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工作
组织工作
【干部教育培训】 2005年,市委组织部在培训对象上突出了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乡村(社区)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四个重点”;在培训内容上坚持向前沿知识、向系统全面、向综合实用“三方面拓展”;在培训方式上利用好本地资源、现代教育资源、高校资源、挂职培训、外请专家“五种渠道”。与北大、东北农大等高校合作,系统地培训县处级后备干部;与广东省委组织部建立了联系,一次选派20名县(市)区、市直经济部门副职到珠江三角洲挂职锻炼,开辟了干部教育培训的新渠道。全年共举办各类干部培训班231期,培训干部 48 028人次,超额完成了年内培训干部五分之一的工作任务。
【领导班子建设】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修改完善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扩大了社会评价参与面,增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等能够反映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变化的指标,完善了地区生产总值税收贡献率等能够反映县(市)区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指标,规范了反映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等指标,对一些体现发展的指标采取“上不封顶”的方法计算得分,使指标考核体系更加科学合理。进一步完善了班子决策程序、议事规则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的新途径,在佳木斯发电有限公司进行了试点,主要通过建立征求意见公示制、会议内容旁听制、会议效果评议制、会议结果通报制和整改措施考核制五项制度,使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增强了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在市人事局、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进行了党委书记、副书记、纪检委书记直选的试点工作,使党员的民主权利得到了充分尊重,党内民主得到进一步扩大,为其它市直党委换届工作提供了经验。进一步推行乡镇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工作,乡镇党代表参与监督、议事、决策等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普通党员的民主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党建文汇》杂志介绍了佳木斯市的做法。
【干部制度改革】 认真贯彻中央“5+1”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民主推荐程序,严格实行民主推荐后集体研究确定考察人选。严格执行干部考察预告制、票决制、任职试用期制等制度,将干部任前公示由 7天延长到10天,给群众更多的时间进行监督。坚持用“三民一差”办法选拔干部,进一步完善了各环节操作程序和各步骤打分评价体系,公开选拔任用了市建设局副局长、三江晚报总编等18名副处级领导干部。严格执行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市直机关竞争上岗率达100%。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对县(市)区公安局长等25个岗位的主要领导进行了交流任职。对企事业经营管理者实行了契约化管理,公开选拔聘任了中小学校长18人、副校长22人。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对10个县(市)区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干部职数以及贯彻《干部任用条例》情况进行了检查,对发现的超机构规格、超职数、职级、违反程序任用干部等问题及时进行了纠正。抓好县(处)级党政正职年度总结报告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县(处)级党政领导班子重大决策定期报告制度、领导干部回复组织函询制度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贯彻落实。认真抓好严厉整治用人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11条措施的贯彻落实,制定出台了《佳木斯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律》,进一步严肃了干部工作纪律。认真受理处理 12380举报电话,共受理群众举报反映67件次,对反映线索比较清晰和属名反映的举报问题及时进行了调查处理。
【人才队伍建设】 紧紧围绕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目标,切实履行牵头抓总定政策、宏观指导出思路、综合协调搞服务、督促检查促落实的职能。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常委会议讨论通过了《佳木斯市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政策》和《佳木斯市2005—2010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正式颁布实施。为了落实好《若干政策》和《建设规划》,制定了《关于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政策>的分解意见》、《佳木斯市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管理实施意见》以及人才专项资金管理、人才工作宣传、人才吸引、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等制度,并认真抓好落实。对“十百千科技富民工程”三年来的活动进行了全面总结。组织开展了佳木斯市第五批市级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评选活动,初步确定了61名人选进行专家评审。
