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佳木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佳木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佳木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佳木斯市统计局
2007年3月13日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创新发展,国民经济呈现速度不断加快,有效需求进一步扩大,质量效益全面看好,经济运行持续稳定的积极态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资源环境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端。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经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7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增速加快0.8个百分点,增幅创22年以来最高水平,为佳木斯市历史各5年规划期的最佳开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6.7亿元,同比增长13.1%;第二产业增加值57.8亿元,同比增长17.7%;第三产业增加值134亿元,同比增长12.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230元,增长14.5%。
市场物价涨幅比较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8%。分类别看呈现“六升一降一平”:居住价格上涨3.3%、食品上涨0.5%、衣着上涨1.0%、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上涨0.2%、交通和通信上涨0.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0.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2%,烟酒及用品价格与去年持平。
就业形势好于预期。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9.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7.3万人,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9 600个,劳务输出10.5万人,全市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二、农业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再创新高。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1 04649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1%。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 073 832公顷;粮食产量3 504 363吨,增长12.4%,四大粮食作物产量呈现两升两降趋势,其中,水稻产量1 201 139吨,增长18.4%、玉米1 027 872吨,增长 31.0%;小麦96 491吨,下降3.5%、大豆1 086 777吨,下降3.8%。经济作物产量有增有减,甜菜产量308 567吨,增长27.5%;油料55 389吨,增长10%;瓜果411 096,增长137.3%;蔬菜881 626吨,增长4.0%;烤烟4 931吨,下降16.7%。
畜牧养殖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实现畜牧业总产值 277 55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20.7%。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与上年持平。年末奶牛存栏35 416头,比上年增长5.8%。肉、牛奶产量分别增长15.4%和13.6%;禽蛋产量下降15.3%。水产品产量5.5万吨,增长10%。主要畜禽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如下:
绝对值 比上年增长%
肉类总产量 211 037吨 15.4
其中:猪肉 153 350吨 21.7
牛肉 28 625吨 6.2
羊肉 4 306吨 15.0
禽肉 24 491吨 —5.1
鲜蛋产量 44 756吨 —15.3
牛奶产量 50097吨 13.6
大牲畜年末存栏 444 391头 —9.2
其中:奶牛存栏 35 416头 5.8
生猪存栏 1 159 438头 —6.3
山羊存栏 148 679只 25.7
绵羊存栏 382 572只 —4.0
家禽存栏 90 137百只 —6.7
绿色食品发展势头强劲。佳木斯市被确定为全省 2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一体化推进试点市之一,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种植面积达到 1 200万亩,“三品”认证标志数达到354个,同比分别增长37.7%、265%。
农村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30.1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1.7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8%和36%,人均劳务收入3 895元,比上年增长20%。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得到改善。 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 168.5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2.8%。拥有农用拖拉机76 857台,增长3.0%;农用运输车6 581辆。全年农村用电量30 346万千瓦小时,增长 8.6%。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37.8万亩,增长11.2%;节水灌溉面积119.8万亩,增长16.4%。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7.1万亩,增长1.3%。
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各项惠农政策继续得到较好落实,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取得新进展,乡镇医院、“村村通"2E程、农村文化场所、扶贫开发建设全面加快。通村公路建设完成732公里,超省计划112公里。农村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以及饮水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整体素质不断增强。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 46.0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5.9亿元,增长20.5%。实现工业总产值1 030 831万元,增长13.4%,其中,轻工业产值459 019万元,增长19.3%,重工业产值571 812万元,增长9.0%,新产品产值48 590万元,增长5.1%。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计量单位 绝对值 比上年增长%
发电量 万千瓦时 454 481 1.1
塑料制品 吨 3 587 48.6
水泥 吨 1 021 666 24.6
机制纸及纸板 吨 135 498 -0.6
小型拖拉机 台 22 129 67.0
家具 件 82 087 -18.6
精制食用植物油 吨 27 862 270.0
大米 吨 408 657 16.9
配混合饲料 吨 80 076 11.8
白酒 千升 1 879 -17.6
啤酒 千升 134 537 1.6
收获机械 台 5 216 8.9
化学农药原药 吨 1 082 10.0
化学原料药 吨 702 -4.6
交流电动机 千瓦 4 200 973 4.2
平板玻璃 重量箱 2400081 -2.9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快速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95.63,比上年提高10.24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58 751万元,增长 29.4%,实现利润总额9 544万元,比上年同比增长322.9%。其中地方工业实现利税总额47 121万元,增长48.7%,实现利润总额14417万元,比上年增长204.5%。
