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质量技术监督

质量技术监督



  【队伍建设】 2004年,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继续在全系统开展“每人每天熟记一个法条,每周学习一篇理论文章,每月熟读一部法律、法规,每季上一次党课,每年争创行政执法先进单位”的“五个一”学教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以《行政许可法》为学习的重点,组织干部、职工参加省、市两级培训;聘请市法制办、省局专家授课,培训面达到了100%。开展“行政许可法百题答卷”活动、送法下乡活动。全系统 149人参加了省局组织的行政许可法考试,考试成绩均在优良以上,获得团体第二名和两名优秀选手奖的好成绩,在市《行政许可法》知识竞赛中获团体第一名。对全系统35名从事行政执法和食品检验人员进行了《食品卫生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培训,收到良好效果。组织12人次分 4批到深圳、福建、浙江、上海、山东、四川、沈阳等地学习技术标准的预警机制、机关管理认证工作、技术机构改革、实验室认可项目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为进一步拓宽执法、检验、检定领域和机关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加强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市局机关通过了省级文明单位标兵考核验收。在市局机关推行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在全省率先通过了中国方圆标志认证委员会的审核。
  【法制建设】 继续实施对行政执法权的监督,健全和完善“五项制度”,用制度规范执法人员行为。一是健全了查处分离制度。将行政执法中的调查权、审理权和处罚权分离,改变了执法人员从案件调查、审理、处罚一办到底的做法,促进了执法人员在案件办理过程中的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杜绝了行政执法中不作为、乱作为和以权谋私现象发生。二是健全了重点产品监督抽检分离制度。将执法工作中的监督检验、定期检验、仲裁检验等检验的抽样和分样工作由稽查队和监察室共同负责,改变了过去检验人员直接抽样、直接检验的做法,保证了质量检验部门出据检验结果和数据的公正性、真实性和准确性。现已对食品、轻工、机电等 5类85批次的监督抽查实行了抽检分离。三是完善了案件审签人制度。要求凡是适用于一般程序案件和听证程序的案件,都由专人负责,由案审签字人对案卷严格把关后再上局案件审理委员会,全年共办理28起行政执法案件,没有发生一起行政诉讼案件。四是完善了行政执法“六严禁”制度。要求执法人员严禁参加由工作对象支付费用的宴请;严禁在工作日中午和执法活动中饮酒;严禁替行政相对人说情;严禁超时限办案、擅自制定处罚标准;严禁违反法定程序办案和不按规定制作案卷;严禁对已经立案的案件不按时结案或结不了案又撤案。五是健全了《万元以上行政执法案件纪检、监察部门介入监督规定》。由纪检监察人员对执法人员办理案件全过程进行监督,杜绝以执法权谋私现象发生。纪检监察部门已经参与办理1万元以上案件 29起,既严肃了行政执法工作纪律,规范了执法人员行为,又使全局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
  
