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
工业
工业经济
【工业经济效益】 2005年,全市工业系统认真落实市委十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以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以国企改革和项目开发为核心,全力推进落实老工业基地振兴各项工作任务。通过落实目标责任,实施专项推进,使工业提速增效,工业经济运行呈现产销同步增长、效益明显改善的良好态势。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21.4亿元,同比增长16.4%(实际增长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创历史最好水平),是2000年9.5亿元的2.3倍;实现销售收入 84亿元,同比增长15.9%,是2000年46亿元的1.8倍;实现利润1 610万元(2004年—4 600万元),比2000年-1.8亿元增盈 1.96亿元,其中地方工业利润3 546万元(2004年-2 282万元),比2000年-0.8亿元增盈1.15亿元;实现税金4.9亿元,同比增长19.8%,比2000年2.6亿元增加2.3亿元。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增长幅度达到近10年来最好水平。
【发展支柱产业】 支撑工业快速增长的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和医药化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增势强劲,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四大产业共计实现销售收入65.9亿元,占全市工业的78.5%;实现税金3.76亿元,占全市工业的76.7%。其中,实现销售收入、税金最多的是装备制造业,分别为23.3亿元、1.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26.9%、103.9%。迪尔佳联、赛瑞糖业、天和纺织、三和亚麻等一批国有企业通过改制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沃尔德电缆、骥驰拖拉机、乌苏里江佳大制药等民营企业成为新的增长点。仅迪尔佳联、天和纺织、沃尔德电缆3户企业新增销售收入2.85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额的24.8%。各县(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85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27%,增加额占全市工业增加额的 46%。桦南县发挥矿产资源和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快项目开发,形成了以鸿基水泥、巨龙实业、鸿源米业为主体的一批骨干企业。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 2.48亿元,同比增长10.4%;实现销售收入7.98亿元,同比增长14%;实现利润3 000万元,同比增长16.5%;实现税金3 878万元,同比增长 13%,工业经济总量居六县之首。汤原县积极发展纸、奶、米业,在加快纸业公司改造的同时,利用闲置资产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上海光明集团、四川四海集团、黑龙江天隆煤炭公司、香港文明货运公司等企业,使日处理300吨鲜奶、年屠宰 60万头生猪、年处理60万吨煤炭、年产5万吨生物有机肥等一批项目落户汤原。全年实现销售收入 5.55亿元,同比增长60%;实现税金2 037万元,同比增长31%。
【大项目建设】 2005年,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为先导,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全市工业实际完成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24项,千万元以下项目28项,完成投资6.5亿元,同比增长23%。一是加快技术创新步伐,追赶行业领先水平。完成煤机公司重型掘进机整体改造,掘进机综合产量达到 200台;完成电机公司特种电机改造,当年新增大、中型防爆电机产量120万千瓦,综合生产能力达400万千瓦。鸿基水泥日产 2 500吨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即将试产,水泥产量达到150万吨,列全省第二位;黑龙农药新建年产300吨新型除草剂生产线试产,全年实现销售收入 20 987万元,同比增长64.7%;沃尔德电缆年产 5 000吨无氧铜杆(第二条)生产线投产,达产后新增销售收入 6 000万元。通过调整改造,煤机、电机、迪尔佳联等骨干企业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煤机实现销售收入5.3亿元,同比增长81.5%;实现增加值2.8亿元,同比增长96%;实现利润1.77亿元,同比增长7.3倍;实现税金4 852万元,同比增长85%;电机实现销售收入7.7亿元,同比增长21.8%;实现增加值2.2亿元,同比增长46%;实现税金5 456万元,同比增长81%。在19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年实现销售收入超1亿元企业达20户,其中超3亿元企业2户,超5亿元企业3户。二是积极推进区域内协作配套,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对黑锻等小企业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提高协作配套能力。定期召开协作配套对接会,组织市区和各县机械加工企业为煤机、电机、迪尔佳联主机厂配套。区域内协作配套企业同比增加30%,配套额增长2倍。煤机、电机、迪尔佳联等企业在自身增长的同时,带动了黑锻、桦川车桥等60户区域内小企业实现满负荷生产。三是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组织了赴福建、江苏、上海、浙江、海南等地招商引资活动,广泛接触了中国化工等60多个国内大集团。年产 20万吨玉米淀粉、3万吨农用塑料薄膜分别与海南侨南投资公司、河北宝硕集团签约。