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组织工作

组织工作



  【干部教育培训】 2004年,市委组织部继续把武装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大规模培训的根本任务来抓,通过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拓宽各种培训渠道,组织干部学习提高执政能力所需的政治理论和现代知识。先后邀请魏杰、刘振帮、祝福恩等国内知名教授,为全市副处级以上干部进行专题辅导。利用各级党校对副科级以上干部进行党的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等专题培训。继续在北大、哈工大等国内高校开设研修班、研究生班等,对年轻干部进行高层次培训。全年共培训干部21 040人次,其中处级干部 2 185人次,较好地完成了年内培训在职干部五分之一以上的任务。
  【领导班子建设】 围绕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深入开展创建“发展型班子”和增强“三个意识”、争做“五个表率”活动。加大了重大决策定期报告、年度总结报告和评议等制度的执行力度,推广了富锦市《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决策办法》,规范了各级班子的决策行为。制定了《关于加强对县处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指导和监督的意见》,严格执行民主生活会方案、民主生活会报告单、一把手发言提纲审查制度,抽调部内干部和市纪委干部指导基层单位的民主生活会。抓好乡镇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工作。推行了乡镇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研究制定了《党代表小组活动制度》、《党代表提出议案和询问、质询制度》等9项工作制度。在郊区(永红)召开了全市乡镇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工作现场推进会。 完成了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调整工作。对县(市)区和市直党政班子进行年度考核,较好地掌握了班子的运行状况。
  【干部制度改革】 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了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出台了《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工作实绩考核办法》,在原经济发展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指标、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指标及社会评价方面内容。研究制定了《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工作实绩考核评分标准及计分方法》,抽调组织、人事、纪检等部门干部,对各单位的指标完成情况进行了半年推进检查,年底进行了全面考核。实行“三民一差”办法,完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成功地完成了对团市委副书记岗位的公开选拔。对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者实行了契约化管理办法。制定出台了《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者契约化管理办法》,从要约内容及契约的形成、企事业经营管理者的产生、行政副职及其他领导成员的产生、经营管理者的管理与监督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对市文化市场管理处、建筑设计院、粮库等 8户企事业单位实行了契约化管理。这一做法,在全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经验交流会上介绍了经验。规范干部工作程序,建立了配套措施。制定下发了《选拔任用县(处)级领导干部工作流程图》,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推荐提名、干部呈报、征求意见、考察干部、讨论决定、任前公示、组织谈话、任免行文、干部到职等每个环节以图表的形式明确下来。在桦南县实行领导职务任期制试点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县(市)区科级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实施办法》。采取差额选拔的办法,选派了5名援藏干部,并做了沟通协调和服务工作。对363名科级干部实行了备案管理。完善选调生市、县(市)区、具体部门三级管理体制,采取跟踪管理制、情况交流制、双重谈心制、定期考察制的办法,对 101名省委选调生加强了培养和管理。落实省委提出的“村村大学生计划”工作,将28名志愿者分配到农村担任副校长或村长助理。
  【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用新的发展观和人才观构建“党管人才”新格局,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协调、指导各县(市)区成立了人才工作指导委员会,设立人才办公室,强化对三支队伍的统筹管理。树立了农业科技带头人麻晶莉等先进典型,在全市营造了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形成了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健全人才工作政策体系。从组织、人事、科技、财政等部门抽调10余人组成全市人才工作调研组,对全市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政策》和《2005—2010年佳木斯市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会同有关部门在新建成的 3 100平方米人才市场内开设服务大厅和交流大厅,对进入市场的两个主体实行“一站式服务”。经过与沈阳人才市场、我省东部六地市人才工作机构的沟通协商,于11月初举办了“中国沈阳人才市场·佳木斯市人才市场首届人才智力交流洽谈会及三江地区人才市场一体化启动仪式”。发挥专家协会作用,对各类人才库进行整合,积极推进“十百千科技富民工程”,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使各方面人才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基层组织建设】 围绕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扎实有效地推进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围绕学习建设“付华廷、佘树德”式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筛选树立了10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典型,拍摄成电教片,发给乡村党组织巡回播放,同时完成了冬春大面积轮训乡村干部工作。推进“百村支部升级工程”,与市扶贫办一起,对100个首批扶贫开发重点村的支部升级情况和 64个包扶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验收和总结表彰,并启动了第二轮“百村支部升级工程”。在全市农村实施了“四培养工程”,全市确定了今后三年的“四培养”对象1.3万人,已落实重点培养对象4 027人,建立“四培养”帮带对子3 043对,现已有1 919名党员成为致富能人,554名致富能人光荣入党,829名村干部成为致富带头人,202名致富带头人走上村干部领导岗位。