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



  【科技引进与开发】 2005年,全市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把科技引进、开发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最大限度地保证高新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效率和施用效果。一是围绕生产热点搞攻关。包括以提升栽培水平和产品质量为重点的高油高蛋白大豆栽培技术、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紧凑型玉米栽培技术、水稻钵育摆栽技术等。二是围绕生产难点搞突破。包括高效低毒低残留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恶性杂草防除技术、平衡配方施肥技术、生物有机肥应用技术、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等。三是围绕市场需求搞开发。包括绿色食品及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绿色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蔬菜及经济作物间复套种技术等。研发项目农业生产紧密结合,涉及优质型、专用型品种生产,常规技术研究改造、节本增效及提质增效技术研究推广、特色农业生产技术等各个层面。一年来,2005年全市共组织进行试验、示范、推广项目346项次。其中:试验项目120项次、示范项目102项次、推广项目124项次、重点项目11项,实施面积2 754万亩次。并提出主导农业作物品种14个,种子良种化90%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41%提高到50%。
  【示范园区建设】 把创建高标准、规范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抓在手上,建设了一批成规模、讲布局、有特色、出精品的示范廊和园区群。全市农业技术标志性示范区建设以省示范工程建设实施方案为标准,以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依托,充分发挥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部门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以桦扶公路、鹤大公路、同三公路为三条主线,建立各类示范区(带)469个,示范面积1.2万亩,辐射面积达300万亩。其中:县(市)级42个、乡镇级80个、村级 347个。形成市县区有示范带,乡有示范区,村有示范田的三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体系,重点建设了农业技术标志性示范点12个,其中:省级点 3个、市级和县级点9个。纳入省级示范点的“水稻钵苗超稀植摆栽技术”、“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小麦强筋栽培技术”科技含量高,可探索性强,示范作用大,带动了全市科技示范工作和推广速度。富锦市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市级科技示范区12个,20条镇级示范带和 226个村级示范区。桦川县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结构调整做文章,示范园区面积达30万亩,涉及 1.2万农户。桦南县按照“一带三区”总体规划,把示范区重点放在鹤大公路公路沿线,形成网络化的点、线、面、带,在平原地区引种相文大豆0.2万亩,万寿菊0.5万亩,建大棚2 500栋栽植棚室瓜类、特菜 5 000亩;在山区向中草药、白瓜、紫花苜蓿、青贮玉米、食用菌方面发展,形成了特色化新型示范园区。同时,各县(市)积极探索和推进科技示范场建设,汤原县在原水稻试验站基础上,创建了汤旺农业科技示范场,目前已初具规模。桦川县农业科技示范场(即桦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梨丰乡区域综合服务站)作为国家级示范场,在2003年筹建基础上,配备了专业较强的科技人员,购置了现代化设备,实现了微机宽带上网,接通了科技资询热线,实行了“五个统一”管理制度,形成了以县中心为依托,以种植业为基础、以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良种繁育、销售、实用技术培训为主业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发挥了科技示范在科技研发和技术引导上的龙头作用。
  【农业科技培训】 按照省农委下达的四大作物生产技术模式、市农委下达的四大作物生产技术标准和平衡施肥技术、蔬菜无公害优质化栽培技术、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水稻大中棚钵育超摆优质高效耕作栽培技术、绿色食品生产、无公害食品生产病虫害防治技术、水稻节水增效配套技术等11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进行重点培训,着力解决农民关心的增产、增收、节本等技术关键和技术难点问题。一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通讯等媒体,创办固定农业广播、电视栏目,健全、完善科技 110热线,实行技术人员、专家值日制农业专家声讯服务台,对农民进行广泛培训。全年市、县、乡、村各级农业技术人员共组织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班 2 466期,其中乡(镇)493期、村级1 726期、共培训农民384 350人次,使全市近 28万农户实现每户有一个种田明白人。全市各级农技推广部门下发各类技术意见和建议1 1种以上近6万份。另外,还开辟和推出“科技之冬”、“十百千活动”、“科普大集”、“科技入户工程”、“专家热线”、“绿色证书”等近20种培训渠道,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二是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实际,与农民进行面对面交流、咨询,解决技术难点,发放技术资料,把新的农业技术、农产品市场信息及国家鼓励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等相关政策法规送到农户手中。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先后组织农艺师以上专业人员 126人次深入到农村进行调查,为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共发放技术资料7 000多份。