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市政协工作

市政协工作



  【理论学习】 2004年,市政协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学习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委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市政协学习中心组有计划、有准备、分专题集中了 4次政治理论学习,做到领导带头学习,带头联系实际指导工作,进一步为推动委员和机关干部学习发挥了先导和示范作用。通过举办委员骨干培训班、委员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经验交流会、选树第三批学习实践“三个代表”先进委员和开展学习政协章程“八个一”等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 推动了委员思想政治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 增强了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坚定性,涌现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先进委员10人、“五个一”活动先进委员47人。为进一步扩大政协组织和委员的社会影响,举办了市第十一届宣传政协好新闻评选活动,获得省级一等奖1篇、二等奖1篇;在《人民政协报》、《中国政协》、《北方时报》等省以上报刊发稿 15篇;编辑出版了佳木斯政协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经验专辑》。
  【履行职能】 以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为主攻课题, 加大履行职能力度, 积极为开创“富民兴佳”新局面献计出力。按照市委的部署和要求,推进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在上年原有45户农业龙头企业的基础上,今年全市又新增改扩建农业龙头企业 24户,启动在建项目12个,新增绿标企业20个。全市 50户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总产值实现22.9亿元,完成利税1.92亿元。市政协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牵头组织相关委员包联10户农业龙头企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帮助解决了土地、资金、运输等许多实际问题,为企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市政协在职和离退休的有关领导也较好地完成了市委交给的参与重点工作推进任务和包扶重点项目工作。年初,召开了市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委员们协商了“一府两院”工作报告等重要问题,并围绕市委十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的部署,提出28条意见和建议,多数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采纳。围绕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开展两项专题调查,围绕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运行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执行情况和全市“三胞”工作情况开展三项专题视察,所形成的专题报告,均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为进一步加大民主监督力度,经市委批准,组织委员围绕利民行动中城区解难行动的实施情况,对 7个部门和单位开展了民主评议活动,所形成的民主评议报告受到市委领导重视,在《佳木斯通报》刊发。进一步加强了提案和信息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精品提案展、交流讲座,开展提案工作视察、 B类提案回访、协商督办座谈会、面复会及加强对提案形成全过程指导等多种形式和措施,使提案质量、办理质量和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市政协全年共收到委员提案248件,立案235件,办复235件,办复率为 100%。向省政协和市委、市政府报送信息60多条,被采用20多条。
  【“三化”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市委 4号文件精神,积极推进政协“三化”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7月份,协助市委召开了全市推进政协“三化”建设经验交流会议,交流了各县(市)区党委、政协贯彻落实《中共佳木斯市委关于进一步推进政协履行职能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意见》(佳发[2003]4号文件)的做法和经验。起草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协“三化”建设的补充意见》,以市委名义印发。10月下旬至11月初,市政协主要领导带领政协有关部门同志深入到6县(市),就贯彻落实全市推进政协 “三化”建设经验交流会议精神情况进行了检查,并召开了4个城区政协主席和办公室主任座谈会,所形成的《关于全市推进政协 “三化”建设经验交流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的报告》在《佳木斯通报》上刊发。起草了《关于加强市政协专门委员会与市直相关部门对口联系工作的意见》,以市委办、市政府办、市政协办名义印发。
  【民主政治建设】 充分发挥政协大团结大联合的优势,把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贯穿于政协各项工作之中,在维护安定团结政治局面上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通过坚持市政协领导带头联系委员的“三个十”制度和委员接待(活动)日制度,共接待、联系和走访委员 288人次,反映委员提出的意见、建议40多条,其中一些建议被市委、市政府采用。召开了 4次市政协秘书长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秘书长联席会议,在沟通情况、交流工作的同时,就如何发挥民主党派在政协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和协商,进一步加强了市政协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密切联系与合作。继续在委员中开展“五个一”、“四引进”、帮扶城乡贫困户和安置下岗职工等活动,共引进资金8.5亿元,到位资金4.2亿元,项目72个,其中超千万元项目11个,帮扶城乡贫困户518户,安置下岗职工5 185人,帮扶款物合人民币近百万元。招商引资工作受到市委通报表扬。
                                     (孙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