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目标篇 第四章 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推进富民兴佳的新跨越,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认识我市处于工业化前期阶段、加快协调发展是核心任务这一基本判断,以加快经济发展建设富裕佳木斯为中心,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建设和谐佳城和生态节约型社会为主要任务,继续发扬北大荒精神,抓住新时期重要战略机遇,发挥区位、地缘、资源和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大力加快城镇化、工业新型化、农业和服务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以黑龙江省东部现代化综合性区域中心城市和现代农业一体化基地、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基地、能源重化工业基地为重点的“一城、三基地”建设,夯实基础产业,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素质和综合竞争实力,把佳木斯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优越、市场繁荣、科教发达、文化丰富、社会和谐进步的现代中心城市,基本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遵循的战略方针和原则是:
必须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工业强市的战略思想,努力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必须树立发挥中心城市集聚和扩散功能的“大服务”牵动战略思想,推进城市化战略实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树立跨区域经济合作的“大聚集”战略思想,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实施,加快区域内经济发展;必须树立扬长避短的“大错位”战略思想,推进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必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大和谐”战略思想,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必须树立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大科教”战略思想,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推进科教兴佳战略的实施,增强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必须树立突出“大项目”牵动的战略思想,进一步深人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重要的载体支撑;必须树立借助外力发展的“大开放”战略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加快对俄贸易战略升级和对内对外合作与交流;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大改革”思想,推进改革推动战略的纵深发展,以机制、体制、科技创新推进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第五章 战略任务
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必须把握全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市“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坚持一个中心。以加快经济发展为中心,充分认识与发达地区的现实差距,发挥潜力与后发优势,实施赶超战略,着力解决全市经济发展不够快、经济总量低、经济实力弱的问题,实现又快又好的跨越式发展。
——培育两种动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佳木斯经济竞争力、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要以改革开放为经济发展创造活力和良好环境,以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竞争实力。
——建设三大基地。建设以粮食和畜产品深加工为主、多种产业并举的一体化农业基地,以能源、新型机械制造、化工、医药业为主体的能源重化工业基地,以对俄经贸科技合作为主体、覆盖三江地区的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基地。
——实施四项工程。即改革创新、引进发展、项目建设、社会环境保障工程,改革创新着眼于破旧立新,为发展清除障碍;引进发展着眼于内外结合,为发展提供多种支持、多种资源;项目建设着眼于重点突破,为经济加快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社会环境着眼于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确保各项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实现五个突破。第一,在扩大有效需求上取得重大突破。投资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推动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消费是经济发展的终极动力。“十五”期间,佳木斯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分别递增11.2%和10%,与国省差距较大,也低于全市经济增长水平。同时我市经济外向度也远远低于国家水平,对经济增长贡献有限。“十一五”期间必须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和投融资改革力度,加强中心城市服务功能,扩大对外开放广度并增加深度,实现三大需求增长的新突破。第二,在工业化水平提升上取得突破。工业经济规模小,竞争实力弱,是我市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囚。工业发展是一个工业结构渐次演变的过程,根据我市所处的特殊发展阶段,按照不平衡的倾斜发展工业化战略和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坚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举,不断提高技术装备和科学技术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努力实现工业发展新突破,使其成为带动和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第三,在县域经济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但我市县域经济发展薄弱,全市有五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省十弱县我市占其二,成为发展的薄弱环节。要着力加快县(市)的建设和扩张,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努力培育县域经济增长点。要坚持以发展科技含量高、贡献率大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为主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方针,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突出发展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集中建设特色工业园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成贫困县脱贫解困目标任务,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突破。第四,在城镇化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城镇化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统筹城乡发展的治本之策。佳木斯市是农业大市,农村和农业人口比重大,城镇化水平目前只有 49.2%,且素质不高,“十一五”期间要力求在城镇化建设上取得新突破。第五,在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以建设服务型、创新型、责任型、法制型、学习型、节约型政府为目标,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诚信佳城、平安佳城、生态佳城、人文佳城、和谐佳城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六章 战略目标
未来五到十五年,佳木斯市要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紧紧围绕实现“富民兴佳”的新跨越,以打造“一城三基地”为重点,逐渐从后发型、高成长型的中等城市,跨越式发展成为黑龙江省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极,不断巩固和提升佳木斯市在省东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地位,把佳木斯市建设成区域性现代中心名城、科技教育名城,国家农机名城,东北亚国际名城、特色国际旅游名城;根据自身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把佳木斯市发展成为黑龙江省新兴能源重化工业基地、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基地、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基地、国家重要绿色食品基地和三江经济区集物流、商贸、科技、教育、医疗、金融、交通通讯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综合服务中心和创业中心。
到2010年,全市经济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经济总量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 1.5番左右,使全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主要预期指标是: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2%以上,2010年达到440亿元到480亿元以上,其中到2007年经济总量超过300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 100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
——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 23:35:42,其中工业化水平达到23%以上,年均提高超过一个百分点,力争达到 30%。基础产业全面加强,工业八大主导产业形成规模,现代化农业得到充足发展,现代多功能服务中心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0%以上。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57”期末降低20%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 0.5。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新增自然保护区面积 171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到13.04%;新增森林面积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8.1%,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初步建立产学研联合的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科研与开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达到1%;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超过1%。
——有效需求进一步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5%以上。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总人口控制在 257万人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5‰。以内;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学入学率提高到20%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0年;人均期望寿命73岁以上。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新增就业人员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从业人员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到98%、98%和 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95%。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统筹城乡发展取得重大进步,城镇化水平达到 54%以上,中心城市建成区人口90万人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0 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 800元,年均分别递增 8.2%和7.6%。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贫困县实现脱贫。恩格尔系数下降到 36%左右。城乡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达到11%。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交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5平方米和18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到 4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5%以上,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达到315天。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依法治市方略得到认真贯彻。基层民主进一步健全和扩大;地方法规体系基本形成;社会秩序良好,食品安全监测抽检合格率95%,药品抽检合格率95%;重大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 147人以内,企业内部的重、特大刑事案件发案控制在全部列管单位的0.5%以内,一般案件发案率控制在 15%以内。放火、爆炸、杀人、绑架等主要犯罪案件的发案率控制在全部刑事发案的3.5%以内,各类命案、严重暴力犯罪案件的破案率达到 85%以上。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 200到1 400亿元以上,未来15年要保持年均11%以上的增长速度,人均GDP达到6 000美元左右,比2000年翻3番以上,使我市人民达到更高、更全面的小康生活水平。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5:40:45。
佳木斯“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佳木斯“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