并先后下发了《佳木斯市春耕生产意见》、 《关于加强田间管理促进作物早熟的意见》、《关于水稻秧苗情况调查的意见》、《关于佳木斯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推进意见》、 《关于当前水稻生产的几点技术意见》、 《关于防治水稻白叶枯病害的意见》、《关于佳木斯市农业技术标志性示范区建设的意见》等 12份技术指导文件。全市有146名农业科技人员的电话号码公布给广大农户,为农民解答问题和提供上门服务。仅3—7月份,全市推广系统共接收农民电话咨询1.8万次,为农民服务3.2万人次。还在电视上开辟《金色田野》、《三农指南》等栏目,为农民提供技术和咨询服务。三是组织科技宣传专家组,搞好集中培训和农民特殊需求培训。结合市、县有关部门组织的科技下乡,科技大集等活动,组织农业专家在现场根据农民的需求,集中进行培训。共讲水稻、大豆、玉米、经济作物等专业技术课15次,听课农民达 1 600人次,另外市总站高级农艺师以上专业人员在佳木斯市电视台《金色田野》栏目讲课12次,在佳木斯市电台《路路通》节目讲课39次,并组织人员将农业部下发的配方施肥技术文件 2 000多份送到每个农村行政村。四是面对农业灾情及时搞好田间指导。针对近几年,我市连续遭遇特异气候条件危害,各类农业灾害比较普遍,组织人力进行调查,派专人有重点地分类指导,在抗灾减灾过程中对农民进行具体指导。据统计,佳木斯市常年组织技术人员下乡 35 000人次以上。各地采取技术干部包乡、村等形式加大指导力度,技术指导面达75%。
  【依法治农工作】 宣传贯彻《农业环境保护条例》、《黑龙江省土壤肥料管理条例》、《植物检疫条例》,积极参与污染及药害事件的调查工作,切实保护农业环境和人民利益。进一步加强植物检疫行政执法。一是狠抓种子产地检疫和市场检查,确保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安全。全市完成产地检疫面积3.8万亩,签发合格种子 1 125万公斤,3月份对重点县(市)及佳木斯市蔬菜、大田种子商店进行突击检查,对存在私引滥繁,冒用检疫登记号等问题,植检人员及时进行了处理。二是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果品、蔬菜市场植物检疫执法工作,开辟果、蔬产品流通的绿色通道。一年来补检、复检果蔬菜产品2 200 批次。三是加强内部培训,搞好疫情普查。针对水稻白叶枯病在桦南县严重发生的实际,举办了全市水稻白叶枯病防治培训班。各地对辖区内重点水稻生产乡进行了田间调查,共调查 32个乡场、所,63个村屯、227个点次共计11.7万亩,代表面积 150万亩,形成了调查报告,为开展联合普查做好了准备。在各地自查基础上,市植保站抽调12名植物检疫技术骨干,分两组分别对抚远、同江、富锦、桦川、汤原、市郊区、桦南等地水稻生产田和制种田进行联合普查。共调查7个县市 21个乡镇,47个村屯,189个点次,普查面积2.9万亩,代表面积87万亩。在所查7个县(市)区中,桦南县现有发生968.8亩,涉及4个乡镇的5个村屯和 1个原种场。对梨树乡红力村、金沙乡红丰村和两家原种场共计16亩水稻已采取烧毁措施。桦南县发病地块平均减产在10%~30%之间,严重地块达 50%以上,干粒重减少 34%。但由于桦南县采取严格措施加以防控和封堵,疫情得到了控制,发生面积占去年的32.3%。乡镇减少2个,村屯减少5个,危害水平低于去年。其他县 (市)未发现水稻白叶枯病株或疑似病株。此外,通过普查,其它检疫性有害生物也得到及时掌握,其中,大豆褐秆病发生4个县(市)2 000亩。小麦腥黑穗病发生2个县(市)、11个乡镇、1 510亩,大豆菟丝子发生4个县(市)317亩,野燕麦发生1个县、11个乡镇15亩,黄瓜黑星病发生3个县(市) 3 015亩。
  【农业项目建设】 全市市县两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经过工作,争取到国家级项目 6项,省级项目4 项,共争取到资金1 723万元。国家级项目6个:(1)有害生物预案与控制,资金410万,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有害生物预案与控制,资金325万,桦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3)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资金100万,桦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4) 新兴农民科技培训,资金2万,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5)大豆野生资源保护,资金40万,桦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6)国家优质水稻基地建设,资金750万,佳木斯市、富锦、桦南、桦川、汤原等推广中心。省级项目4个:(1)院市科技共建项目,资金 40万,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三江平原优质牧草栽培技术研究,资金8万,佳木斯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3)防治水稻白叶枯资金,资金18万,佳木斯市总站、桦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4)汤原农业科技示范场,资金 30万,汤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农业技术推广】 全市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建立农技推广协作网,以协作网为载体,吸纳农村中具有典型示范作用,能够承担试验示范项目,接受农业技术和具有中介服务能力的科技、销售、经营三大能人人网,发展和培养成为农民科技示范网员大户,与推广中心建立技术咨询、培训、指导和服务关系,开发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专群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农技推广事业。目前已建立有联系的专业协会31个,专业协会会员 210人。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强化农技部门的质量监督和技术鉴定职能,积极开展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标准的制定,引进、推广、示范和开发的组织和授权监督工作。市总站参加市科技局、市科协、市质量监督局、市工商局组织的技术鉴定5次;制定了优化水稻四大栽培模式(水稻盘育机插栽培模式、水稻钵育超摆栽培模式,水稻垄植沟养栽培模式,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模式); 引进了成都绿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绿色农药——印楝素生物农药,中美合资青岛金秋科技公司生产的环保型肥料——美奇天然海藻肥。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技术推广重点加强了与涉农企业合作,目前,与市总站进行合作的企业共有16家(肥料公司9家、农药公司2家,种子公司3家,其它生产资料公司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