战略性项目开发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三)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3.7亿美元,同比增长51.8%;经济外向度达到13%,提高近3个百分点;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5亿元,其中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到位资金7.5亿元,同比增长10%。
  (四)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6 200元,同比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3 077元,同比增长23%。就业和再就业各项政策措施逐步得到落实。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5.2%以内,以创业促进就业,全年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3.3万人。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保体系不断完善,社保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保险工作取得新进展,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失业救济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继续提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基本养老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率、低保和救灾、救济资金及时到位率、减轻农民负担完成率都达到100%。居民生活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全面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和扶贫开发工作,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市人居环境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
  在成绩面前,我们要冷静客观地分析形势,要看到我市经济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2004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一定程度上是在2003年农业受灾、造纸等部分骨干工业企业停产或减产基础上的恢复性增长;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和全省比,速度还不够快;大项目少、资金短缺、改革成本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市的发展,经济发展存在的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交通瓶颈问题也开始出现,这些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解决。
  二、200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为“十一五”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实现打好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市十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工作部署,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发挥优势,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抢抓机遇,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深化对外开放,推进对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发展,造福于民,努力构建和谐型社会,为实现“十一五”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目标安排
  按照市委十届四次会议精神,并与“十五”和全面小康规划相衔接,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 8%、11%和10.6%,工业增加值增长11%。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8%。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0.5%。
  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增长20%以上。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8.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3%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三)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1、大力推进农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调整, 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围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把改造农村生产方式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作为突破口,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村社会全面发展。
  加快结构调整,做强优势特色品牌产业。大力发展优质粮食产业,围绕“大豆振兴工程”和水稻基地建设,做大做强大豆和水稻产业。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建设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实现绿色食品开发的规范化、系列化和标准化,加快品牌效益农业发展步伐,尽快把我市建设成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发展养殖专业大户、大场和生产小区,加快新纪元乳业、佳明乳业等一批重大畜牧业工程建设。
  加快发展非农产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狠抓龙头企业与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和作物品种,促进产销衔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商品化生产;加快用现代工业手段改造和装备农业,全面推广工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的应用,提高农产品加工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与社会化程度。
  加大农业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健全农机作业、良种繁育、质量监测、技术推广、市场流通等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加强重大农田水利控制性工程和“六小”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和保护能力。继续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加大对重点贫困村屯,特别是列入全省“十弱县”地方的扶贫开发力度,增强经济发展能力。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繁荣农村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要引导和鼓励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向小城镇合理聚集,引导粮食初加工业向小城镇转移和布局,着力培育城镇特色支柱产业、特色主导产品、特色专业市场和专业化工业小区,拓展农民就业空间。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完成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服务中心建设,健全农村中介服务体系,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外埠流动转移,向小城镇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国外转移,向畜牧业、林业、水产养殖和设施农业转移,拓宽农民增收空间。
  2、大力推进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加快发展,进一步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规模水平。 抢抓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政策机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把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食品加工业、做大医药、农药、麻纺、新型建材等优势产业和振兴林产业作为产业升级的突破口,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抢抓机遇,集群发展。装备工业要抓住市场和政策机遇,整合资源,以改造、改制为契机,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粮食产品的精深加工产业链,采取有效措施,重点培植和引进一批龙头企业,促进粮食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医药园区建设,依托高新技术和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推进特色医药发展。谋划好电力工业和林产业的发展,抓住市场需求,加快电厂扩建工程;依托俄罗斯森林资源,搞好木材加工园区建设,努力把森林工业建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推进工业协作发展,以大带小、以点带面,推进工业整体素质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3、大力推进项目战略实施,进一步扩大投资需求。 要把项目建设牢牢抓在手上,围绕解决大项目少的问题,进一步加大项目特别是战略性项目开发力度。重点抓好油气和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发电厂热电联产扩建、金地造纸股份公司年产30万吨纸浆、中俄黑龙江铁路大桥、风力发电、60万吨大豆深加工等一批重大战略项目的开发工作。
