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管理
民营经济管理
【民营经济发展态势】 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到2005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4.2亿元,同比增长33%;营业收入98.4亿元,同比增长35.8%。个体工商户由上年的 7.3万户增加到8.5万户,从业人员由上年的20.7万人增加到22.4万人,民营企业由上年的1 394户增加到1 964户,就业总数达到 7.4万人。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年经营额超百万元、千万元和亿元的民营企业分别达到863户、213户和24户,分别比上年增加 205户、89户和12户,一批民营企业已经成为立县、立区的骨干企业和当地财政收入的支柱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已有 320户企业被省主管部门认定为民营科技企业,有80户民营企业建立科研机构,新产品开发完成30项,申请专利80项,其中填补国家空白5项,填补省空白10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14项,有5户企业获科技创新先进企业称号。社会贡献不断加大,民营经济实缴税金达到 2.6亿元,比上年增长43.2%,年纳税额超千万的民营企业4户,年纳税额5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到26户。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6.1亿美元,占全市的90%以上。安置下岗职工 6.4万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8万多人,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全年培训民营经济各类人员5 000多人,受到省表彰的杰出企业家、纳税和出口创汇 50强、科技进步和效益奖、省长奖励基金等项奖励的有50多个企业和个人,被金融部门评为信用等级AA以上的民营企业55户。获省级著名商标17件,占全市总数的70.8%,获国家级驰名商标一件,实现了零的突破。
【专项推进民营经济】 佳木斯市委、市政府把2005年确定为“民营经济发展年”,把民营经济列为全市七项重点工作之一,成立了民营经济推进组,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市工商局等30个部门为推进组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市中小企业局,集中力量实行专项推进。在年初召开了全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市政府与各县 (市) 区签订了发展民营经济目标责任状,下发了《民营经济推进工作实施方案》,由市委、市政府主管领导主持、参加和带队,召开汇报会、对接会、现场会、拉练会、座谈会 10余次。9月份,重点察看了9个县区民营经济目标进展情况和 40多个经营额超千万元的大项目建设情况。为把全年工作抓实抓靠,组织两个调查组开展调查研究。第一组到吉林市、长春市、德州市、成都市四市进行考察,形成《关于赴吉林、长春、德州、成都四市考察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向市委常委会作了专题汇报,引起市委高度重视,对全市民营经济全面发展特别是在理顺机构、组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辟建园区、出台政策、强化管理、资金支持等方面都做出了比较明确的决定。第二组深入到市直有关综合管理部门和经济杠杆部门、重点民营企业及各县(市)区进行调查,形成了《关于全市创业与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和《关于激活民间资本发展民营经济的调查报告》,对全市民营经济的基本现状,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症结及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对指导民营经济工作,科学制订“十一五”民营经济发展规划起到了积极作用。
【名牌民营企业】 采取得力措施,提高民营经济规模水平,突出“三型”发展方向,培育民营大户,全市新上项目150多个,总投资3.4亿元。鸿基水泥、沃尔德电缆、骥驰拖拉机、鲁班木业、星火米业等优势企业和优势项目建成达产。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民营企业,通过资本纽带实行联合,使企业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新增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民营企业达到89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大豆、水稻、玉米精深加工为主体的粮食加工业;以猪、羊、牛、禽、鱼为主体的畜禽产品、肉产品、乳产品、鱼产品精深加工业;以绿色无公害果蔬保鲜加工,发展脱水干菜、速冻保鲜产品,带动食用菌、山野菜、果酒、白瓜、浆果等野生资源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创办国家级龙头企业1户,省级龙头企业 15户。依托市场开发做响绿色品牌,以千里蔬菜、孙斌大米、希波肉串等产品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已经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特色品牌产品。希波产品占据同行业市场份额的 70%,孙斌大米被国家认定为 A级绿色食品,千里蔬菜已经打人俄罗斯远东市场,一批带动示范作用较强的名牌企业群体初步形成。
【民营经济科技创新】 积极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供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等形式,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大力培训引进人才,增强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市中小企业局与市科技局联合上报科技计划项目23个,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把投资重点指向高科技领域、开发研制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市场前景看好的新型产品。与市人才中心联合,积极探索为民营企业提供人才、技术、项目加培训的“3+1”一体化服务模式。利用博士后工作站,先后与16所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稳定联系,邀请28位科技专家为民营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4项,为企业提供信息 700多条,合作项目11个。市鑫达公司与沈阳铸造研究所合作开发了采用水冷金属铸造工艺生产汽车球墨铸铁凸轮轴,可以替代进口产品,被省科技厅认定为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并获国家专利。市沃尔德电缆公司先后投资 1 700万元,开发阻燃电缆、耐火电缆、硅烷交联电力电缆等高附加值产品,年销售收入1.7亿元,二期改造达产后产值将达5亿元以上,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电缆行业龙头企业。
【民营企业经营管理】 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组织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把握国企结构调整机遇,采取“因企施制、一厂一策”的方式,分别实行重组、兼并、收购、买断和股份制等方式进行改革,加快国有资本退出,实现了低成本扩张。2005年全市有62户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引导民营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省市有关部门联合举办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税费改革等各类专业培训班,召开了民营企业内部管理现场会,组织了 100多名企业家,参观了沃尔德电缆公司、骥驰拖拉机制造公司等企业,并请省担保公司经理针对企业现状,就企业融资担保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讲解。还组织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厂长(经理)到中央党校、省党校、发达地区、先进企业考察学习,更新中小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理念。通过改制和重组,引导民营企业从个体业主制、合伙制逐步转向建立有限公司或股份公司转变。通过培育和引进人才,建立企业财务制度,规范内部运作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全市民营企业股份公司达到876户,占总数的40%以上。
【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 开展推进民营经济“百日行动”,组织、协调、动员各方面力量,全力为民营企业服务。采取拉练检查看行动、学习先进搞带动、民营企业评环境搞触动、百家部门帮百企搞联动、媒体宣传搞鼓动,40名律师大帮扶、展览展销大招商、百个项目大对接、经理厂长大培训、激励先进大评比等多种办法和途径共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 140件。制定了佳木斯市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细则32条及各有关部门的具体规定,为民营经济发展铺平道路。各金融部门为民营中小企业贷款 4.6亿元;财政、科技、商务等部门为民营企业解决扶持资金7千多万元;协调省鑫政担保公司为10户民营企业提供担保,到位资金1 200万元;为19户企业申报财政贴息资金320万元;对 10个县(市)区、5个市直部门、3家银行、50户重点企业进行采访报道,以专题、专栏形式发稿 54篇;组织150户民营企业走出去寻找项目、信息,共签约项目52个,协议金额36.15亿元,其中千万元以上经济技术合作项目34个,到位资金5.6亿元;向中小民营企业推介100个创业项目,举办各种培训班60多期;组织500户民营企业对28个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测评,对满意率达到 85%以上在媒体予以表扬,排在后边的通报批评;为民营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保障服务180多次,帮助30户企业把关签订各类合同、协议 40多份,为企业清欠500多万元,协调处理诉讼案件68件,减免各种费用3万余元,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900多万元。研究制定了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目标考核奖励办法,对先进县 (市)区、综合实力和纳税“双十强”民营企业、服务民营企业先进单位等实行专项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