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
渔业
【经济指标】2005年,全市养鱼水面达28万亩,比上年增长 2.2%;名特优养鱼面积达9.5万亩,比上年增长6.7%;无公害养鱼面积达5.1万亩,比上年增长88.9%;水产品产量4.96万吨,比上年增长7.1%;渔业产值实现5.O9亿元,比上年增长32.5;渔民人均收入达 4 688元,比上年增长7%。
【水产业发展】 市委、市政府重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年初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畜牧水产工作会议,首次把畜牧和水产提高到并列的位置,明确提出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是‘一把手’工程,市委书记郭晓华与农委水产办的同志一起多次上省进京,跑项目、争资金,使渔港建设、鱼种基地及一些水产基础设施建设落户佳木斯市。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也加大领导力度,进一步调整和理顺管理体制。抚远县把渔业经济确定为全县大力发展的“四型经济”之一和立县产业来抓,把全力发展鲟鱼、鳇鱼、大马哈鱼等各种名特优鱼产品作为振兴抚远县财政收入的突破口,对涉渔部门的工作职能进行了全方位调整,将鲟鳇鱼繁育放流工作由县科委负责改为县水产局负责,加快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将大力加湖由水务、水产两家分头管理改为水产局一家独管,便利了合理规划和开发利用;将原来特种鱼多家经营改为水产局独家经营,有效地保护了特种鱼资源。同江市积极引导赫哲族渔民转变传统的以捕鱼为生的观念,放下网具,走上江岸发展水产养殖业。目前,已在街津口和八岔两个民族乡建起了立民和黑鱼泡两个较大型的赫哲人自己的水产养殖场。通过积极工作,充分调动了全市水产战线干部职工和养鱼群众的养鱼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全市渔业经济的发展,在省水产局 8月份于佳木斯市抚远县召开的全省半年水产工作现场会议上,佳木斯市及抚远县分别介绍了经验,并向省局上报了5个养鱼生产典型材料。
【名特优水产养殖】 全市各级水产部门大力发展区域性、特色化的名特优水产养殖。一是重点抓好河蟹养殖。通过招商引资和典型示范,促进全市的河蟹养殖。桦南县从辽宁盘锦市招引养鱼大户王守忠承包 300亩水面放养河蟹,并提供蟹苗和成蟹销售。大八浪乡鲜灌区刘文祥,650亩水面,放养5 000斤扣蟹,产出成蟹1万余斤,仅河蟹养殖一项年盈利7.8万元,亩盈利达1 200元。全市河蟹养殖面积达到9 890亩,其中:大中水面3 650亩,池塘5 040亩,稻田养蟹1 200亩,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80%以上。二是不断扩大良种生产。引导养鱼大户扩大鱼种养殖,通过养殖春片鱼种销售增加收入。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苗种生产场户 110户,主要生产的品种有德国镜锂、彭泽鲫、异育银鲫、方正鲫、团头鲂、南方大口鲶、杂交鲶等10多个引进优良品种,年需求量 3 100吨,每年生产的良种除供应本市外,还外销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等周边地区及国营农场。通过抓好苗种生产可为全市河蟹养鱼场户带来收入500 多万元。三是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品种的繁育和养殖。各县(市)区都把发展地方特色的繁育孵化和养殖生产做为水产养殖业的突破来抓,结合当地资源特点和发展实际,大上地方特色渔业项目,努力活跃区域渔业经济。抚远县国家投资渔港项目正在建设中,鲟鱼原种场已投入使用,集黑龙江、乌苏里两江21科106种淡水鱼类标本的黑龙江鱼展馆也已开馆。抚远县共繁育孵化鲟鳇鱼卵800万粒,鲟鳇鱼苗200万尾,在大力加湖新建五处鲟鳇鱼网箱养殖区,面积2万平方米,投放鲟鳇鱼15万尾,秋季出池2万尾,效益非常可观。桦川县悦来镇中和村高志月利用户外 50亩池塘试养鲟鱼获得成功,为鲟鱼养殖大面积推广积累了经验。富锦市长安渔场和锦山渔场试养湘云鲫和兴凯湖大白鱼,也取得了明显收效。此外,各地积极探索龙江野鲤、挠力河红肚鲫、兴凯湖大白鱼、怀头、嘎牙子、牛尾巴、重重、老头鱼、泥鳅等地方特色品种的繁育和养殖,促进了养鱼场户的增收。目前,全市名特优养殖面积9.5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10.9%,占养鱼总面积的33.9%;名特优鱼产量1.5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38.3%。