建筑业稳定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企业实现增加值118 482万元,比上年增长 9.9%。全市资质等级三级及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182 539万元,增长45.9%,实现竣工产值124 533万元,增长29.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3.8万平方米,增长 5.0%,竣工面积107.8万平方米,增长30.7%。招投标面积继续扩大。全市实行投标承包面积达116.2万平方米,占全部施工面积的80.8%,比上年下降了3.5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稳定快速增长。年末全市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00 200万元,比上年增长34.2%,增幅比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其中,建筑安装工程完成投资400 749万元,增长34.7%,设备工器具购置完成投资140 900万元,增长50.4%,房屋开发投资完成83 026万元,增长26.1%。从隶属关系看,中央属单位完成投资5 383万元,下降34.0%,地方属单位完成投资594 817万元,增长 35.5%,从产业投资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6 521万元,增长1.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59 714万元,增长79.4%,第二产业中工业完成投资252 654万元,增长79.4%,建筑业完成投资7 060万元,增长 82.0%;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13 965万元,增长13.6%。年内全市施工项目个数531个,比上年增加 74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420个,比上年增加60个,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固定资产549 330万元,比上年增长53.4%。本年施工房屋面积27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3%,竣工房屋面积193.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8.6%。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新建公路286公里;改建公路411公里;新增各类院校学生席位7 970个;新增医院床位430张;城市道路扩建长度49.6公里;城市排水管道铺设长度8.5公里;城市污水处理能力8.3万吨/日;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2.3万吨/日。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购销两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 100亿元大关,实现101.6亿元,比上年增长16%,增幅提高2.7个百分点,为佳木斯市 15年来最高水平,列全省第一位。分城乡看,市、县、县以下的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实现741 498万元、150 838万元和123 266万元,分别增长17.2%、13.2%和12.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863 052万元,增长16.9%,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30 585万元,增长17.2%。从商品类别看,食品类(吃)零售额380 293万元,同比增长14.7%,所占比重为37.4%;衣着类(穿)零售额实现203 581万元,增长18.8%,所占比重为20.0%;用品类(用)零售额362 717万元,增长 16.5%,所占比重为35.7%;燃烧类(烧)零售额69 0】2万元,增长12.2%,所占比重为6.9%。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中,金银珠宝类增长56.1%,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5.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0.5%,化妆晶类增长19.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9.5%,中西药品类增长4.0%。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规模创历史新高。据海关统计,2006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 107 523万美元,同比增长50.1%,高出全省平均增幅15.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完成85 539万美元,增长60.2%,进口完成21 985万美元,增长20.5%,进出口额均创历年最高记录,累计实现贸易顺差63554万美元,同比增长 80.8%。在外贸进出口总额中,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完成28 799万美元,增长442.3%,加工贸易进出口完成 588万美元,同比增长 21.7%,边境贸易进出口完成71 228万美元,增长25.5%,其他贸易进出口完成6 908万美元,同比下降 24%。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完成进出口总额1 426万美元,同比下降 62.1%,外资企业完成进出口总额1 442万美元,同比增长146.9%,集体企业完成进出口总额889.5万美元,同比下降70.2%,私营企业完成进出口总额103 766万美元,同比增长61.3%。市场拓宽较为宽广,但仍以对俄贸易为主。2006年完成对俄贸易进出口总额99 018万美元,增长46.3%,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92.1%。其中,出口完成77 770万美元,同比增长55.4%,占全市出口总额的90.9%;进口完成21 248万美元,同比增长20.6%,占全市进口总额的96.7%。全年对欧盟进出口1 074万美元,同比增长90.3%,对亚洲进出口5 220万美元,同比增长 141.1%,对东盟、美国、香港和韩国等贸易伙伴分别增长102.4%、179.7%、142.5%和18.4%;对非洲、北美洲、大洋洲和拉美洲分别增长237.1%、121.1%、12.9%和19.0%。
利用外资水平显著提高。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 72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 516%;国内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8亿元,增长48.8%。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签订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项目48项,合同金额达29 152万美元。其中:对俄项目27项,总金额5 853万美元,劳务输出1 940人次。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物吞吐量2 759.9万吨,比上年增长5.7%。其中,铁路555.4万吨,增长10%;公路2 135万吨,增长5.0%;水运69.5万吨,下降0.75%;航空487.6吨,增长46.4%。全年完成旅客吞吐量2 752.8万人,比上年增长4.1%。其中,铁路593万人,增长0.2%;公路2 144万人,增长5.0%;水运10.4万人,增长4.3%;航空5.4万人,比上年下降5.3%。
年末全市营运客车987台,比上年下降4.7%;营运货车8 686台,增长 3.3%;出租车4 512台,增长3.5%。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1.8亿元,增长12.7%,邮政业务总量2.3亿元,增长21.1%。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83.1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6.9万户,其中:城市固定电话用户36.8万户,农村固定电话用户20.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23万户,增长42.9%,年末全市互联网接人业务用户达12.2万户;长途光缆总长度3 829公里。
