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三大创建”活动】 2004年,市文明办按照市委《2004年全市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攻坚战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将“三大创建”工作内容细化分解成21项具体任务,纳入到文明形象推进组工作中,各项活动取得实效。一是不断夯实文明城市建设基础,开展文明社区创建工作。在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党建、警务、劳动保障、双拥等进社区活动,文明社区创建工作全面展开。在卫生、民政、公安、组织部、体委、司法、劳动保障等部门的积极工作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在原有11个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2个,还有6个正在建设中;全市50个社区开展了“读书援建”活动,108个社区建立了警务室,配齐了社区民警,基本达到了“一区一警”的要求;城区 10个社区建立了党建示范点,县(市)各建1个党建示范点,城区 12个社区、乡镇13个社区配置了全民健身路径,70%社区内建立了法律咨询站。加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开展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岗位,全市20多个社区达到了标准。二是深入开展窗口文明竞赛,推动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制定并下发了《“万名群众评窗口”活动实施方案》,召开了全市“万名群众评窗口”活动动员大会,各行业、各窗口单位普遍制定了本行业、本单位的活动方案和创建规划,开展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市文明办、市交通局、市运管处共同设计了“文明在出租车”活动,在全市出租车行业树立爱我佳城、爱我交通、争创文明出租车“三种意识”,做到思想文明、经营文明、行车文明、语言文明、仪表文明、车容文明“六个文明”。运管部门对全市 2 525辆出租车进行车容车貌专项清理,统一了百色座垫套、“文明在出租车”宣传口号和文明服务规范用语,拾金不昧、助人为乐、救死扶伤等感人事迹不断涌现,司机的文明服务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市公交公司开展了诚信文明优质服务竞赛活动,重新修订了行业规范和文明服务工作制度,市中巴办、公交公司加大了对中巴、公交行业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力度,使延时等客、开飞车、车容不整、服务态度不端正等问题有了明显改善。市工商局开展了诚信企业建设活动,启动了合同信用、消费者诚信单位、食品放心三大工程,开展了百城万店无假货系列专题活动和创建文明诚信业户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共认定市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121户,省级 34户,重新认定“消费者诚信单位”179户, 市地税局在全市地税系统开展了创文明行业、做文明窗口、树人民满意的好税官的“创、做、树”主题教育活动,树立了地税系统的良好形象。各行业推荐窗口单位60余家,优质服务先进个人121名,市文明办在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基础上,表彰30个优胜窗口,100名优质服务先进个人。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将命名表彰十佳文明窗口,15个文明行业建设先进系统(标兵)。三是以“改、树、塑”活动为载体,推进文明村镇建设,重点开展了“改陋习、树新风、塑形象”活动,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公民道德建设】 坚持把提高市民素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来抓,认真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一是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全市目标考核之中,各县(市)区普遍制定了公民道德建设长远规划和年度规划。二是组织开展第二个“公民道德宣传日”、第六个“市民文明奉献日”活动,共清除垃圾1 500余吨,义诊1 300多人次,做好事 1万余件。三是在全市开展了“争创文明十佳”评选活动,评选了“十佳文明窗口”、“十佳文明家庭”、“十佳职业道德标兵”、“十佳师德标兵”、“十佳小公民标兵”,在全社会形成了人人争当道德模范,家家争做文明家庭的良好风气,促进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深入开展。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在中小学中进行“向国旗宣誓,做德才兼备的小公民”主题教育活动。对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形成了《佳木斯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调查报告》。召开了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各县(市)区主管副书记、常委宣传部长、教育局长、城区中、小学校长、德育副校长、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主任,及18个成员单位领导共400余人参加会议,市委6位常委参加了会议。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涛传达了中央、省会议精神,市委副书记李承兰部署了下步工作,市委书记郭晓华作了重要讲话。
  【为百姓办实事】 积极落实中央、省“1+2”西部助学工程。按照中央西部助学政策,经过层层推荐,市文明办考核,全市共推荐符合条件的大学生21名,高中宏志班学生 7名,各县(市)区支助的助学资金全部到位。全市共资助学生30余名,资助资金20余万元。在同江市、抚远县开展了千里文明边防线建设工作,先后组织开展了“建文明乡镇、树边疆形象”、“万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等活动;在边镇村屯组织开展了“乡奔十好、村奔十强、户奔十星”,以农户为基础,以小城为重点的文明村镇联手共建活动,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强带弱的县乡村“三级联创”和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创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