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计划
综合管理
发展计划
【宏观调控】 2004年,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努力发挥参谋助手和经济调节作用,2004年,全市国民经济呈现速度、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三次产业协调快速发展, 三大需求同步攀升的良好运行态势。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36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4.7%、11.5%和10.3%,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4%。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3.87亿美元,同比增长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0.8亿元,同比增长11.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8亿元,同比增长10.0%。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 4.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8.4%;地方工业实现利润 2 751万元,同比增长2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6 225元,同比增长 9.0%;农民人均纯收入3 077元,同比增长23%,创历史最好水平;城镇新就业 33 298人,26 70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发改委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正行风、促发展”民主评议行风先进单位,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目标管理一类单位、“正行风、促发展”民主评议行风先进集体、项目建设先进单位、招商引资先进单位、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
【决策服务】 经济监测预警和经济调节工作坚持月分析季报告,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组织力量通过调研分析,提出参谋意见,及时报市委、市政府决策。坚持部门职能由项目管理为主向规划管理为主转变,提高计划编制的科学性、指导性,编制完成2004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基本建设计划、以工代赈项目计划、农村经济计划、安居工程建设计划、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项目计划以及小城镇综合开发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中长期专项规划;积极启动“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拟定了重点调研课题和“十一五”规划体系框架。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对我市经济体制改革、水资源、农村小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区域经济发展、“五个统筹”发展、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油气资源等20多个专项问题进行调研,形成了佳木斯市五个统筹情况现状和对策建议、落后地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研究、佳木斯市改革情况和对策建议、佳木斯市区域经济发展调查研究、推进中俄经贸战略升级等专题调研报告,以及一批重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市领导决策和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建设性意见。
【争取资金】 在国家压减国债投资规模的情况下,我市全年仍争取国省资金 6.1亿元,超过计划6 000万元,比2003年增加8 000万元。其中,争取国债资金25 135万元,地方预算内专项资金1 440万元,国家预算内专项资金8 901万元,省投资金3 409万元,贷款 16 224万元,其他资金5 856万元。确保了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目标的完成。
【项目建设】 新开工和在建项目数量、规模创历史新高。全年重点推进开工建设项目107项,其中加工型项目60个,哈啤扩产、汤原纸业公司改扩建等23个项目已形成生产能力。在建项目规划总投资76.4亿元,已完成投资24.5亿元。组织推进开发和前期项目91项,发电厂六期扩建、世行贷款奶牛养殖、同江铁路大桥、国家优质水稻基地、沿江新区开发等项目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特别是电厂六期扩建项目,在未纳入国、省规划的情况下,经多次跑省进京、沟通汇报,市热电联产规划已通过省专家论证,电厂扩建项目建议书省发改委已批复,项目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在全部新开发项目中,已有30个项目完成前期准备工作。配合国省发改委完成了农村“六小”工程、公检法司国拨资金建设项目的检查(稽察)。配合省发改委完成了鹤大公路佳七段、敖其湾旅游公路的竣工验收。