【基层党的建设】 围绕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扎实有效地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地开展了第一、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面加强了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达到了市委提出的“增强五个意识”,“发挥两个作用”的目标,一些影响全市改革发展稳定、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佳木斯市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做法和成效引起国家、省新闻媒体的关注,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积极推进以组织体系、基础建设、党员活动方式、社区服务“四个规范化”建设为内容的社区党建规范化建设,全市社区达到了有办公用房、有设备、有工作人员、有经费,统一机构名称、统一职责、统一使用资金的“四有三统一”标准。扎实推进周边社区基础建设达标升级, 70%的周边社区晋升为一类社区。深入开展社区创业行动,推介了“十类社区创业项目”和“六种创业形式”,培养选树了 7个市级创业典型,培植扶持了14个创业“能人”和创业项目,14家社区创业实体和46种创业产品参加了全省创业就业成果展示会。研究制定了《佳木斯市2005—2009年“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规划》,通过单独组建、联合组建、适时组建、待机组建等四种方式,建立“两新”组织党组织164个,向184个“两新”组织选派党建工作联络员和指导员184名,组建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160个。坚持“属地”、“属业”、“属资”、“属条”结合,在实行属地管理的基础上,探索了行业归口管理、企业主管局管理、市委和县(市)区委直接管理的模式,理顺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管理体系。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坚持党组织调整设置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设立同步筹划运作,在10户转为相对控股或持大股的企业都同步调整和理顺了党组织关系,在25户市管转制改组企业中全部实行了“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董事长和书记“一肩挑”占 88%。机关党建工作不断加强,市直机关63%的科室建立了党支部,84%的科长兼任支部书记。市区117个单位的 11 429名机关干部与10 840个贫困户结成了“一帮一”帮扶对子,为贫困户办实事 3万余件,捐助资金及物品共 1 800多万元。针对实行“一免两补”给农村党建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积极探索“融入型”党组织建设,采取党组织领办直接融入、建立组织自然融入、外派内育渐进融入、临时定责跟踪融入等四种形式,组建支部加协会、支部加合作组织、支部加专业基地和支部加致富联合体等四种类型“融入型”党组织820个,参加党员5 376名,占农民党员总数的24%,辐射带动农户84 521户,占农户总数的29%。不断深化“四培养工程”,把3 460 名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人,1 171名致富能人光荣入党,1 559名村干部成为致富带头人,415名致富带头人走上村干部领导岗位。制定下发了《2005年全市发展党员工作意见》,全市发展新党员4 395名。新发展党员公示率、合格率均为 100%。加大民主评议党员和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力度,共评出不合格党员836人,分别受到组织处置和纪律处分。
【组织部门自身建设】 推进市委组织部机关人事制度改革,开展了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两批 16人次参加。制定了 《佳木斯市委组织部全面提升组工干部综合素质三年规划》、《佳木斯市组工干部行为若干规范实施细则》和《市委组织部节约型机关建设实施意见》等自身建设文件,为进一步提高干部素质、规范干部的言行提供了保障。开展了先进性教育活动,并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包扶工作,部领导多次深入到汤原县伏安村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帮助谋划经济发展思路、长期发展规划,协调农业专项基金9万元,建起了 40个中型水稻育秧大棚,2005年12月初又为20名贫困党员和贫困家庭送去了一万多元的慰问金和学习用品及棉衣棉被。部机关干部为包保的17户贫困户送去价值 4千余元的米面油等急需生活用品。认真抓好信访接待工作,全年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67件,督转件 32件,做到了件件有反馈。加强组织系统专网建设,召开了推进会,下发了《关于在县(市)区开展组织系统专网建设的通知》,并由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到各 (市)县和郊区联系专网建设事宜,6个县市已全部开通。出版了《三江党建》 200期纪念特刊,收到了中组部、省委组织部、省新闻出版局以及全国除台湾和港澳地区以外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组织部门发来的贺信,提高了佳木斯市组织工作在全国的知名度。开展构建民主透明组织工作新格局前期调研准备工作,形成了 2万字的《关于构建民主透明组织工作新格局问题研究》调研课题报告,受到了省委组织部的高度评价。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 《佳木斯市构建民主透明组织工作新格局实施纲要》 (征求意见稿)。编辑出版《三江党建》6期,编发《组工信息》50期,采用156篇(条),向省委组织部、中组部报送信息87篇,被省委组织部采用22篇(条),被市委采用39篇(条),被评为全市信息工作先进集体标兵。在全省组织部门综合考核评比中名列前茅,被授予全省组织工作先进单位。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单位标兵”、市委、市政府评为“支农工作先进单位”、“社区创业先进单位”。宣传国同志被评为“全市十佳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