  继续加大重点项目专项推进工作力度。重点抓好客运枢纽、通乡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电机股份公司TBYC稀土永磁电机及防爆电机扩产、重型掘进机本地化生产、乌苏里江佳大制药1.5亿支粉针生产线、沃尔德电缆铜杆生产线改造、鸿基公司日产2 500吨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黑龙化工年产8 000吨高纯度 2.4—D酸、同江木材加工园区、10万头肉牛加工等一批重大战略性结构调整项目,建材、水产、粮食等区域性大市场项目,松花江防洪、国家优质水稻生产基地等一批重大农田水利项目,垃圾、污水处理、市燃气输配工程、粮港新区开发等一批改善居民生活条件项目。
  4、大力推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在发展载体上,着力打造对俄贸易大通道,重点搞好同江地方铁路工程建设和黑龙江大桥、抚远三角洲综合开发工程的前期工作。在发展支撑上,加快改善贸易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构筑具有竞争优势产业。要重点打造出口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扩大沿边、沿江、沿线农副产品、畜牧养殖业、轻工业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提高产品竞争力;打造对俄出口商品集散地,重点搞好同江市哈鱼岛经济开发区、抚远木材货运批发市场、富锦物流中心等口岸大市场建设,构建边境贸易物流园区。在发展战略上,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着力推进以北开促南联战略的实施。在发展方向上,进一步发挥口岸资源整体优势,着力推进边境贸易和旅游服务业的大发展,使旅游业成为我市口岸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发展保障上,要着力加快体制转换与国际接轨。在发展合作领域上,要着力向深度和广度全面拓宽。在引进俄罗斯矿产、木材等资源和原料性产品的同时,加快先进技术、管理理念、手段和资金的引进。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引进外资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结合起来,切实抓住国内发达地区和国际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遇,全面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和完善引资方式,做好比较优势和项目推介工作,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全面提高利用内外资规模和水平,扩大新的经济增长空间。
  5、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 加快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进程。突出发展旅游、社区服务等发展快、潜力大、增加就业多的新兴服务业,重点抓好旅游景点和社区服务试点建设;加快培育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以引进大型现代流通企业为契机,加快改造提升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加快果品、蔬菜、粮食等一批区域性大市场建设;以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推进卫生、文化、体育等部分社会事业的产业化进程;继续加快现代物流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设施,健全市场体系;继续加强市场管理,完善和落实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营造有利于消费的环境。
  6、大力推进各项改革进程,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积极调整国有经济战略布局,优化国有资本结构。以产权改革为切人点,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国有企业改制进程,促进混合所有制发展步伐。争取国省支持,做好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和债务处置,抓好企业办社会分离工作。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贯彻落实好“国务院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促进投资渠道多元化;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等涉农各项改革,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不断深化财政金融改革,做好增值税转型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步伐,打造诚信社会,推进银企联手,改善企业信用现状。
  把发展个体私营和非公有制经济作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大举措,积极引导支持个体私营和非公有制经济参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鼓励个体私营和非公有制企业,通过租赁、参股、控股、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围绕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点,借助我市国有和集体企业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着力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强,技术层次高的大型民营企业和企业集团。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落实好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在中小企业创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技术改造、信息化建设、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对个体私营企业给予支持。
  7、大力推进社保试点工作和创业行动的深入实施, 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和就业水平。改善创业环境,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全年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人员 3.5万人以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支持引导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大力开发社区服务就业岗位,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加强职业教育和再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稳步做好社保试点工作,用好、用足、用活试点政策,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继续扩大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城市低保和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
  8、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争取国债资金,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大力发展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抓好农村电影工程和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等基础建设,为群众文化和休闲生活创造良好条件。继续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肿瘤医院、疾病控制中心、中心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等医疗设施建设和完善工作,提高城乡防病治病能力。加强广播电视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村村通”工程建设,扩大城乡覆盖范围。继续争取国家支持,加强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建设。
  9、大力推进科教兴市战略和生态市建设,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深入推进人才战略的实施,不断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引进、激励和管理机制。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的整体优势,围绕生物技术、机电设备制造和新型材料开发等重点领域,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进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推进生态市建设。加快生态示范工程和绿色环境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白色、粉尘、噪声和工业污染治理,搞好全市污水处理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推进设施运营市场化进程。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热电联产等洁净能源,推广清洁技术使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以上报告,请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