【改善经济发展条件】 一是公路交通建设。争取国省各类资金 3.5亿元,建设抚远经乌苏镇至抓吉、同江至街津口、市郊区至群胜乡等通乡公路,总建设里程594公里,当年竣工400公里;客运枢纽、桦川客运站开工建设;同抚公路、同江地方铁路一期工程、货运枢纽基本完成;同江黑龙江铁路大桥预可研通过省发改委初审并上报国家。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国家投资5 745万元。治理水土流失12.76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0.32万亩,打人畜饮水井122眼,解决了全市 122个村屯、8.81万人的饮水问题。亚行贷款松花江干流防洪工程已全部进行了工程招投标;全市利用世行贷款奶牛养殖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进展顺利;大型优质水稻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建成桦南县国家优质水稻、富锦市国家优质大豆生产基地;启动了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技术创新中心、病虫害防治、良种繁育为重点的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三是林业生态建设。争取林业种苗和退耕还林工程国债投资 1 282万元,完成人工造林19.13万亩,草原改良10万亩,退耕还草20万亩,新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个,新增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2.6万公顷,新建农村沼气池 1 500个。全市森林覆盖率预计达到16.1%。四是商贸建设。争取国省资金 410万元用于佳木斯合江果品交易市场扩建工程和农机技术培训学校建设。五是城建基础建设。争取国家投资2 741万元,启动了同江、抚远、桦南3个县城的供水项目和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项目、城区供水管网改造等工程。六是口岸建设。争取国省口岸基础设施预算内资金 485万元,新建了同江东港千吨级泊位码头,完善了抚远口岸基础设施。七是新型为农服务业。争取 220万元用于劳动力转移中心和千里绿色食品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其中劳动力转移中心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完成。
【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争取国省资金3 10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2 290万元,省专项资金810万元。一是卫生事业。争取国省资金1 650万元,全面建设市(地)县二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全市共有疾病预防和疾病救治体系项目15项,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项目 7项,16 950平方米,疾病救治体系项目8项,9 7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 730平方米。大部分项目已建成,部分项目完成主体工程。二是教育事业。争取国债资金 440万元,建设优质高中扩招项目4个,新增建筑面积25 600平方米,新增教学班64个,新增在校生3 230人;争取国债资金980万元,建设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16项,新建面积24 796平方米。
【生态市建设】 省松花江流域沿江重点城市49个污水处理项目,我市的 5个已全部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审批。组织编制完成了全市和各县(市)、郊区生态建设规划,并通过省、市两级评审论证。争取省预算内投资40万元,对个别县环境监测站进行了改造。
【以工代赈工作】 为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组织力量,多次深入到 5个国家重点贫困县和2个非重点县(市)、区的重点村进行实地考察,编制以工代赈计划。争取国债投资3 136万元、预算内投资3 122亿元,省财政配套资金312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5平方公里,修整加固堤防24公里,新增灌溉面积5.93万亩。解决 9.3万人饮水困难、69个村屯贫困群众行路难等问题。实施小流域治理1个国家级示范工程。
【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建设】 争取国省投资 710万元,加强六县(市)一区的法院审判法庭、检察院技侦用房和公安、司法监管场所建设,促进了基层法制建设。
【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我市被省列为全省社区建设的两个试点城市之一。该项目将建设社区服务中心10个,社区服务站15个,建筑面积10 600平方米,总投资 1 060万元,其中争取国省投资800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517万元,完成建设社区服务中心 800平方米、社区服务站300平方米。
【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老工业基地规划编制工作。修改完善《佳木斯市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佳木斯市发展现代农业规划》、《佳木斯市对外开放规划》、《佳木斯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佳木斯市第三产业发展规划》、《佳木斯市水利发展规划》、《佳木斯市口岸建设规划》等六个专项规划。二是全力推进调整改造项目。4个项目列入国家老工业基地工业调整改造计划,项目总投资 31 456万元。落实国债补助资金2 935万元,3个项目开工建设,1个项目建成投产,累计完成投资 19 690万元。三是积极申报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全省上报 2家。我市煤矿机械有限公司的技术中心位列其中。向国家申报了黑龙江神鱼米业有限公司《实施生态除草杀虫高技术发展生态大米》等4个高科技产业化项目,其中3个项目完成了答辩。全年争取高技术省预算内资金72万元。四是努力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洼地效应”。组织企业参加国务院东北办在大连举办的“东北振兴暨东北亚国际合作研讨会”和在长春举办的“东北三省与德国经贸合作座谈会”等重要活动;组织有关部门和企业与国际著名财团、企业集团进行经贸合作对接;组织企业参加国务院东北办与我省在香港联合举办的黑龙江活动周;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推进建立银企合作机制,举行项目推介会;向全国人大、市长协会、邰洲政府考察团等团组,介绍我市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及实施情况,宣传我市的优势和商机,引导国内外投资者参与我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
(许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