年产 30万吨酒精、20万吨生物柴油、200万只铝轮毂、10吨甲维盐生物原药等项目分别与投资方签订了意向协议。 3万吨农用塑料薄膜项目去年开工建设,预计今年一季度投产,达产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 1.3亿元。去年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达成协议或意向15项,协议金额38亿元。千万元以上项目新开工 2项,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到位资金1亿多元。培育以市级工业园为龙头,各县 (市)区工业园为依托的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产业基地。以乌苏里江佳大制药为中心的医药化工工业园、以龙实热电、铝厂为中心的循环经济工业园、以原四砖厂为中心的机械加工工业园等已开始前期规划设计工作。同江木材工业园区入园企业21户。开发重点新产品30项,3316型稻麦联合收割机、YBKS系列水冷高压隔爆型电机、S—55型掘进机等产品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在省第五届优秀新产品评比中,迪尔佳联3518CTS、3070型联合收割机、725型割草压扁机、煤机公司S150型重型悬臂式掘进机、佳联收获佳联—5型联合收割机获奖。在汤原纸业等 30户中小企业推广了信息化单元技术,提高了企业科学管理水平。
【国企改制】 以开放式招商改制为主要方式,以妥善安置职工为前提,以促进企业发展为目标,引进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改革。2005年对现有29户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全面推进改革,实际完成18户,比2004年增加 8户。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推进机制。成立了工交战线国企改革专项推进组,抽调熟悉改革业务的机关干部(其中处级干部22人)组成40个企业改制和并轨工作组,由国资委、经委班子成员及各行业办主任分别担任组长,深入企业推进改革,做好职工思想稳定工作。建立目标责任体系,层层落实责任制。制订下发了全市工业国企改革专项推进实施方案,将国企改革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工作组、各行业办、各企业,明确了责任人、改制形式和完成时限。实行国企改革月调度、并轨工作日询问、周统计、月公示制度。各工作组深入企业,共同研究制订改革方案,落实推进措施,协调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因企施策,多种模式推进国企改革。对重点骨干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香港企业纺织公司成功收购佳鹏亚麻国有股权和土地使用权,争取国家、省并轨资金,完成了国有股本退出和职工安置,新企业已启动生产。河北宝硕集团重组塑料二厂,新上农膜项目,一期年产 1.5万吨已开工建设。佳凤啤酒股权转让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鹿灵制药与美国阳光公司签订了资产转让框架协议;热电厂与省电力公司合作、铝厂与广东华泰公司合作生产汽车铝轮毂项目等正在洽谈。对中小企业积极向民营企业或内部职工出售全部产权,实现国有股本退出和职工安置同步到位。胶带总厂、医药公司分别出售给民营企业,同时争取并轨资金,完成职工安置工作。国有企业老联合收割机厂,由职工出资收购转制为民营企业。对停产多年的劣势企业,利用并轨政策,安置职工,退出市场。如二药、低温、三砖、水泥制品、二水泥、二砖等企业已经完成。三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为国企改革创造条件。落实社保试点政策,工交战线市属符合并轨条件的62 户企业(包括过去已经转制为民营尚未进行职工安置的33户) 31 660名职工已全部完成并轨申报审批,国家三分之一并轨资金已到位。35户企业13 984名职工领取了经济补偿金。充分利用国家商业银行集中处理企业不良贷款的政策机遇,最大限度地盘活企业存量资产。联合收、胶带总厂、龙盛公司、医药公司、内配总厂、北方机械6户企业以1 580万元资金回购破产抵押资产和债权,卸掉银行债务30 237万元。争取国家优化资本结构政策支持,11户企业列入国家企业关闭破产四年总体规划,铝厂、滤材公司、冬梅公司政策性破产通过了国务院国资委审核,建议项目文件已下发,待国家政策性破产计划文件下发后,即可进入破产程序。这 3户企业可卸债 2.7亿元,为近几年申报数量最多的一年。四是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县(市)国企改制与并轨工作。县(市)属工交企业完成改制21户,完成并轨65户。如富锦市通过举债等融资方式,解决3 300万元并轨资金缺口问题,将全部112户国企(含商贸等其他战线)10 500名职工全部纳入并轨范围;汤原县投入资金742万元,回购了18户工业企业8 564万元有效资产或债权,盘活闲置资产1.5亿元,为上项目创造了条件。79户国企(含其他战线)9 027名职工全部完成并轨,17户国有工业企业有15户转制为民营企业。五是认真做好信访工作,确保改革平稳进行。针对随着改制并轨步伐的加快,国企多年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职工上访特别是群体上访案件骤增的实际情况,为确保社会稳定,坚持把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和政策宣传工作贯穿始终,通过召开各层次座谈会,宣传国企改革形势,讲解职工安置政策,使职工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各工作组在推进改革中,坚持依法操作,规范改制,严格按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和程序办事,企业改革方案经职代会讨论通过后实施,按照政策确定职工补偿金标准。在资产变现、土地出让等方面,严格执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竞价拍卖,使补偿金发放、职工安置、资产交接、民营启动等顺利完成。国企改革推进和企业经营者不回避矛盾,认真接待上访群体,对关系职工利益的问题,符合政策的认真落实,不符合政策的耐心解释,确保了改制企业职工思想稳定,没有出现大的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