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
畜牧业
【畜牧业发展概况】 全市畜牧养殖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截至2005年末,全市生猪饲养量达到319.5万头,同比增长11.7%;奶牛存栏3.57万头,同比增长 35.2%;肉牛、肉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65.2万头、86.3万只、2 368.8万只,同比分别增长8.1%、13.3%和6.4%;肉蛋奶总产量27.6万吨,同比增长10%。畜牧业产值实现290 45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4%;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718元,比上年增加103元。
【畜牧业产业化建设】 全市不断加快畜牧产业化进程。一是形成一大批专业化、规模化畜产品生产基地。按照规模养殖带普养、大户联小户、公司加农户的总体发展思路,以发展各类养殖小区、园区,大场、大户为重点,突出加快生猪、奶牛这两个重点产业发展。一年来,通过市场拉动、政策激励和各方面大力引导扶持,以生猪、奶牛为重点的畜牧养殖业,已成为全市社会投资热点,新的养殖项目建设不断增加,原有养殖场规模不断扩大。一大批农民辟建新猪舍,发展畜牧养殖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长青种猪新增 200万元投资建设万头规模种猪场;由中国农大提供技术支持的星河种猪场,在长发镇投资 1 500万元,建设万头祖代种猪繁育场,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引进原种母猪600头;森宇牧业公司种猪场累计投资1 600多万元,建设标准化猪舍9 000多平方米,饲养荷兰托佩克祖代种猪600多头;星火牧业公司种猪场扩建工程已基本完工,基础母猪现达到600头;桦南县万达种猪场生猪饲养量达到1万头,拉动全县32个村405户农民发展养猪;富锦市天野牧业奶牛场存栏优质奶牛达444头。全市开展领导示范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全市乡镇领导发展畜牧业的占80%,村级“老三位”发展养殖业的占90%,领导示范发展基础母猪户3 000户。全市新建各类养殖专业村8个、小区19个、大户35个;发展各类养殖专业村380个、养殖小区237个、各类养殖大场(户)1 859个、专业户 28 865个。全市牧业产值 60%以上来自规模场、专业户和大户。二是建立一批带动力强的畜牧龙头企业。全市始终把推进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建设工作摆上突出位置重点抓,市四大委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以及各部门、各县(市)、郊区领导亲自带队,多次到内蒙、上海、山东、南京、广东等省市,与国内大型畜产品加工企业、投资公司广泛接触洽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目前,已建立起以北方金锣公司、佳明乳业、四川四海公司、硕业乳业公司等为骨干的乳、肉加工企业群体,在产业化畜牧业发展中起到了较强的拉动作用。其中,北方金锣公司自2000年投产到2005年末,累计屠宰加工生猪146.6万头,目前正在改造扩建,完工后年屠宰加工生猪能力达到100万头;汤原县与四川四海集团合作,在汤原县建设汤原四海分公司,年屠宰加工生猪能力为40万头;抚远县三江食品公司、郊区东方食品公司和正在建设的力佳食品公司等年屠宰生猪能力都在10万头以上,为全市的生猪产业发展起到了强劲的拉动作用。汤原县把上海光明乳业集团成功引进汤原县,注册成立了佳明乳品厂,一期工程于2004年建成投产,日处理鲜奶 100吨,拉动了全市奶牛业快速发展;硕业乳业公司日可加工鲜奶 130吨,产业已扩展到牡丹江、吉林等地。2005年全市通过龙头企业屠宰加工生猪70万头以上。乳制品加工企业加工鲜奶 3.4万吨。屠宰肉牛、羊的龙头企业郊区东方畜禽加工有限公司、富锦市明达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屠宰10万只肉羊、汤原县九龙源公司等项目运行良好。三是加强中介服务组织功能建设,通过大力培育、发展和壮大畜牧中介服务组织,实现龙头与基地、畜产品与市场紧密连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生产格局。市畜牧局派专人到吉林弓棚镇等地考察学习中介组织建设先进经验,牵头组建了由生猪运销大户参加的全市生猪运销协会,搞活畜产品流通。富锦市大榆树张永波牵头建立的生猪协会,发展“公司+农户”生猪生产模式.向山东、河南、江苏、深圳、宝泉岭等地销售生猪2万多头。