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交通
公路交通
【公路建设】 2005年,市交通局系统全面完成公路建设任务,全市公路建设投资 5.2亿元,新建通乡、村水泥路 593公里。市通乡村建设指挥部制定了《佳木斯市农村公路建设检查考核评比办法》,各县(市)分指挥部抢工期、抓质量、保进度,各县(市)政府充分发挥建设主体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建设道路、养护道路,推动了农村公路建设发展。同时,全面加强公路路政管理,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与市交警部门联合处理案件 17起,与市中级法院联合解决5起久拖未决案件,切实加强过境段和控制区治理,有力维护了路产路权;全面提高公路养护质量,强化全市干线公路养护合同管理、定额管理、计量支付、检查验收制度,狠抓员工上路率,处治公路病害384.5 公里。并在全市推广了同江市建立专业化养护队伍、转移支付养护资金、理顺拨付渠道方面的经验,开展路况恢复会战,整修公路 3 237公里,佳木斯市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养护和公路国有资产管理继续保持全省先进地市荣誉。
【公路运输】 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完成投资 2 032万元。市委、市政府为民办18件实事之一的货运枢纽二期项目全部完工并顺利通过市级验收。完成了桦川县客运站和13个乡镇客运站建设。市运管处全年出动稽查2万人次6 000台次,查处车辆 2万台次。规范出租车市场秩序,加大打击和整顿非法营运,全年查扣车辆700台次,报废123台,非法营运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省厅在佳木斯市召开了现场会交流经验。规范客运市场秩序,重组了稽查队,组建了驻站办,重点规范了近郊线路拼座行为,全市专业客运企业发展到13家。规范货运市场秩序,清理违规业户 43家车辆3 621台次,全市专业货运企业发展到61家。规范汽修市场秩序,实行明码标价和收费公示制,选送11人参加全省汽修技能大赛,取得双项全能第一和 4人进入前十名的好成绩。全面加强运输安全管理在全省率先实现承运人责任险和旅客意外伤害险的并轨运行,一次性投保率达98.9%,全年安全运送旅客359万人次。
【交通改革】 全系统 8户企业改制,其中难度较大的集装箱公司经过专项推进,已完成社保并轨经济补偿金发放工作。完成公路质检站民营股份制改造。公路养护实施“两进”工程,汤原建公寓安排一线养路工40人,全市养路工进城50名,桦南和同江民进公路绿化植树2.66万株。市公路处直属园林绿化站等6家单位和7个公路站走进市场,创产值 7 663万元。市运管处所属佳运集团等5家单位调整经营理念,向管理要效益,年收入1 831万元。
【引资筹资】 为保证交通建设资金的需要,各县(市)及局所属各处在跑省、跑银行争取资金的同时,眼睛向内,通过增收、创收,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筹资、引资,共争取资金1.42亿元,超计划180%,完成了市政府下达招商引资任务。各级交通征稽部门强化管理,责任到人,规费累计征收 8 946万元,实现历史性突破,其中通行费超计划20%,地费超计划35%,运管费超计划44.9%,客附费超计划7.4%,货附费超计划45.9%。
【交通法治】 先后召开全市交通法制工作会,组织各类执法培训和全战线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考试,参加全省交通系统行政执法比武大练兵并获优秀奖。交通各行政执法部门认真贯彻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执法责任制, 强化执法意识,推进依法行政,清理行政许可7项,处理行政复议案件3起。加大治超力度,在干线设立5个固定检测站点和14个流动检测组,与交警和工商部门配合,24小时上路检查,全市处治超限车辆3.1万台次。
【交通科教】 开发出全省首家小托养路费可视应用管理软件,获省厅热沥青灌缝机立项;争取科教经费42.8万元,落实32.8万元。交通中专校调整办学理念,提高办学质量,全年培训驾驶员868人,从业人员1 788人,学校晋升市级文明单位,驾校被评为省级文明驾校。
【行风建设】 市交通局与市纪委联合,向各重点工程建设指挥部派驻纪检组。对工程建设中的施工和大宗材料采购招投标、大额资金运作、工程设计变更等重大决策进行全程监督,严格执行集体决策和例会制,有效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严格规范交通执法行为,对以车、以费、以站谋私行为,多次组织明察暗访,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运输环境。开展优惠政策和便企便民服务,减少路政审批环节,发放97个重点企业保护牌,季节性减免过路费 290万元,安全运送民工 8 078人。加大治理公路“三乱”工作力度,明确规定佳木斯市至富锦、佳木斯市至汤原线路为绿色通道,严禁任何执法单位到该路段上路稽查,对埠外运输车辆来佳木斯市一般性违章不扣车不扣证,以批评教育为主。对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部门单位,合理调整上路人数频率,统一上路执法区域,避免重复执法行为发生。核准收费站点36处,清理非法上路单位14家,佳木斯市继续保持全国公路无“三乱”地市荣誉。认真受理和查处群众举报案件,对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责任一追到底。强化行政监察工作,把监督重点转向具有行政审批权、规费减免权、资金拨付权、行政处罚权的重点岗位,规定部门行政审批权限,上收部分规费减免权限,保证交通规费应征不漏,制定了资金拨付联签制度,防止权力滥施滥用。在全市开展的行风政风测评中,市交通局取得前10名的好成绩,各县(市)交通局在当地政府排名也居前列。市交通局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党风廉政建设和公路“三乱”专项治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文明建设】 深入开展“建一流班子、创一流业绩”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活动,为交通工作提供组织保证。举办交通“鸿基”杯第五届职工乒乓球赛,开展“送温暖”,“一帮一”活动扶助特困职工132人。加大交通宣传工作力度,出专刊15期,在省市媒体发稿130篇,对农村路等重点工程建设跟踪报道,促进了行业文明建设再登新台阶,佳抚公路佳木斯收费站喜获全国青年文明号,涌现出拾到40万元巨款返还失主的出租车司机王刚,全系统有19家单位通过省厅文明单位验收,有31名同志获省厅各种先优命名表彰,市交通局连续 6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共获创建全国交通系统文明行业先进单位等26项荣誉。
【“十五”成效】 “十五”期间,全市交通事业实现了新一轮跨越发展。五年中,建设国省干线261公里,农村路976公里,全市6县1区与佳木斯市区全部实现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联接,通水泥路面乡镇和行政村分别达60和183个,分别占总数的81%和 19%,分别是“九五”期间的4.6和3.7倍,乡级以上公路硬化路面达1 188公里,是“九五”期间的2.7倍;国省干线和地方道路好路率、综合值分别实现84.97%、81.38和55.15%、66.69,分别比“九五”期间提高10.7%、4和5.15%、3.64。全市新建成 3个县级以上客运站、24个乡镇客运站、116个村屯停靠点;营运客、货、出租车分别达1 036、8 411和4 359台,分别比“九五”末期增长8.7%、36.8%和76.5%;客运站、汽修企业分别发展到32 和600家,分别比“九五”末期增长291%和13.2%;客、货运量和周转量分别达2 042万人、2 034万吨和11.3亿人公里、14.2亿吨公里,分别比、“九五”末期增长42.2%、48.7%和64.3%、53.8%。五年中,累计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1.5亿元,年均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35个百分点;投资1.17亿元,完成了城区 4个出口路、非典、扶贫、援藏、祈福、防污等临时的艰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