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民营经济工作推进情况综述
全市民营经济工作推进情况综述
全市民营经济工作推进情况综述
2005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民营经济发展战略,以“民营经济发展年”为契机,以创业行动为载体,以培植民营大户为重点,以增加经济总量为目标,以优化环境为主线,实施专项推进,使全市民营经济呈现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壮大,效益不断攀升,质量不断提高,竞争实力明显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目标完成情况
到2005年末,全市民营经济预计实现营业总收入由上年的72.5亿元增加到98.4亿元,同比增长35.8%,为计划的113%;增加值由上年的18.2亿元增加到24.2亿元,同比增长33%,为计划的115%;上缴税金由上年的1.67亿元增加到2.6亿元,同比增长43.2%,为计划的132%。民营企业由上年的1 394户增加到1 964户,其中年经营额超亿元的民营企业由上年的12户增加到24户,新增12户;超千万元的由上年124户增加到213户,新增89户;超百万元的由上年的 650户增加到863户,新增213户;年内实现新创办投资额1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 372户,比年初目标计划增加127户。
目前,全市已有320户民营企业被省政府认定为民营科技企业,有 80户民营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科研机构,实现新产品开发30项,其中填补国家空白 5项、填补省内空白10项,推广应用新技术成果14项。有5户企业获科技创新先进企业称号,3位企业家获全省“杰出企业家”称号,4户企业获全省纳税50强企业称号。全市民营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6.1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90.5%,同比增长286%,其中出口总额4.9亿美元,同比增长382%。有 5户企业获全省出口50强企业称号。
二、主要推进工作
1、围绕目标落实抓推进
一是领导重视促推进。全市创业与民营经济专项推进组,由市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为副组长,下设两个办公室,26个部门为成员单员。各位组长分别主持并参加民营经济工作会、企业家座谈会、民营经济推进拉练会、汇报会研究发展思路,确定工作目标,研究制定措施,促进了推进工作的落实。几位市领导多次深入到民营企业现场办公,调查研究,听取意见,解决问题。并分别组织两个调查组开展调查研究。检查全市民营经济新上项目,学习考察外地经验,形成《关于赴吉林、长春、德州、成都 4市考察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向市委常委会作了专题汇报;深入到市直综合管理部门和经济杠杆部门及重点民营企业进行调查,形成了《关于全市创业与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和《关于激活民间资本发展民营经济的调查报告》,对全市民营经济的基本现状,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症结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为制订“十一五”民营经济发展规划奠定了基础。
二是目标分解抓推进。年初,召开了由各县(市)区主要领导、乡镇党委书记、市直各部门以及重点民营企业厂长(经理)参加的“全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下发了《2005年民营经济推进工作实施方案》,市政府与各县(市)区签订了发展民营经济目标责任状,将年经营额超亿元、超千万元的民营大户分别落实到企业,超百万元的落实到县(市)区和乡镇。明确了26个成员单位承担的推进工作的68项任务,形成了各部门共同关注、共同支持、共同推进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并且,采取请上来对接目标,走下去了解情况,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重点企业座谈会,推进工作落实会以及现场会等形式督促检查目标进一步落实。12月上旬,由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统计局和中小企业局等部门组成目标考评组,深入到各县(市)区及各部门实地考核目标完成情况,将考核结果汇总上报市委、市政府,为召开民营经济工作表彰大会作好准备。
三是创新载体带推进。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发展民营经济任务目标,从9月1日至12月10日,利用 100天的时间,集中精力、集中力量实施“五动、五大”:即拉练检查看行动、学习先进搞带动、民营企业评环境有促动、百家部门帮百企搞联动、媒体宣传搞鼓动,40名律师大帮扶、展览展销大招商、百个项目大对接、经理厂长大培训、激励先进大评比。各部门共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140件。对 10个县(市)区、5个市直部门、3家银行、50户重点企业进行采访报道,以专题、专栏形式发稿 54篇。组织了150户民营企业走出去寻找项目、信息,结交客商、广交朋友,共签约项目52个,协议金额36.15亿元,其中千万元以上经济技术合作项目 34个,到位资金 5.6亿元。向中小民营企业推介一批创业项目。举办了民营企业的厂长、经理培训班和民营企业信息化管理培训班,培训人员300名。为民营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保障服务180多次,帮助30户企业把关签订各类合同、协议 40多份,为企业清欠500多万元,协调处理诉讼案件68件,减免各种费用3万余元,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900多万元。研究制定了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目标考核奖励办法,对先进县(市)区、综合实力和纳税“双十强”民营企业、服务民营企业先进单位等实行了专项奖励。