【水产品科学养殖】 把发展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和标准化养殖做为改善渔业生态环境、提供健康安全水产品和增加渔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大力进行宣传和普及,引导养鱼场户不用违禁鱼药,多使用农家肥和绿肥,并积极组织渔民申报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工作,在全市全面推广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标准化水产养殖技术。桦南县大鲜渔场 650亩池塘全部实行无公害养殖,秋季生产商品鱼7万公斤,河蟹5 000公斤,创利润21万元。目前,全市无公害养殖面积达到51 055亩,比上年同期增长100%,分别占养鱼总面积的18.2%。其中经省认证面积 30 355万亩。市郊区(永红)通过申请立项建立了 6处标准化养殖小区,严格执行标准化技术新规程。桦南县桦南镇正北渔场全面实施标准化养殖,每亩产量达到300公斤,亩效益700元;土龙山镇兴中渔场,按标准化操作,亩产量为350公斤,亩效益800元,这两处渔场年利润均在10万元以上。目前,全市标准化养殖面积达65 000亩,比上年同期增长 30.8%。此外,随着先进实用水产养殖技术的不断推广,“二次牧渔”驯化养鱼、稻田养鱼、养蟹、综合养鱼、网箱养鱼等技术在全市都得到了应用。桦川县梨丰乡稽恩贵利用 120亩泡沼养鱼,水面上养鸭、岸边养鸡、塘坝上种植紫花苜蓿草,进行立体综合养殖,年获利5万元。全市稻田养鱼面积为 10万亩,与上年持平。2005年,全市积极增加科技投入,新增增氧机100余台,自动投饵机 60多台,使全市渔业集约化、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渔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以上。
【养殖生产管理】 通过精心组织,克服困难,强化措施,积极推进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全市水域滩涂养殖发展规划编制和养殖证发放工作基本完成。一方面,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广泛宣传,落实责任,专项推进;另一方面,加强指导,科学规划,确保工作质量。截至目前,全市共发放养殖证1 046本。佳木斯市及所属7个县(市)区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其中佳木斯市及同江、汤原、郊区(永红)已经政府批复。
【龙头企业建设】 全市各级水产部门主动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广泛招商引联,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努力创建渔业品牌。先后建立起与台湾合资的抚远县水产联营公司、与青岛合作的抚远县鲟鳇鱼繁育有限责任公司、桦川神鱼米业有限公司 3家大型水产加工龙头企业及很多的小型加工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利用寒地养殖的名特优鱼类进行精深加工生产鱼籽酱、鱼松、鱼条、鱼筋等10余种系列鱼产品。抚远县水产联营公司生产的“三江”牌及抚远鲟鳇鱼繁育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黑瞎子岛”牌鱼产品均已获得绿色食品标识,“三江”牌鲟鳇鱼籽、鱼松等产品畅销美国、台湾、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全市大小水产加工企业达30多家,年加工生产能力 2 000余吨,并且加工鱼产品需求呈日益扩大趋势,成为拉动水产养殖业增产增收的重要力量。佳木斯水产品批发市场二期工程建设总投资2 000万元,现已新建成5 000吨冷藏库,目前,整个市场水产品储藏量达到10 000吨,已经成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辐射力最强的综合批发大市场。
【渔政管理执法】 把加强鱼类人工放流和渔业执法检查做为渔政管理的重点,采取超常措施,努力抓实抓靠。强化渔业行政执法工作,广泛宣传《渔业法》,扩大渔民受教育面,同时,加大三江口常年禁渔区和禁渔期管理力度,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使渔政船及人员如期开赴执法水域,对禁渔期滩地专人负责,实行船上锁、网入库、人撤摊。重点打击越界捕鱼、毒鱼、炸鱼及违规捕捞,使边境渔业秩序明显好转。全市共清理扣留船只24只,没收并销毁违法网具200余片,收缴罚没款2.8万元。并强化了沿江两岸重点排污厂矿企业的查处整治工作,共处罚12家排污企业、收取渔业资源补偿费8万元,在抚远县放流鲟鳇鱼苗 50万尾,放流大马哈鱼苗100万尾;同江市放流鲟鳇鱼苗 30万尾,有力地保护和增殖了渔业资源。此外,利用国家投资的120万元,将23501号渔政船全面修缮一新,使渔政设施得到了加强,为进一步强化渔政管理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