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人事工作

人事工作



  【为“三农”服务】 2004年,市人事局筹集资金2 万元为抚远县浓桥镇购买了佳市引进的国外智力成果三段式心土混层犁,用于白浆土改良,解决了土地白浆化问题。加强农村乡土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在市属6个县(市)和郊区建立了9个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累计培训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4 270多人,并为124名农村实用人才评定了高级农民技师职称。发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奶牛繁育示范基地在人才、技术、管理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采取“引进并转化,重在转化,示范并推广,重在推广”等措施,将国内外先进技术转化成农民用得上、用得好的技术,基地肉牛饲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已被省进出口检验检疫局批准为活牛供港注册单位,为佳市活牛供港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填补了以往活牛不能出口的空白。奶牛胚胎移植技术得到国家承认,被市人事局确定为“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奶牛良种快速繁育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开发参加单位”。饲养基地从加拿大购进了排名前 5名的种牛冻精,利用现存栏的国内独有的28头加拿大原种西门塔尔母牛群作为供体母牛,采取胚胎移植技术, 7月成功产下一头荷斯坦小奶牛,实现了西门塔尔原种牛扩繁。此项目已纳入国家 “948”科技扶贫工程内容,项目的成功为缓解我国西门塔尔种牛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做出贡献。市人事局服务“三农”的做法得到国家人事部的肯定,在全国县市人事局长培训班和县市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培训班上介绍了经验,省委《信息摘报》也两次予以刊发。
  【人才市场建设】 通过实施“人才、项目、技术一体化”和“区域、人才、项目一体化”,实现了人才资源共享。8月下旬,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等7所大学的28位博士、博士后来佳市开展“为企业服务科技行”活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课题24项。经与中国沈阳人才市场多次磋商,11月1日在佳市举办了 “中国沈阳人才市场、佳木斯市人才市场首届人才智力交流洽谈会及三江地区人才市场一体化合作启动仪式”,签定了“中国沈阳人才市场与佳木斯市人才市场合作框架协议”、“三江地区人才市场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和“中国沈阳人才市场、佳木斯市人才中心互设高校毕业生实习基地协议”,开辟了一条佳市与发达省市长期进行人才、技术、项目交流的渠道。
  【军转安置工作】 认真做好军转干部安置工作,采取考试考核相结合、双向选择的办法,对报名进中省直单位、市直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的军转干部,视其立功受奖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择优安置。全年接收安置计划分配军队营职以下转业干部90名,比上年增加 7倍;协调安置随军家属20名。注重发挥“助推器”、“孵化器”和“分流器”作用,引导军转干部走出单一依靠政府安置、走从政之路的思想误区,树立自主择业信念。同时,针对择业干部专长及择业取向,分期、分批进行对口专业技能培训。 6月,国家院军转办主任张涵光来佳市调研时,对此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制定印发了 《佳木斯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及《实施意见》和发展改革委、经委、国资委、商务局等11个政府工作部门的“三定”方案。开展了免征农业税后乡镇职能调整和机构改革工作,乡镇机关行政编制由原来的 2 622名减少至2 007名,减少615名,精简 15%;重新核定了乡镇的工勤事业编制,全市乡镇工勤事业编制由原来的313名减至241名。完成了第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新审核了原保留的 311项行政审批项目,初步减少行政审批项目68项。完成了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前期准备工作。
  【人事综合管理】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先后与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佳木斯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委托办学关系,共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食品工程、市场分析与营销、金融与贸易等20多个专业1 4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其中70%的毕业生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制定出台了《佳木斯市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损害和影响经济发展环境行为处分处理试行办法》。推进了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把竞争机制、激励机制、淘汰机制引入事业单位。推行社会化评审,开辟了职称评定的“绿色通道”。积极组织离退休人员开展“老有所为创业行动”,鼓励老同志以领办、创办经济实体的形式参与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