2、围绕改善环境抓推进
一是制定了发展民营经济优惠政策。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26条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借鉴外地经验作法,结合佳木斯市实际,制定了《佳木斯市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细则》,先后召开了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市直执法部门座谈会、经济杠杆部门和治改办等单位的座谈会,征求意见,制定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32条优惠政策(征求意见稿)。二是开展民营企业评环境活动。对市政府28个部门行风及服务质量进行全面测评,并将测评结果纳入全市行风测评一并考核,对为民营企业服务满意率达到 85%以上的部门给予大张旗鼓的表扬。对服务意识差,办事效率低的单位予以惩戒或通报。9月份,在 5个县区组织500名民营企业厂长(经理)和个体工商户,开展了测评工作,通过“民评官”活动,产生了轰动效果,引起各部门对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高度重视,提高了为民营企业服务的自觉性,极大地调动了各部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积极性。这项工作多次在省介绍了经验,并被纳入省委20号文件,在全省推广。
三是维护民营企业权益。落实六项制度,专门设立了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办公室,成立了咨询投诉中心,公布了举报电话,开展了改善环境品牌建设活动,搭建了为民营经济服务 8个平台。对民营企业投诉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力争做到快结、快办,为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保障。年初以来,先后与有关部门协调帮助28户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受理电话投诉140件,清理不合理行政收费21项,金额6.1万元。
3、围绕引资融资抓推进
针对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广泛开展融资。一方面组织招商抓融资。充分利用“中国(广州)中博会”、“全国乡镇企业(牡丹江)经贸洽谈会”、“三江国际旅游节”、“哈洽会”等有利契机,为民营企业牵线搭桥,对接招商项目,联系合作伙伴,共签约项目52个,协议金额36.15亿元,其中千万元以上经济技术合作项目34个,到位资金5.6亿元。全市有20多户民营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实现了合资合作。
另一方面,广开渠道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年初,在全市重点民营企业中筛选20个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成长性强,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银企对接”活动;组织16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与省、市四大商业银行对接,争取信贷资金扶持,把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据初步统计,全市各金融部门累计向民营企业投放贷款4.6亿元;市财政局为重点民营企业提供扶持资金 2 540万元,担保资金达3 820万元;市科技局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 100万资金扶持,重点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市商务局为外贸出口创汇企业引进外贸发展专项资金3 841万元,开拓国际资金190万元;市中小企业局与省鑫正担保公司联系,推荐了12户企业,目前已有3户企业通过这一途径解决了担保贷款1 200万元。还积极为19户企业申报了省贷款贴息项目,项目总投资额34 903万元,其中贷款13 904万元,贷款贴息资金905万元,贴息到位资金 320万元。骥驰拖拉机公司通过贷款贴息资金扶持,产量由3 500台增加到7 500台,2006年将跨入亿元企业行列。
4、围绕基础优势抓推进