旅游业发展加快。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32.7万人,比上年增长20.4%,实现旅游业总收入6.3亿元,增长23.5%。其中,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25万人,增长1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2亿元,增长20.9%;接待国际旅游人数 7.7万人,增长48.1%,创造旅游外汇收入1 386万美元,增长48.1%。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6.8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6.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2亿元,增长14.5%连续两年超过CDP增速。主体税种中,增值税完成14 066万元,增长14.7%;营业税13 491万元,增长16.8%。地方财政总支出40.4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其中一般预算支出 39.5亿元,增长27.4%,基本建设、农业、教育、行政管理费等支出分别增长1 253.5%、22.3%、34.1%和24.8%。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26.3亿元,比年初增加 18.8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5.6亿元,增加0.9亿元;储蓄存款余额258.8亿元,增加11.4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1.4亿元,比年初减少1.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39.8亿元,减少4.4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41亿元,减少5亿元。全年累计货币净回笼0.6亿元。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年保费收入82 022万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财产险收入11544万元,增长28.8%;寿险收入70478万元,增长7.7%。全年赔付额23 394万元,比上年增长33.2%,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5 747万元,增长2.8%;寿险赔付金额17 647万元,增长72.6%。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 2所,招生8 008人,比上年增长30.3%,在校生27 619人,增长9.0%,毕业生7 664人,增长33.3%,在校研究生695人,比上年增长12.1%,毕业研究生191人,增长30.8%。成人高等学校招生5 448人,比上年增长 2.7%,在校生14 341人,增长0.2%,毕业生4 011人,增长10.4%。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3 982人,招生2 138人,毕业生2 764人。普通中学 180所,招生46 212人,在校生141 007人,毕业生50 201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 18所,招生3 618人,在校生10 310人,毕业生3 627人;小学576所,招生29 785人,在校生195 921人,毕业生33 483人;特殊教育学校6所,招生 44人,在校生478人;幼儿园224所,在园幼儿31 166人。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果。年末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9 448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22 102人。全年共组织申报各类科技项目69项,有21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其中,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1项,省级火炬计划3项,省攻关项目12项,产业化项目2项,共争取省以上科技项目资金532.5万元。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8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4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达到23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预计实现产值46亿元,总收入42.5亿元,实现利税总额7.3亿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 1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56%,全市通广播电视的乡镇和行政村达到100%。全市图书馆年末藏书69万册,全年共接待读者107.9万人次。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74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52个。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8 042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实有床位6 885张。卫生技术人员11 216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 887人,注册护士3 382人。妇幼保健院、站 19个,实有床位272张,卫生技术人员581人。专科疾病防治机构 13个,实有床位885张,卫生技术人员663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4个,卫生技术人员533人。全市共有乡镇卫生院79个,实有床位828张,卫生技术人员1 281人,全市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 112人,其中乡村医生2 039 人。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年参加省以上比赛共获奖牌238.5枚,奖牌数较去年增加 37.5枚,其中包括55.5枚金牌、89.5枚银牌和93.5枚铜牌;参加黑龙江省第十一届运动会获得15.5枚金牌、36.5枚银牌和42.5枚铜牌。全年佳木斯市向上输送21名优秀运动员。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全年共举办各类群众体育活动67项次以上。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据公安部门户籍统计,全市人口出生率9.98‰,死亡率4.49‰,人口自然增长率5.49‰。年末全市总人口248.2万人。全市人口主要构成情况如下:
年末数(人) 比重(%) 全市总人口 2 481 859 100
其中:非农业 1 228 516 49.5
农业 1 253 343 50.5
其中:男性 1 261 581 50.8
女性 1 220 278 49.2 其中:18岁以下 433 539 17.5
18—35岁 736 809 29.7
35—60岁 1 032 361 41.6 60岁及以上 279 150 11.2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7 791元,比上年增长14.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 630元,增长9.1%。城镇恩格尔系数为35.6%,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2.9%,下降 1个百分点。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3.1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19.6平方米,增加0.8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7.1万人,其中职工18.5万人;离退休人员 8.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8.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33.7万人,其中职工21.8万人;退休人员7.1万人。离休人员0.4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达300张,收养270人。建立起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15处,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 55处。全年销售福利彩票166.77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 394万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31.7万元。
十二、环境保护
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职工345人,各级环境监测站8个。建成烟尘控制区29个,总面积55.54平方公里;建成噪音达标区24个,达标区面积44.43平方公里。
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顺利开展。全年出动环境执法人员1 600人次,检查企业1 616家(次)。
生态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年末全市有自然保护区23个,比上年增加 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446 400公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面230 114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 5个,面积5 028公顷。
节能降耗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采取得力节能措施,突出抓好重点领域的节能工作;加快推进节能技术进步,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全年全市万元CDP能耗呈下降趋势。
注:
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 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