  【综合管理】 一是建立企业质量档案。对全市8413 户企业建立了质量档案,对200户企业进行了质量现状调查,制定了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方案。向省推荐了15户质量管理严格、产品质量稳定、信誉度高的企业,成为全省首批质量诚信企业。二是严格标准审查,提高企业标准水平。制定了严格的企业标准备案程序,聘请省、市行业专家对标准的主要指标进行审议,全年共受理申请备案厂家15家,企业标准24项。对2000年以前备案的企业标准进行了复审,共为12家企业修订标准20项,对超期或已停产企业的46项标准予以废止。加快企业“采标”步伐。帮助富锦市住宅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5户企业采用国际标准9项。建立标准预警机制,为亚麻、电机、联合收割机、农药、蔬菜、大米等11户创汇企业产品,及时提供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有效地规避了国外贸易技术壁垒和产品出口风险。三是帮助企业开展质量认证,推广国际通用的科学管理方法。先后为市烟草公司、鸿源米业有限公司、硕业乳业公司等开展质量认证工作,免费为企业进行 ISO9001标准培训,指导编写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在14户重点企业中推广5S零缺陷管理方法,宣传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桦川神鱼米业和鲁班木业公司取得了质量管理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双认证。四是加强企业计量基础工作。通过对全市25户重点工业企业计量工作的调研,加大了对21项计量标准的考核工作,在10户定量包装企业推广 “C”标志,帮助佳木斯沃尔德电线电缆有限公司、佳木斯电业局2户企业开展国家级计量检测体系确认,帮助鸿基水泥集团、多多集团等5户企业进行计量合格确认考核。五是加快实验室认可步伐。产品质量检验项目47种产品,计量标准设备33台套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六是强化市场准人工作。审查老五类生产企业40余户,完成现场审查工作36户,按照市场准入要求,对已经接受申请的 182户企业进行了重新审查,对不具备自检条件的40户企业退回申报材料,有69户企业的76个申证单元获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并与每户获证企业签订了质量安全责任状。对61户获证企业进行全方位监督检查,对42户企业下达了整改通知书。
  【行政执法】 共出动执法人员 1 900余人次,检查了农资、建材、食品、饮用水、乳制品、机电产品等30种13 000余批次产品,检查企业3 800多家,立案217 起,结案217起,查获假冒伪劣产品价值110万元,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210万元。特别是阜阳奶粉案件发生以后,局党组高度重视,组织市、县两级稽查队对辖区内的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地毯式排查,对4 户乳品生产企业的产品进行抽样检查,同时对国家通报的32种严重不合格奶粉进行彻底清查。落实打假责任制,在全市划分了27个打假责任区,责任区与所辖重点企业签状 551份,深入市、县乡(镇) 企业1 474户,走访 224个社区,掌握了责任区内企业的基本情况,分别录入微机,建立了企业质量监督电子档案。对77处闲置厂房、仓库调查摸底,登记造册。端掉生产地条钢和用废旧塑料生产塑料颗粒等黑加工点16处。
  【质量监督体系建设】 制定了《佳木斯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建立了生产企业日常监督检查制度、市场暗查制度、食品市场准人监管查处制度、产品质量监督快速反应机制和食品安全突发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强化社会监督,建起了打假四级网络。一是生产企业质量监督联络员网络。聘请 264户重点企业质量管理员作为食品质量监督的联络员,负责本厂产品质量,发现产品质量问题,及时向市局报告,确保出厂产品合格。二是建立社区质量监督员网络。聘请熟悉基层情况的224个社区主任和 28个公安派出所的副所长为市局质量监督员,以保证管区内出租民房、闲置厂(库)房、铁(公)路货物配送站(点)、批发市场、外来人口制假售假情况得以及时发现和处理。三是建立村屯打假协管员网络。由各县(市)区局在全市1 010个自然村聘请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有一定工作经验和较强责任心的村干部担任打假协管员,为打假提供准确信息。四是建立市、县两级电子网站。在互联网上建立食品质量安全网页,设立举报电子邮箱、公布投诉电话,使食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状况以最快捷的方式公布于消费者。三季度全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面粉合格率为98%,大米合格率为95%,食用油合格率为100%,酱油、醋合格率为95%,奶粉合格率为90%,肉灌制品合格率为 90%,饮用水合格率为95%,合格率比上年同期平均提高3—6.1个百分点。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责任意识。深入企业赠送《条例》等法规、技术规范 1 000套;在《佳木斯日报》开设专版宣传《条例》及相关知识,在电台、电视台、三江网站等媒体上连续播发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系列新闻、信息。通过宣传,使全社会的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咨询、举报的数量明显增多,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二是高质量完成了气瓶压力管道普查整治工作。普查登记各类气瓶104 614只,检验气瓶32 379只;报废处理气瓶824只,在用气瓶登记建档率达到100%,录入微机率为 100%,气瓶产权转移率达到96.2%;在用气瓶定检率100%,气瓶报废率100%,气瓶充装单位标识率 100%,液化石油气瓶定点充装100%,气瓶使用发证率100%,气瓶普查准确率95%。压力管道普查登记4 166条,总计386.48km,压力管道完成率达100%,普查准确率达98%,微机录入率达 100%,工业压力管道在线检验率达 100%,压力管道管理制度的建立率达 100%,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的制订率达100%。三是实施以“十二查”为主线的现场安全监察,提高安全监察的有效性。全年共出动检查人员1520人次,检查企事业单位1 016家,设备总数1 644台套,检验各类设备 1 970台(套),发现隐患设备86台,拆除“土锅炉”25台,拆除压力容器 3台,下发《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166份,对3家违规充装气瓶的充装单位进行了立案查处。确保了所投用和在用移装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率达到100%;承压类特种设备安全监检率达到100%;在用设备定期检验率达 98%;特种设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杜绝了特种设备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四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体系。健全、完善了安全监察工作职责、程序、制度20余项,制定了佳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体系建设方案》,聘请企业、街道、村屯三级特种设备安全协管员,初步建立了特种设备动态监督管理组织体系。将全市锅炉、压力管道、气瓶等七大类特种设备的普查数据录入微机管理,建立了中心数据库,为建设安全监察网络和信息化网络奠定基础,逐步构建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动态监管体系。
  【农业标准化管理】 一是制定和完善农业生产技术规程。各县(市)区局会同当地农委制定和实施农业生产技术规程16项,其中富锦 12项(蔬菜8 项,大豆、小麦、南瓜、肉羊各1项),汤原4项(饲料规程、防疫规程、繁育规程、管理规程);抚远1项(鲟鳇鱼籽)标准,已通过省级专家评审,上报国家局。二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与市农委协作,确定三级标准化示范区23个,其中富锦双高大豆种植基地和抚远鲟鳇鱼养殖基地等10个示范区已经申报国家和省级标准化示范区。蔬菜示范面积21 643亩,粮食作物示范面积959 300亩,经济作物(甜瓜、黑加仑、牧草、山葡萄等)42 100亩,养殖(肉牛、奶牛、羊、猪等)248 376头,鱼苗 1 000万尾。市政府下发了《佳木斯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和验收办法》,对加强对示范区的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是推广农业标准化技术。与市农委共同出资万余元,购买了农业标准化包括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技术光盘2 000套,赠送给全市各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和全市 74个乡镇的示范户。聘请高级农艺师、水稻专家对蔬菜、水稻种植农户进行培训。全市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全面铺开,举办农业标准化、农业种植技术、畜牧业养殖技术等各类培训班 1 000多个班次,培训农村干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民10万余人。四是开展农产品质量检测。市检验检测中心投入10万元资金购置了无公害农产品检测配套设备,已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对佳木斯及周边地区包括鹤岗、双鸭山、 七台河等地的化肥、农膜、农用油、农机配件等农用物资检验150批次,为汤原宏达精制米厂的无公害大米进行了生产基地环境检测。对两个无公害蔬菜示范区(长城生态园和千里生态示范区)生产的蔬菜定期进行无公害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