目前,全市共有各类畜牧业协会299个,畜牧业经纪人1 177人,在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畜牧养殖业招商引资】 继山东金锣集团、上海光明乳业、四川四海集团在佳木斯市投资建厂后,与南京雨润集团签订了在佳木斯市建设 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和血红蛋白粉、肠衣深加工项目合作协议,该项目总投资2亿元左右,2006年开工建设,预计2007年3月末可建成投产。佳明乳业投资3 000万元,使企业日加工处理鲜奶能力达到350吨的二期工程项目建设已近结尾,将于2006年7月1日正式投产。一些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大户纷纷把资金投向畜牧养殖业,建设了一大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其中,天野牧业公司、森宇种猪场、新纪元奶牛园区、星河种猪场、金诚种猪场、长青种猪场、星火牧业已经成为佳木斯市生猪、奶牛养殖的骨干企业。此外,世行奶源基地项目、中加种猪繁育中心建设项目、富锦市秦风奶牛园区建设项目,以及桦川、汤原、郊区、东风区四个县区无规定疫病区建设项目和乡镇畜牧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正在积极实施中。
【畜牧业标准化建设】 全市畜牧部门围绕发展质量效益型畜牧业,以实施畜牧业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深入开展各项畜牧业科技服务活动,促进了畜牧业整体生产水平的提高。一是加快优良种畜禽生产基地建设。全市二元基础母猪达到13万头,基础母猪存栏100—300头种猪场35个,基础母猪存栏300 头以上种猪场16个。全面推广三元杂交生产技术和托佩克生猪生产技术,重点引进优质长白、大约克夏、杜洛克、圣特西、托佩克种猪,淘汰劣质母猪和种公猪。全市人工冻配黄牛 4.6万头。生猪、肉羊的鲜精配种技术已经试点推广,全市规模化养殖场畜禽良种率达到100%。二是深入开展科技服务培训。全市各级畜牧部门充分利用农闲季节,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以中国农业大学“五环”养殖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畜牧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普及工作,畜牧部门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深人乡村实行定点挂牌服务,实行面对面技术指导。帮助养殖户解决各种技术问题。同时,聘请中国农大教授来佳木斯市举办“五环”科学养畜培训班10余期,培训2 000多人次。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06次、培训人员 3.7万人次;开展送畜牧科技下乡和畜牧科技大集107次,下发各种畜牧科技资料2.4万册。三是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全市进一步推开种草养畜技术,生猪配合饲料应用、秸秆青贮等实用技术在专业大户和养殖小区中得到普遍应用,全市种植青贮 3万亩,人工种草10万亩。全市畜禽防疫逐步趋向规范化、程序化,有效地控制了重点疫病的发生。四是加强畜牧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全市畜牧部门进一步加强了畜牧业信息、疫情报告网络建设,建立了佳木斯畜牧信息网站,10个县市区均开通了电子邮件地址,实现了信息传输自动化。通过畜牧业信息网络,定期向社会发布国内畜产品市场行情,用市场信息指导农民发展畜禽养殖。据统计,全市生猪优良品种率达到 85%,优质二元、三元商品猪出栏占出栏生猪总量的 70%以上;奶牛全部采用优质冻精配种。生猪、肉羊的人工鲜精配种先进技术已在全市开始推广。
【重大疫病防控】 全市通过开展春、夏、秋三次口蹄疫免疫会战和禽流感防控长年战役,有效地防止了重大动物疫情传播,全市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实现了省要求标准和目标。一是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全市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按照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五强制、两强化”的要求,达到县不漏一乡,乡不漏一村,村不漏一户,户不漏一畜(禽),畜(禽)不漏一针的目标,并随时补针补免。全年开展两次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大会战,应免率达到100%;开展三次牛、羊、猪口蹄疫强制免疫大会战,应免率100%,全部加戴免疫耳标。加强了软件建设,规范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免疫档案。二是强化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动物防疫快速反应能力。