进一步突出 “三型”发展方向,培育民营大户,努力构筑 “十大产业”集群,重点扶持“六大”支柱产业。一是依托项目建设做强骨干企业。全市民营企业新上项目 150多个,总投资3.4亿元.鸿基水泥、沃尔德电缆、骥驰拖拉机、鲁班木业、星火米业等优势企业和优势项目已经建成达产。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民营企业,通过资本纽带实现联合,使企业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新增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企业达到89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依托资源开发做大主导产业。充分利用佳市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大豆、水稻、玉米精深加工为主体的粮食加工业;以猪、羊、牛、禽、鱼为主体的畜禽产品、肉产品、乳产品、鱼产品精深加工业;以绿色无公害果蔬保鲜加工,发展脱水干菜、速冻保鲜产品,带动食用菌、山野菜、果酒、白瓜、浆果等野生资源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目前已创办国家级龙头企业1户,省级龙头企业8户。
三是依托市场开发做响绿色品牌。以千里蔬菜、孙斌大米、希波肉串等产品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已经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特色品牌产品。 希波产品占据全国同行业市场份额的70%,孙斌大米被国家认定为 A级绿色食品,千里蔬菜、抚远东隆保鲜果蔬已经打入俄罗斯远东市场,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名牌企业群体初步形成。
5、围绕服务保障抓推进
在实行70个部门帮扶70户重点民营企业的同时,开展了“百家部门帮百企办百事”活动,在政府中心广场举行了“主题日”活动仪式,市直各部门的一把手和重点民营大户的企业厂长(经理)都参加了“主题日”对接活动,动员组织全社会都来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各部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积极性。市税务部门充分利用国家税收政策调整,为企业合理节税减免各类税款1.6万元,免收税务登记费22.6万元;市公安机关为民营企业破获各类案件371起,挽回经济损失490万元,为61户民营企业承担大额款的护送任务;市人事局为200多户民营企业建立了法人档案,并且为外商企业发放了外商法人经营保护证;市中级法院积极推进便企措施,共为困难企业减、免、缓、诉讼费50余万元,执行涉企纠纷案件 367件,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 753万元;市司法局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有 40名律师与民营企业结成对子,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市工商局积极推进创办诚信企业,全市诚信民营企业已达50户,申报省级著名商标和市级知名商标 8件,有15种产品获黑龙江省名牌产品称号;市广播电视局和佳木斯日报社充分利用三大媒体开辟专题、专栏和专版,在“百日行动”中集中宣传报导民营经济典型,电视台设立了 “民营经济百日行动”专栏,连续 60天时间在佳木斯新闻中重点播出,《佳木斯日报》设立了“百日行动经济篇”专版,发表专题文章22篇、近万字稿件。
6、围绕提高素质抓推进
针对民营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手段落后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培训服务。先后组织 3期具有一定规模企业的厂长(经理)到中央党校、省党校学习,还与省有关部门联系免费参加省举办的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税费改革等各类专业培训班。10月,在千里生态园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厂长(经理)培训班,市财政局、国税局、工商局、人才中心、也都按照各自分管职能专门为民营企业举办了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全年共举办各种培训班60期,培训各类人员 5 000多人,使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受到国家和省、市表彰的杰出企业家、纳税和出口创汇50强、获省级科技进步和效益奖、省长奖励基金等项奖励的50多个企业和个人,被金融部门评为信用等级AA以上的民营企业55户。
总体看,全市民营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经济比重低,增长速度慢。增加值占 GDP比重和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低于省内先进地市。二是总量规模小、发展不平衡。全市民营企业仅占个体工商户的2.3%,规模以上企业仅占民营企业总数的 10%。三是创新能力差,管理水平低,许多企业存在“缺项目、缺资金、缺人才、缺信息”的“四缺”问题,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不到位。四是融资渠道窄,贷款难度大。民营企业贷款涉及部门多、手续繁、收费高、时间长,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信用等级低,加之大环境影响,难以取得银行支持。五是体制不顺畅,服务手段弱。主管部门上下不对口,责权不统一,职责不明确,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个别行政部门受条框管理和行业规定制约,服务意识不强,扶持力度不够,缺位或不到位现象比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