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篇 现实基础篇

综合概况

佳木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篇 现实基础篇



        佳木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本纲要经佳木斯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颁布实施)
               佳木斯市人民政府
                2006年1月15日
               第一篇 现实基础篇
  从新世纪开始,佳木斯市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阶段。今后五到十五年,我市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振兴老工业基地重大历史使命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全市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发展、大跨越的重要阶段,也是实现“繁荣佳木斯、特色佳木斯、和谐佳木斯”的重要时期。
  本纲要根据国家和省关于“十一五”规划编制精神和意见,立足于我市实际、着眼于长远发展而编制,是“十一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主要阐述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行为方向,为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宏观性、政策性、战略性、务实性的规划。
            第一章 “十五”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评价
  “十五”时期,我市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抑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克服了非典疫情和一些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良好开端,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加快,“十五”计划确定的大部分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见下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不断增长,财政收入大幅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五年,为“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不快,就业、改革、金融等领域仍存在诸多矛盾,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较为突出,有待进一步解决。
             佳木斯市“十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单位:亿元



         第二章 “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十五”时期,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将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结合实际,落到实处,紧紧围绕实现“富民兴佳”战略目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国民经济加快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市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1.3亿元(不变价),“十五” 期间年均递增11.5%,增幅比“九五”时期高2个百分点(按2000年价格计算)。人均GDP达到1 280美元,年均递增11.6%。
     佳木斯市“十五”斯间GDP、人均GDP及一般预算收入增幅曲线图
                                     单位:%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发展内在动力逐步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大为增强,畜牧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不断增强,一批重点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增加值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重大科技建设明显加强,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我市“十五”斯间三次产业增幅图                                     单位:%



  ——项目建设取得重大成效,投资需求不断扩大。全市投资 131.3亿元建设各类重大项目(含打捆项目)工程101项,带动全市规模以上投资累计完成178.6亿元,其中2005年完成45.4亿元,5年递增11.2%,全市经济增长后劲大为增强。
  ——对外开放步人新阶段。2005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7.3亿美元,年均递增58.1%,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2 700 万美元。大通道建设开始加速,口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
  ——物流和商贸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引进和新建一批重大商业项目,各类服务业得到全面发展,社会消费呈不断递增之势。200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预计实现91.6亿元,比2000年增长60.7%,年均递增10%。
             我市“十五”斯间三大需求增幅图                                      单位:%



  ——基础设施得到全面加强,经济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铁路改造升级,建成一批枢纽工程。公路建设成效显著,路网更加合理便捷。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民航建设取得重太突破,开通佳木斯一北京等 3条航线并日臻成熟。港口改造扩能全面启动。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信息化网络覆盖面扩大。
  ——能源产业发展取得新成就。热电联产一体化进程加快,在巩固提高煤电的同时,风电、水电、天然气、生物能源等洁净能源加快发展,能源结构不断优化。
  ——城市基础设施水平跨越式提高。新建和改造一大批城市道路、广场、绿地、排水管线、集中供—城市基础设施水平跨越式提高。新建和改造一大批城市道路、广场、绿地、排水管线、集中供热、城市燃气、园林绿化建设等城市基础设施,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居民24小时供水目标。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人均居住面积由 5年前9.2平方米提高到9.8平方米。城市环境与城市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生态人居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改革向纵深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基本解决了企业办社会问题,完成了主辅分离任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市场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初步确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全面实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全市基础教育开始步入 “双高”、“普九”新阶段。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明显改善,进一步改善了城市环境。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面貌明显改善。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 826元,比2000年增长67.1%;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3 327元,比2000年提高27.7%,居民吃、穿、住、行得到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章 “十一五”时期我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五年,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有望继续保持健康的运行态势,调整仍是世界经济的主题,全球化进程仍将不断加快,美、欧盟、日经济体之间的竞争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俄罗斯经济将继续稳定增长,东北亚经济合作趋势增强,将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同时,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也将发生相应变化,资源型约束加大,体制转轨任务艰巨,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任务很重。值得我市关注的是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具体政策措施将逐步出台,东北地区内部及与沿海发达省市的协作加强。总体而言,世界和国内经济、政治发展环境对我市总体有利,将对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十一五”期间,佳木斯市蕴含的发展潜力巨大,面临诸多优势和机遇:
  ——东北亚经济一体化提速,各种类型的合作将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有利于我市基于地理优势,进一步改善经济环境,并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争取更多的合作项目。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发展,同时俄罗斯将寻求更加广泛的外部经济合作机会,有利于我市积极开展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充分利用俄罗斯丰富的资源,增强我市的区域资源优势。
  ——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将积极推进,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我市的政策、投资环境,将促进我市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相关产业转移的力度加大,国内一些发达地区能源、土地、水等资源紧缺,有利于我市充分利用自身及周边城市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优势,加强与有关地区和企业合作,承接相关产业转移,大力发展能源重化工业等一批优势产业,改善产业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国家继续实施对粮食主产区倾斜的政策,将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注人新的活力,有利于我市的小城镇建设及县域经济的发展。
  ——抚远三角洲的开发建设,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增强区域影响力,而且有利于我市旅游、商贸、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佳木斯市发展的优势主要有所处经济圈的优势 (区域中心、与俄远东最大城市和资源最富集地区毗邻)、较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先进的装备制造业优势、 生态环境的优势、生物、矿藏等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现代农业的潜在优势口岸资源丰富的优势、交通便利的优势、科教发达的优势以及现任领导班子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等。另外全市加快发展的企盼和行动将为实现规划目标提供动力,这些优势的聚集成为发展能力的重要支撑。
  “十一五”期间,我市面临五大挑战:
  ——经济基础薄弱,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一是农业发展基础脆弱,投入不足,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不畅。二是工业总量羸弱,企业素质不高,经营困难,下岗失业人员增多。三是服务业整体素质不高,难以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竞争实力弱。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我省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也有一定差距,而我市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还明显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薄弱,形势不容乐观。
             佳木斯市与国、省主要经济指标对比表                                      单位:%



  ——发展环境有待完善。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较小,国有企业改革困难。各类市场主体的成熟程度较低。各类改革缺乏统一协调,一些限制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尚未消除。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不强,市场经济文化基础薄弱,企业等市场主体缺乏创新观念。
  ——区域经济地位有逐渐被削弱的危险。由于省内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市所处的东北部区域面临被逐步边缘化的危险。同时我市在发展工业、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等方面,也将面临着周边资源型城市的竞争,中心地位有所弱化。
  ——资本、人力资源不足。银行信贷紧缩,外来投资有限,民间投资尚不活跃,财政自给率低,企业普遍融资困难。信用环境较差。同时,人才结构性短缺、人才流失及培训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