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
经济概况
农业
农业综合
【农业综合概况】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农业战线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努力拼搏,克服了春旱、低温、寡照、多雨、内涝等严重自然灾害、疫病疫情和松花江水污染的影响,农业生产获得特大丰收,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市粮豆薯总产量达到62.4亿斤,首次突破60亿斤大关,创历史新高。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1%。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 327元,同比增长8.1%。畜牧业产值同比增长14.3%,占农业总产值的 34%。水产品产值实现5.1亿元,同比增长32.5%。林业实现连续19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第二批 101个贫困村实现了整体脱贫。
【农业产业化建设】 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果。全市农业战线共引进项目53项,总投资16.55亿元。其中,通过招商引资建设项目 38个,投资额13.6亿元;争取国家和省投资项目 15个,投资额2.95亿元。世界500强企业新加坡丰益集团水稻和大豆综合加工项目正式落户佳木斯市;三江粮食批发大市场二期工程、水产批发大市场二期扩建工程、花鸟鱼市场二期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柳树岛防洪项目已获批复;桦川、汤原、郊区、东风区四个县区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富锦市10万只肉羊屠宰加工项目、汤原佳明乳品厂二期工程等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国家优质水稻工程、亚行贷款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正在建设之中;世行奶源基地项目进入最后签约阶段:与维维集团、雨润集团、澳大利亚的企业等有实力的大企业进行了多次合作洽谈。在项目建设的拉动下,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市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户,60户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8亿元,实现利税2.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3%、21.5%,龙头企业带动了15万户农民致富。基地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同江、抚远两县(市)的 100万亩生产基地,通过国家级大型绿色食品标准化区域环评;汤原、桦南、抚远、同江四个县(市)通过省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确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和区域环评。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 657万亩,10万亩对俄蔬菜出口生产基地正在建设中,全市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535个。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进一步加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拓宽农民增收领域,不断增强畜牧水产养殖业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718元,同比增长16.1%;渔民人均收入4 688元,同比增长 7%。绿、特色食品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三位一体”认证总面积达894万亩,占全市总播种面积的63.8%,同比增长 4.6倍。全市绿色食品从业农民人均增收743元,同比增长25.7%。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27.7万人,劳动力转移总收入达9亿元,人均劳务收入3 245元。
【发挥品牌农业优势】 重点实施“种子工程”和“畜禽水产品良种工程”。全市规范和确定适应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四大作物的当家品种17个。通过推广“五环养殖法”,牛、羊、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 35%、50%和90%。通过品牌整合,农业“品牌”意识进一步增强,创建了一批农副产品名牌产品。桦川县正在申办“桦川”牌地域性标志,汤原县统一为“汤旺河”品牌,抚远县为“黑瞎子岛”品牌。桦南、富锦、同江 3个县(市)也正在积极整合品牌。在农产品生产企业中,QS认证标识100%得到了认证。市级以上规模龙头企业有 50%通过了ISO-9000 标准质量体系认证,10%通过了ISO-14000标准环境体系认证。“孙斌”牌大米、“希波”牌肉串等13个品牌获得省级著名商标或国家驰名商标。农业企业在全国23个省(市)建立了农产品办事处,销售网点达到483家,进一步增强了农产品生产竞争力。
【发展外向型农业】 种植业对俄出口基地面积发展到28.5万亩,在俄农业开发面积51.3万亩。佳木斯市有 2家台资企业参加了上海举办的台湾农产品展销会,台湾农业协会代表团三次来佳木斯市考察,签订了 6项合作协议,正着手在佳木斯市组建公司。积极参加了韩国第二十三届国际食品博览会、黑龙江香港“第三届绿色食品园”等不同层次的展会,引进到位资金224.48万美元,同比增长12%;农产品出V1贸易总额实现7 800万美元,同比增长48.25%。积极发展区域合作,先后与农垦系统、省农业科学院及江、浙、沪等国内发达地区建立了新的合作关系。佳木斯市代表团成功地访问了澳大利亚肖尔海文市,为开展畜牧业国际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农村各项改革】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得到全面的贯彻和落实,争取国家奖励产粮大县资金8 972万元,新组建 10个农机股份合作社。全市通过取消“两工”,减轻农民负担2 068.6万元,“一事一议”筹资2 125.2万元,申请“一事一议”筹资以奖代补资金657.2万元,为12万农村中小学生免杂费266万元,免书费 850万元,补助生活费 334万元。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涉农国企改革成效显著,45户企业已有33户完成了改制任务,超计划65%。
【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农业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全市建设农业技术标志性示范区200个区点,辐射全市 37个乡镇、537个村,辐射面积500万亩;建立市级农业科技园区20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5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3个,农业新技术累计推广面积 2 399万亩,重点农业综合技术覆盖率达到90%。农业信息网入户数1 653个,同比增长5.6倍。科技110由过去的15部增加到46部,市农委和佳木斯电视台开办的《金色田野》农业栏目深受农民欢迎,实际了农业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强化农村生产资料和市场管理,共查处种子案件10起,处理农药、肥料案件17起。受理农民投诉案件8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百万元,为农民群众答疑300余次,综合执法服务作用显著。金融、气象等部门为“三农”服务做出了贡献。在审计、农发行的支持下,困扰粮食系统多年的20亿元“老账”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防控突发事件】 提高防控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全市通过开展春、夏、秋三次口蹄疫免疫会战,春、秋两次禽流感防疫会战和常规免疫工作,有效地防范了重大动物疫情的传播。同时,有效地防控了桦南县发生的水稻白叶枯病,并在 7个县(市)中开展普查疫情工作。为了防控松花江水体污染,全市涉农单位及沿江县(市)区作了大量扎实的工作,为确保全市防控工作取得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期间成效】 “十五”计划期间是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和环境发生积极变化的五年,也是全市农业形势最好,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五年。一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在中央惠农政策的指引下,通过政策增收,农民自主增收,深化改革等途径,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增长27.7%,五年间农民年收入增长率达 5%。二是农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市粮豆薯总产量比2000年增长41.7%;畜牧业总产值比2000年增长 195.1%,农林牧渔总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19.8%上升到34%;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位一体认定产地总面积是2000年的34.4倍;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由2000年的32户增加到60户。三是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通过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和“畜禽水产品良种工程”,农产品优质品率提高16个百分点,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平均每年提高 1个百分点。四是农业基础建设得到巩固和加强。五年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达11.8亿元,累计更新大中型农机 4 585台。五是农村改革与开放取得突破性成果。先后完成了取消农业税、乡镇机构改革、粮食流通改革、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等一系列改革。对俄农业贸易实现战略升级,与南方主销区及区域内农垦等部门合作更加密切。同时,农村扶贫开发取得可喜成绩。205个村23.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