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港务

港务



  【经济指标】 2005年,佳木斯港务局计划吞吐量66万吨,实际完成80.1万吨,为年计划的122%,为上年同期的123%。其中煤炭完成10万吨,为年计划的91%,为上年同期的78%;木材完成34.7万立方米,为年计划的158%,为上年同期的147%;杂货完成1万吨。为年计划的33%,为上年同期的30%;砂石完成34万吨,为年计划的115%,为上年同期的 136%。集团下达年利润计划一85万元,年预计实现利润60万元。比计划减亏25万,超额完成了集团年初下达的利润计划。当年资金回收率预计100%,陈欠回收率达6.6%。职工人均收入比上年提高近20%。
  【企业改革】 巩固上年改革成果,有重点有计划地逐步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一是推进主辅剥离辅业改制。抓住港口搬迁的契机,完成了型煤厂、板厂的改制,并将物业管理职能剥离到社会。严格按省国资委的要求,规范运作水厂改制工作,完成了水厂、型煤厂、板厂的废业和佳木斯港主辅剥离辅业改制人员的分流工作。二是完成减员并轨工作。年初按现有生产规模重新核定编制定员后,对所有下岗人员进行并轨。实行并轨目标责任制,在集团规定时间完成了并轨工作。全局并轨340人,完成率 100%。并轨后又返聘部分高级技术和专业管理人员,保证了港口生产的正常进行。三是分配制度和经济责任制同步改革。在继续执行岗效工资分配制度的基础上,将计划给职工上调的工资额,用与企业经营成果挂钩的活工资形式发放,对一线生产工人上调基础和计件工资,对一般管理人员调整岗位和效益工资,对中层干部全部用效益工资方式上调。四是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对具备条件的砂石厂,实行市场化运作的经营机制,将国有资产按民营模式管理,全年砂石销量达34万吨,有效地控制了砂石和燃材物料流失,实现了扭亏为盈。
  【装卸生产】 开航以来,松花江水情适航,货源形势较好,木材大量集中进港,佳木斯港务局整合力量,抓紧装卸生产。一是抓好货源组织。全局树立“小事决定成败”的服务理念,精心培育关系港口生存发展的大货主。如大连金海公司进港木材从2001年的 2 000米发展到今年的16万米。二是合理安排有效场地。创新装卸工艺,对装船积载比较好的木材,卸船直接装火车,减少场地占用,降低作业成本,保证进港木材及时接卸。三是积极组织疏港。分别作了铁路、省市经委的工作,初步被列为阶段性的重点企业。同时帮助货主组织大挂车疏港,保证了进港木材及时外运。生产期平均每天装火车20节左右,创佳港历史最好水平。四是组织抢装抢卸。为保证每昼夜接卸木材1 500—2 000立方米,装火车力争完成20—30节车皮的目标实现,采取了灵活激励手段,上调计件定额,实行超产奖励,对一线职工免费提供工作餐,科室人员为生产一线职工送水。调动了职工抢量的积极性,保证了作业生产有序进行。五是新增装卸设备。针对设备严重老化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实际,经报请集团同意挤出近百万资金,购置了两台装载机和一台推土机,用佳木斯纸业集团公司陈欠账抹回一台装载机,解决了设备不足的问题。为完成佳木斯港装卸生产任务,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开拓经营】 继续巩固扩大运行已有的经营项目的同时,着手研究开发新的创收项目。一是立足本港资源优势创收。港口搬迁后,在新开发的场地建设中,按经营发展需要进行布局,投入资金建设了仓储库,完善了功能。目前已招商进港经营业户近十家。这块收入预计达70万元。二是利用本港物流优势经营创收。利用与经营业户的关系将经营触角伸向市场,在充分考虑规避风险的基础上,从事粮食经营,并正在研究从事木材等物资经营。三是进行资金运作创收。筹集资金投向发展前景好投资回报率高的其它行业,在正式形成投资项目之前,在集团指导下运作资金收取回报,仅投资收益达90余万。四是发展名山港。对名山港的生产经营按长远发展总体部署,在集团支持下,与萝北县就名山引进铁路专用线后港口扩建进行了商谈并达成共识。目前正在运作名山港扩建的前期工作,2005年名山港生产经营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吞吐量18.4万吨,木材完成18万米,超额完成年利润计划。
  【创新管理】 持续提升和创新管理。一是完善基础工作管理。修订了生产、财务、材料物资、内控等管理办法20余项。加强了对各项规章落实情况的考核和内控管理,加大了内部审计、执纪检查的力度。全年共进行内控检查审计29项,发现存在问题99项,整改率达100%。二是加大了管理信息化的工作进度。完成了佳木斯港局域网的搭建运行,自行开发研制了包括生产管理、物资管理等多项运行程序,配置了42台计算机。完成了港区监控系统的设置。出台了佳木斯港信息化管理办法,对于各单位、部门各类信息的录入、查询、反馈及信息的使用权限等作了明确规定。三是加强了专业管理。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继续实行各独立核算经营单位会计员委派制,加强了清欠工作,在集团帮助下,多次与信达公司接触运作债务缩水解债工作。加大安全管理力度,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地保证了安全生产,全年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加强设备管理,在多数设备陈旧的条件下,保证了繁忙的装卸生产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