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工业
建材工业
【经济效益】 2005年,市建材系统按照市经委下达的四项考核指标,即工业增加值1 340万元、销售收入4 500万元、利润-30万元,税金 410万元,经过努力,已经百分之百完成或超额完成。据对纳入生产运行计划的6户企业生产统计:工业增加值实际完成1 562万元,为计划的116.6%,超额完成了全年计划;主导产品产量水泥实际完成13万吨、红砖8()00万块;9月至12月,累计生产混疑土1.4万立方米。全系统销售收入完成4 918万元,为年度计划的109%;实现利润42万元,比年度计划盈利72万元;税金完成538万元,为年度计划的131%。
【企业并轨】 截至2005年末,市建材系统有 9户企业完成了并轨申报,并通过了省、市的审批,申报并轨人员 1 966人,经济补偿金1 770.73万元。其中水泥制品厂、一砖厂、三砖厂、第二水泥厂、砂石厂等5户企业已完成并轨任务,5户企业完成了经济补偿金的发放,实现了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的置换和退出;建材厂、四砖厂两户企业是并轨、改制一步到位,已发放了经济补偿金, 实现了并轨目标。7户企业总计发放并轨资金 1 243万元,占经济补偿金总数70.2%,其中:省、市并轨资金857.62万元,企业自筹385.31万元;共实现并轨人员1 323人,占总并轨人数的67.3%。
【企业改制】 针对建材企业经济包袱沉重、改制资金严重不足的实际困难,攻坚克难,加大了企业改制工作力度。市建材系统9户企业改制费用需4 326.4万元。为破解改制资金不足难题,采取一厂一议、一厂一策、分步实施。对第二水泥厂、建材厂、四砖厂、水泥制品厂、二砖厂等 5户企业确定了改制形式和推进时间表,经过运作,建材厂、四砖厂整体出售方案在通过了市长审批后,立即请拨并轨资金,抢在2005年底最后一天,完成了发放,全面实现了资产变现和利用并轨政策安置职工的改制目标,使企业彻底退出市场;永生水泥公司正在实施回购第二水泥厂的国有资产,明年一季度即可实现第二水泥厂国有资产的彻底退出;二砖厂完成了整体出售的各种报批手续,进入了实质操作阶段。总体上基本完成了 4户企业的国有资产退出,改制费用 955万元。水泥制品厂因银行贷款债务问题,打算用捆绑方式回购银行债权,然后由宏远公司回购水泥制品厂国有资产,实现企业改制。
【维护稳定】 为了在企业并轨,改制过程中保持企业和职工队伍的稳定,把稳定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全年共接待和处理集体上访14件,512人次;个人访 24件次,34人次,办结率达 95%以上。针对第一水泥厂不稳定因素,启动紧急预案,行办和水泥厂两级领导,利用双休日或晚上休息时间深入到上访职工代表家中走访慰问,较好地解决了两次群体矛盾事件,两次及时疏导和化解了百人以上到市委、市政府上访问题。同时,争取资金近80万元,分五批发放了职工的陈欠工资;对特殊困难比如患癌症的职工和女子上大学急需资金的职工实行特事特办,登门送款,把党的温暖送到职工家中,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维护了稳定。
【理顺职能】 5月份,建材办领导班子调整后, 一方面加强服务理念的教育和工作纪律的整顿,另一方面明确和制定了行办领导责任分工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促进了机关工作作风的转变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按照行办定编指数,优中选优12名进编人员,向市国资委、市安监局输送 5名干部,在工作职能理顺后,强化基层服务,在较快的时间内,两次实施了对砂石厂四丰采石车间的情况调查;尤其针对桦南老秃顶子山矿产资源争议问题,提出了《关于妥善解决桦南老秃顶子山矿产资源问题的意见》,并在协调会上通过了这个意见。同时,坚持为企业办实事、服好务。针对2004年企业和原建材局没有及时向市地税局申报管理费税前扣除,错过最佳申报期的问题,通过多次积极做工作,使2004年和2005年上半年的管理费免税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为企业减轻了税赋负担。并且,通过对全市“两市四县”建材企业调查,提出了《佳木斯市建材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受到了省建材办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