探索改进了农村税费改革、实施“一免两补”政策后基层组织设置和工作方式,推行了“捆绑式致富组”、“党群联合体”和“支部+协会”等新模式,发挥了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围绕提高服务群众水平,推进了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各城区街道党委改建为党工委,对部分“城中村”实行了村居党组织和党建工作并轨运行,理顺了体制问题。分两批从市、区两级机关选派 188名科、处级后备干部,下派到社区挂职任职。组织了87个中省直单位和市直部门,包保48个周边社区,向每个社区下派了 1名后备干部,开展了社区基础建设达标竞赛活动。开展了“社区创业行动”,募集发放了首批“社区困难人员创业扶持基金”40万元,重点扶持了 100名社区创业小老板,建立了一批社区创业孵化基地,举办了两次社区创业成果展,社区“三无”问题全部解决。社区创业行动在全省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上介绍了经验。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了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按照市委的要求,加强对国有企业党建工作领导,健全了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大了“六好”企业党组织创建活动,在25户市管转制企业中实行了“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中,已建立党组织 209个,发展党员 383人。围绕转变作风,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在全市各级机关开展了“四创建一走进”活动,全年有11 302名机关干部走进群众,帮扶资金、物资300多万元,解决问题近1万个,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推行“支部建在科室”模式及科长与支部书记“一岗双职”,促进了机关党建与业务工作共同开展。围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制定下发了《2004年全市发展党员工作意见》,按照总量控制、改善结构的要求,全市发展新党员4 500名,生产、工作一线党员占85%,新发展党员公示率100%。探索研究了在新的社会阶层及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强化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在全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区党员中实施了为期 3年的“党员旗帜工程”,全市参加“党员旗帜工程”的党员占有能力参加活动党员总数的 98%以上。加大对下岗职工党员、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开展了“四建一活动”,在各城区建立了流动、下岗职工党员管理中心4个,建立街道管理服务网站17个、工作网区177个。加大了民主评议党员和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力度,全市民主评议党员参评率98.7%,共评出不合格党员2 080名,分别受到组织处置和纪律处分。积极做好先进性教育的准备工作,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准备工作的有关要求,制定下发了通知、方案及摸底调查表,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准备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抓好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组织开展了“创建党员电化教育科技示范县、乡、村活动”,修订完善了《2003年至2005年党员电化教育网络三年发展规划》,扩大了电教网络覆盖率,增加了电教片库存量,统一制定下发了党员电教工作站、点工作制度和簿册。全市乡镇电教设备配备率达100%、村级达 92%以上,姚崇刚获得了中组部电化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组工队伍建设】 在全市各级组织部门扎实深入地开展以“公道正派、唯贤是举”为核心的树组工干部良好形象活动,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档次不断提升。扎实有效地开展“树形象”学教活动。按照中组部、省委组织部的要求,在全市组织系统开展了深化和拓展“树组工干部形象”学教活动。下发了活动方案和推进表,细化了活动内容和标准,创建了活动载体,开展了“五比五树”竞赛活动。在桦南县召开了“树形象”活动深度汇谈会,对每个阶段都进行了严格的检查验收,保证了学教效果。市委组织部及所属县(市)区委组织部共召开“树形象”活动动员会、汇报会和专题部署会67次,集中组织学习辅导122次,每名干部平均记学习笔记4万余字、撰写心得体会和文章 4篇。以各种形式征求意见和建议1 900余条,查摆梳理问题295个。部机关结合开展“树形象”活动,帮助郊区(永红)黑锻社区加强基础建设,部领导亲自带队,组织全部干部义务劳动3次,捐款6 000余元,帮助协调修建了160平方米的办公室、3 000平方米的活动场所、10余条道路,新上了体育健身器材。在开展的“一帮一”扶贫解困活动中,与市四电机的28名特困职工结成对子,由部领导带头帮扶,累计投入帮扶资金 1.3万元,帮助办实事54件,有16人实现就业脱贫。全市组织系统“树形象”活动,得到省委组织部检查组的充分肯定,被评为全市“四树立”活动一类单位。大力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了工作质量标准化管理。按照省委组织部提出的建立和完善“三项制度”的要求,对部机关制度进行了一次清理,修订完善了《市委组织部人事管理制度》、《市委组织部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实施意见》等。加强了部内干部的交流轮岗和竞争上岗,共交流8人、竞争上岗3人、提拔15人,极大地调动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强化了目标责任制管理。围绕贯彻落实全市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制定下发了《2004年全市组织工作要点》和《市委组织部2004年重点工作推进表》,把各项工作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基层单位和各科室,推进了组织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加大了调研和信息工作力度。承担了省委组织部 3篇调研课题的任务,确定了19个全市组织工作重点调研课题。全市组织系统共形成各类调研报告98篇,部内编发《情况专报》5期,编辑《三江党建》6期,编发《组工信息》49期、计122条,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33篇,上报信息被采用 45条,加大了组织工作的舆论宣传力度。加快组织部门办公自动化、信息化步伐。争取市财政支持,投资近70万元,开通了全省组织系统远程专网,推广应用了“伯乐工程”应用软件系统,对各县(市)区委组织部微机专业人员进行了培训。加强了对申报国家一级档案目标管理工作的指导,及时、准确地完成了党内统计数据,编制了《2003年佳木斯市党员、党组织统计资料》和《2003年佳木斯市干部统计资料》的简编本和印刷本。
                             (宣传国 闵寒祥 关雨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