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
经济概况
农业
农业综合
【农业经济概况】 2004年,全市农业生产获得丰收,农村各业全面发展,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全市粮豆薯总测产量实现 56.84亿斤(其中县域粮食产量54亿斤),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丰收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71.5亿元,增加值达4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8%、12.7%。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 077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农民“一免两补”政策性收入 255.9元,剔除政策性因素后,全市农民人均增收经上年增长 12.8%。牧业产值实现 25.38亿元,比上年增长22.2%,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35.5%,比上年增长5个百分点,牧业人均纯收入达615元,比上年增加130元。全市渔业产值实现3.84亿元,比上年增长9.1%,渔民人均收入达4 381元,比上年增长7.4%。林业产值实现1.45亿元。森林防火连续18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经过连续两年帮扶,全市100个村整村脱贫。
【落实中央1号文件】 全市各级党委、 政府组织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认真学习讨论中央一号文件。并通过印发宣传手册、发放宣传单、张贴布告、举办培训班、电视讲座、广播报纸宣传、组织宣讲团、下派干部等各种各样形式,进村入户宣传贯彻一号文件及“一免两补”政策。市委、市政府抽调 3 000名干部深入到全市所有村屯对土地面积进行核查,摸清了耕地底数。专门组成多个调查组,进行专题调研,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十九条意见,及时指导基层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充分肯定,并将佳市做法批转全省推广。2004年,全市共免征农业税16 406.8万元,发放“两补”资金 13 554.8万元,全市农民政策性因素人均增收255.9元。土地承包价格普遍由上年的1 500元左右上升到3 000元左右,全市投入到农业生产上的资金达19亿,同比上年增加25%,仅农民从市农机总公司购买的农机具就达3亿多元,同比上年增加50%。
【粮食生产丰收】 通过扩面积、调结构、增投入、上标准、建基地等措施,粮食生产在经历了连续两年大幅度减产的情况下,创历史上第二个高产丰收年,全市粮豆薯总测产量比上年增长 81.8%。除大豆外,水稻、玉米、小麦不仅单产同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加,而且市场销售价格同比上年也有较大提升。
【经济结构调整】 在种植业上,坚持调优品种、调优品质、调高效益、调出市场竞争力,向优质、绿色、特色、专用方向发展。大力发展高油、高蛋白大豆,优质、绿色水稻,专用、饲用玉米和优质小麦,大力发展蔬菜、两瓜、甜菜、烤烟、亚麻、白瓜、浆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上,坚持优化粮、经、饲三元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水产业和饲料、饲草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坚持增加非农收入,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务经济。全市各地发挥区域优势,确立主导产业。整合各种资源,优化区域布局。桦川县“粮仓果乡牧业县,机械药类饮品城”产业格局已见雏形,汤原县初步形成了米业、奶业、纸业三大主导产业,桦南县初步形成了水稻、大豆、白瓜、畜禽产品、亚麻、山林产品等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品,富锦市初步形成了优质豆、稻、麦、畜牧业、绿特色食品优势主导产业,郊区初步形成了蔬菜、棚室经济、水稻、绿色食品产业、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主导产业,抚远县初步形成了口岸经济、渔业经济、绿色食品经济、民营经济,四位一体经济格局,同江市初步形成了水稻、大豆、蛋鸭、特色水产品、蔬菜优势主导产业。全市初步形成了米业、豆业、生猪、甜菜、白瓜等14条具有竞争优势,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
【畜牧业产业化】 通过重点发展“一猪两牛”,大力推广规模化养殖和“五环”标准化管理模式,加大龙头企业建设和疫病防治等措施,产业化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发展迅猛,全市生猪存栏达135万头,出栏150万头,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8.8%和20.9%;肉牛存栏40万头,出栏17万头,分别增长3.9%和23.2%,奶牛存栏2.5万头,增长127.3%;肉羊存栏43万只,出栏22万只,分别增长3.9%和25.7%;禽存栏990万只,出栏1 250万只,增长0.6%和11.2%;肉蛋奶总产量25.3万吨,增长27.1%。全市养鱼水面达 27.6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3%;名特优养殖面积实现8.9万亩,比去年同期增长89.3%;无公害水产的养殖面积达2.7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8.7%;稻田养鱼面积达14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40%。
【绿色、特色经济】 通过抓升级、上水平、保生态等措施,全市绿特色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到523万亩,同比上年增长 4.6%,其中无公害食品种植面积 397万亩、绿色食品种植面积121万亩,有机食品种植面积5万亩。全市又新增绿标企业20个,新增绿色、有机和无公害食品标志30个。绿色食品实现加工总量达40万吨,比上年增70%,全市农民绿色食品形成的纯收入超过400元。桦南、桦川两县通过国家级大型绿色食品基地80万亩区域环评,汤原县通过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确定的无公害区域环评。绿色食品的销售领域扩展到12个国家和地区,延伸到23个省(市),销售网点 456个。在特色经济发展上,全市种植甜菜10.38万亩,总产量 17万吨,同比上年分别增加-17.6%、12.85%;种植白瓜37.2万亩,比上年增加24%;种植亚麻3.9万亩,同比上年增加30%。全市温室面积达到4 425亩,比上年增加19.75%;大棚蔬菜生产面积达到了13 889亩,比上年增加了 0.93%。建立对俄蔬菜出口基地1.253万亩,全年实现出口果蔬5万吨,实现产值4亿元。全市建成各类经济林面积 15万亩。其中:果园15 处,山葡萄、黑豆果以及各种应季水果种植面积达12 000亩。
