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海关

海关



  【主要指标】 2005年,佳木斯海关业务指标创历史新高。进出口贸易总值 2 012万美元,同比增长485%;监管进出口货物25 092吨,同比增长2.6%:审核报关单量264份,同比增长57.14%;两税征收272万元,同比增长234%;减免税1 776万元,同比增长64.9%。
  【打击走私】 2005年,缉私分局受理行政案件3起,立案3起,收取罚没收入 3.7万元,没收走私车辆 3台。“10、10”案件主犯高宝林被佳木斯市中级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罚金10万元,没收走私柴油铁船一艘。缉私分局还协助总关缉私局作了大量协查工作,先后15次赴双鸭山、鹤岗、集贤、桦南、汤原、富锦等市县调查取证,及时取得并提供相关证据资料,有力打击了走私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通关监管】 积极推动“大通关”建设,解决通关“瓶颈”难题,巩固提高对俄沿江贸易通道,协调沟通建立了由佳木斯延伸到大连、满洲里、绥芬河等转关进出口贸易通道,提高了监管水平和通关效率。全面推行“电子口岸”、“两水两陆”等快速通关系统,加大科技设备的投人,建立了网络,搭建了信息平台,报关厅安装了查询终端、电子显示屏,提高了各项业务工作的科技含量,全面实现办公自动化。
  【税收征管】 以增加税收为核心,强化税收征管工作,“一把手”亲自抓税收,严格实行税收月分析制度,对税收进行动态监测,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质量。1—11月,两税入库272万元,同比增长234%(其中关税84.3万元,同比增长210%;增值税187.7万元,同比增长243%),行政性收费4.12万元,罚没收入45.94万元。
  【保税监管】 开展经常性稽查、调查工作,加大核销补税力度,把清欠工作作为税收新的增长点,防止税款流失。建立海关与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树立关企合作的典范,实现海关主管、企业自管、社会共管的格局。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兴佳富民”战略的实施,实行开放式管理模式,无假日24小时作业制度,保证进出口货物全天候通关。
  【海关服务】 充分利用业务统计报表系统,做好月度数据的采集、汇总、审核和上报工作;通过 CSD数据联网检控分析系统,为总关统计部门提供可靠数据;向辖区四市发布地区贸易统计信息,为地方政府和有关外经外贸部门提供广泛的数据交流平台,为各级领导提供预警监测和决策依据,并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献计献策。撰写了《佳木斯海关关于佳木斯市2005年外贸进出口现状分析及建议的报告》,被刊登在《每日专报》上,得到市领导的高度赞扬。
  【基础建设】 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高效的制度体系,实行量化管理,开展达标活动,基层建设、业务指标、准军事化建设、宣传工作实现了“四个突破”。以整顿机关工作作风、严肃工作纪律为切入点,在全关上下树立正气,培养先进典型;在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新制定了关务会议制度、关长办公会议制度、业务例会制度等十几项制度;修订了一系列业务规范,建立层级负责体制,坚持层级事权管理和请示报告制度并推行AB岗制度;加强财务管理,紧紧围绕“增收节支”,实行“阳光理财”,仅车辆加油实行双人现场加油一项,每年可节经费 2.4万元;积极创建“学习型”、“节约型”、“和谐型”海关;被各级报刊、电台等媒体刊用文章20余篇,被上级采用信息 190余篇。组织专人撰写制作了反映佳木斯海关风貌的《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再创辉煌》的电视专题片。
  【创建“阳光海关”】 认真履行《佳木斯海关服务佳木斯经济发展十项优惠措施》,实行政务公开、关务公开、公开承诺及办事时限,做到高效运作与有效监管的统一。实行无假日24小时作业制度,保证企业进出口货物全天候通关。佳木斯至俄罗斯比罗比詹公路货运通道于2月27日正式开通。过货100件46.73吨,货物总值107 550美元。继续巩固提高对俄沿江贸易通道,加快协调沟通建立由佳木斯延伸到大连、满洲里、绥芬河口岸转关进出口的贸易通道。改革海关监管模式,实行一个窗口对外,形成“一条龙”办公服务。及时采取超常举措,为许可证即将到期的一户企业抢运出口大米,履行24小时预约通关服务承诺,使 416吨大米快速通关,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27万多元。建立了三个“机制”:与地方政府联系沟通制、与口岸相关部门联系沟通机制、对重点进出口企业和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为佳木斯市外经贸“战略升级”服务,关领导亲自带队对口岸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撰写了《佳木斯海关关于强化口岸建设促进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市委书记郭晓华做了重要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