配齐配强基层动物防疫人员,强化了动物防疫网络建设,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网络,提升了对动物疫情的快速反应能力。三是强化动物检疫、监测和监督,确保动物、动物产品安全。全市产地检疫开展面达到100%,定点屠宰检疫率达到100%,上市动物、动物产品带标和持证率达到100%,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同时,进一步完善了疫情监测、疫情报告制度。四是强化动物防疫的组织领导,确保动物防疫工作顺利开展。进一步增强“防疫就是增效、少死就是创收”的意识,明确主要领导是动物防疫第一责任人的认识,落实动物疫病防治目标责任制,建立动物疫病责任追究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体系。五是重大疫病防疫情况通过全国联检。2005年11月初,佳木斯市代表黑龙江省迎接全国重大疫病防疫情况检查,检查团重点检查了2镇4村和 1个屠宰厂,全面核查了乡村动物防疫软硬件建设情况,通过检查对佳木斯市动物防疫情况给予了高度评价。
【依法治牧工作】 加大对畜牧“二法八例”宣传力度和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和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目标考核机制。一是加强动物防疫执法监督管理。全市共处理动物防疫违法案件89起,结案率95%以上,全市换(办)动物防疫合格证5 000多份。认真实施免疫标识管理制度,全市出栏生猪耳标挂标率达到 90%以上。开展布病和牛结核病监测;针对国内个别省份出现猪链球菌感染人的情况,积极开展宣传、普查和消毒工作,加强了对境外进入区内猪只的检疫、检验、监督的力度,坚决杜绝私屠滥宰和宰杀出售病死猪的行为。二是认真开展兽药、饲料药物添加剂监督管理工作。取缔无证经营户 5个,查处违禁药品及“三无”药品20余种,没收销毁假、劣和《禁用清单》规定的兽药 1 500多盒。三是全面强化草原管理。查处毁草开荒案件25起,接待群众上访 100余人次,有效地保护了草原资源,同时,加大草原防火工作力度,全市无草原火灾发生。四是加强种畜禽生产管理。严格执行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对全市种畜禽生产经营进行了清理整顿,为种畜禽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奠定了基础。
【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科技服务、防疫和繁育体系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增强职能部门服务功能。在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上,以动物防疫为主的基层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为重点,强化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2005年桦川、汤原、郊区、东风区四个县区无规定疫病区建设项目开始启动,全市已有 8个县(市)、区实施了国家无规定疫病区建设项目。完成了省扶持的第一批以20乡64村为重点的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下发了设备资金,投放仪器设备 600多台(套)。全市建立了疫情测报中心8个、疫情测报站74个和疫情测报点1 020个。郊区调整了防疫员的误工补贴标准,将原300—500元/年提高到600—1 000元/年,激发了基层动防人员的工作热情。在家畜繁育体系建设上,以标准化繁改站点建设为重点,建设标准化繁改站点 185个,全市肉牛冻配改良普及面达到 85%以上。在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上,通过采取调整人员结构、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建立新的管理机制等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基层服务队伍整体素质。通过完善基层服务体系,增强了职能部门的服务功能,保障了全市畜牧生产、防疫灭病、科技推广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种草养畜工作】 抓住生态省、生态市建设的有利机遇,落实政策,依法管理,切实加强草原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草原保护管理工作,努力搞好退耕还草,恢复草原植被。大力发展种草种饲养畜,全市人工种草5.55万亩,退耕还草16.95万亩;草原改良12.57万亩,种植青贮玉米12.03万亩,贮量45.64万吨。富锦市远方草业公司连片种植优质牧草紫花苜蓿 1万亩,产品除部分供应本市奶牛养殖户外,大部分产品出口到韩国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