【龙头企业建设】 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由去年40户增加到50户,希波集团、鸿源米业、香兰米业等分别晋为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 千里集团、鸿源米业、香兰米业等 11户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龙江大豆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还同步进行 ISO1400环境体系认证。全市直接参与龙头企业经营的农户5万多户,辐射带动农户7万多户。50户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总销售额达22.8亿元,比上年增加28.4%,完成利税1.91亿元,比上年增长26.6%。
【农村劳动力转移】 全市各县(市)区全部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劳转办,全面启动了阳光培训工程,与福建、北京、天津、大连、长春、大庆等十多个省市先后建立了劳务输出合作关系。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23万人,培训农民工 5万人,创劳务收入6.3亿元。
【农业科技服务】 一是及时为农民提供标准化科技指导意见、方案。备春耕阶段,市政府专门组织市直农口各单位及省水稻所、合江农科所等单位气象、水稻、大豆、种子管理、技术推广、水利等各方面专家为农民提供农情及农作物品种选择、生产技术等方面指导性意见。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向各级领导、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提供各类标准化生产方案。二是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全市有一万多名干部深入到基层、农村、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面对面技术指导。全面开通了市农业信息网,开通了15部专家咨询电话,开办了《金色田野》电视农业专栏,多种形式举办各级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2 000多期、电视讲座108次、科技大集21次,推广农业新技术21项,免费向农民发放科技书籍5万多册,培训农民 40多万人次。三是示范引导。全市建立了乡(镇)级以上的农业科技园区 141个,其中申报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5个,省级13个,科技示范园区共承纳新的技术项目206项(次),园区总面积达到 168多万亩,全市综合标准化采标率达 60%以上。四是典型推动。全市先后总结推广了桦南红丰农机股份合作社建设、大八浪乡发展棚室瓜菜、汤原县推广“五环”养殖技术、桦川劳动力转移、富锦市农业科技推广等方面典型80多个。
【内引外联招商】 一是项目数量多、层次高、投资大、牵动力强。全市共引进项目53个,项目资金29.44亿元,其中已争取到国家和省支持的农业项目15项,项目资金总额17.59亿元。通过招商引资建设的项目38个,引资总额11.85亿元,正在向国家和省争取的大项目有6个,项目资金40多亿元。富锦市、桦南县、桦川县、汤原县均被批准为国家粮食产业基地工程基地县,此外,在农业科技提升计划试点、优质大豆基地建设、有害生物预警控制区域站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水稻农业开发、野生大豆保护等多方面都获得国家和省项目支持。二是招商引资落地企业多、投资主体多元化、合作领域广泛。投资 8 000万元三江地区最大的粮食批发大市场全面开工建设;四益燃料乙醇有限公司投资的2.5万吨甜高粱燃料酒精项目落户桦川;投资2 000多万元的万寿菊加工厂落户桦南;港商一期投资3 000万元年加工5万吨肥的生物复合肥厂以及由杭州中谷集团投资建设的汤原中谷油脂公司落户汤原;一期投资 1 000万元的果蔬保鲜建材市场落户同江。汤原县以大亮子河森林公园建设为重点,与哈尔滨绿野集团合作,投资 600万元开发了“三江第一漂”森林旅游业。三是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形势越来越好。许多农业龙头企业的名牌产品在北京农产品博览会、哈洽会、上海农业博览会以及在香港、新加坡等国外举办的博览会都一致看好,签约不断。
【深化农村改革】 一是深化农村改革工作。根据省里统一部署,在富锦市进行了免征农业税试点工作,在全市进行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全市 963个村,100%村推行了“村财民理乡代管”,建立了“一事一议”制度,涉农收费100%公示。二是加强对农村土地管理。坚持全面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对违反土地政策的案件严肃认真地进行查处。2004年共核实和处理群众反映的土地问题 251件,并进行了回访。三是创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方式。全市已形成以(公司+协会+农户)、(公司+专业村)、(公司+基地+农户)形式为主的各类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800多个,农村经纪人2 000多人。
【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加强水利建设。重点加强松花江防洪体系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及人畜饮水工程建设,2004年利用亚行贷款松花江防洪建设项目通过国家水利部松辽委项目审批,项目正在建设中。全市新增治理水土流失12.76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0.32万亩,全市共向上争取资金732万元,打人畜饮水井122眼,解决了全市 122个村屯、8.81万人的饮水问题。二是加强农机化建设。全市新增国家投资建设的现代农机作业公司7个,完成秋整地583万亩。农机总动力137.6万千瓦,农田综合机械化程度84%。三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19.1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完成5.92万亩,草原改良 10万亩,退耕还草20万亩,新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个,新增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2.6万公顷,新建农村沼气池 1 500个。富锦、同江、抚远、桦南被评为国家级农业生态县。
(李应文 孙 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