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组织工作

组织工作



  【绩效评价机制】 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指标和主要责任指标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加大对主要指标运行情况的日常监控和重要指标的跟踪问效。 按照省、 市委要求,制定《关于市、县(市、区)及乡(镇)领导班子换届选举工作实施方案》、《中共佳木斯市委关于(市、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换届工作的意见》、《中共佳木斯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市、县(市、区)、乡(镇)三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意见》、《关于佳木斯市乡(镇)领导班子换届选举实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召开全市换届工作会议、乡(镇)换届试点工作会议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工作经验交流会等多项会议,对换届工作进行周密部署和安排,确保市、县委批复的人选全部满票或高票当选,县、乡两级换届选举工作取得圆满成功,佳木斯市地市合并20多年来尚属首次。通过换届调整,改善县(市、区)领导班子的素质和结构,副书记减少11名,党政交叉任职(含政府正职) 20人,班子平均年龄下降2.9岁,35岁左右的干部由换届调整前的 13%提高到现在的35%,本科以上学历达98%,有14名女干部、非党干部、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乡 (镇)换届后党政班子平均年龄39.5岁,大专以上学历占87.8%,整体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推荐 5名出席十七大代表初步人选,选举产生46名出席省十次党代会代表。佳木斯市换届工作得到省委的充分肯定,在全省换届选举工作座谈会上介绍经验。
  【识人选人新机制】 学习贯彻《公务员法》和中央下发的五个党内法规文件,推进《公务员法》人轨实施工作,推进公务员登记、职务与级别确定和工资套改等工作。修订俨三民一差”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暂行办法》、《佳木斯市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者契约化管理暂行办法》。在县(市、区)换届考察工作中,实行“序计民主制”,即以推荐测评量化、工作实绩量化、评定意见量化为主要内容,把定性的内容转化为定量的评价;在民主推荐环节实行署名推荐制、结果公开制和责任追究制三项制度,引导推荐人正确行使推荐权;对换届人选的确定实行依重民意、沟通酝酿、分层表决“三步运行”,真正把群众“四权”落到实处。
  【管理监督新机制】 检查各县(市、区)委及市直党委(党组)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及有关规定情况,处理和纠正干部任用工作中不规范的做法,深化对《干部任用条例》的贯彻和落实。召开全市干部监督工作座谈会和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加强与干部监督联系单位之间的沟通,拓宽监督渠道,增强监督的合力作用。与市纪委联合下发《关于在换届工作中进一步严肃组织人事纪律的通知》,提出在换届期间务必做到“十严禁”和“十不准”,制定《佳木斯市防止和纠正市、县(市、区)、乡(镇)换届期间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工作预案》。做好群众信访工作和12380举报电话受理工作,对 50件(次)举报进行核查,有效抵制了用人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干部培训新机制】 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制定《佳木斯市2006—2010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实施办法》,构建开放、互动的干部培训新机制。在加强市委党校培训基地建设基础上,逐渐建立以北大等高校为主体、向境外延伸的高级人才培训基地,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为主体的干部挂职锻炼和考察学习基地,以佳木斯大学、东北农大等省内院校为主体的实用技能培训基地。年内,举办各类培训班 63期,培训干部20 382人(次)。选派近100名干部到省、中央、国家机关和高等院校参加培训。
  【人才管理新机制】 构建系统、灵活的人才管理新机制,坚持市级以上专家、县级拔尖人才、乡村乡土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在全市人才科技大会上,表彰第五批市级专家53名。建立专家梯次管理网络,构筑群体优势。建立健全市人才工作指导委员会及人才工作三级体系,初步形成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实施“三心工程”,关心专家、吸引专家,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实施“暖心工程”,协调市财政局,将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 200万元列入财政预算,为引进的优秀人才购置10户专家公寓楼。建立健全专家健康档案,定期组织体检,发放了《专家医疗证》;实施“引心工程”,为企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在发达、先进省市招聘职业企业家或租赁专家人才,制定经营目标,给予高报酬,吸引专家型人才为佳木斯市经济发展建功立业;实施“聚心工程”,设立经济发展专家顾问团,聘请本地和外埠专家参与重大问题决策咨询论证,畅通专家谏言献策的渠道,把专家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的事业中来。在佳木斯召开“黑龙江省中俄人才智力项目合作洽谈会”,佳木斯市与俄罗斯犹太自治州、乌克兰农业科学院签订了教育医疗合作、名优鱼类研究开发中心建设、大豆优质种子资源及高产技术等23个项目,促进跨国人才资源的交流和使用,实现与外埠专家对接。协调佳木斯大学和专家协会中市内企业的成员开展校企联合,推进产学研结合,实现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利用佳木斯市县、乡生物多样性的资源优势,策划提出62个农业、化工、能源、高科技等生物经济方面的项目,生物柴油、生物酒精、多加米农药、玉米抗生素等项目已经进入考察论证阶段。
  【基层建设新机制】 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建立“三级联创”活动和“四培养”工程的长效机制。把6 471名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人, 1 749名致富能人光荣入党,3 461名村干部成为致富带头人,860名致富带头人走上村干部岗位。 继续深化“融人型”党组织建设,采取党组织领办直接融人、建立组织自然融人、外派内育渐进融人、临时定责跟踪融人等形式,组建各类“融入型”党组织938个,参加党员4 540名。制定《佳木斯市“社区建设达标升级工程”实施细则》、《佳木斯市创建“六型”社区和实行“星级”管理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了今后三年佳木斯市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加大周边社区基础建设力度,44个周边社区均达到一类标准。开展“社区创业行动”,培养和选树市级创业能人13人、培育社区创业小老板100多人,带动创业就业5000多人,实现收入3 000万元。制定下发《关于在全市推行社区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有 45个社区达到市级以上规范化创建水平,《黑龙江日报》多次大篇幅刊登佳木斯市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做法。制定下发《在全市“两新”组织中实施党的建设“全覆盖工程”的意见》,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党组织 129个,下派党建工作联络员和指导员192名。开展“六个好”企业党组织建设活动,评选出市级以上“六个好”企业党组织10个。深化“四创建一走进”活动,拓宽“走进群众”的形式和渠道,扩大活动领域,85%以上的机关科室建立独立党支部,95%以上的支部实现科长兼任支部书记,全市各级机关党组织和机关干部走访慰问群众3.5万多人(次),捐款捐物5 500多万元,为群众办实事2.6万余件。
  【党员管理新机制】 在巩固扩大前两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的基础上,扎实推进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群众满意率达到 99.8%。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下发的四个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文件, 结合 《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在全省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实施“先锋工程”的意见》,继续深入推进“党员旗帜工程”。在纪念建党85周年之际,佳木斯市23个党组织和25名个人受到省委表彰,全市有2 000余个先进基层党组织和7 000余名先进个人受到各级党组织的表彰。佳木斯市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经验在黑龙江省作了介绍,得到中央和省委的充分肯定,同时,得到基层党组织和广大群众的充分认可。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了佳木斯市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党员电教科技示范县乡村活动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促进党员素质提高和农民增收。
  【组织工作新机制】 制定《构建民主透明的组织工作新格局实施要点》,以市委办文件形式下发。确定11个调研课题,从不同侧面对民主透明的组织工作新格局进行研究。全市各级组织部门结合实际,边探索边实践,从不同角度进行构建,初步形成组织工作的三大运行体系和八项工作新机制,打造佳木斯市党的建设的特色品牌。《党建文汇》、《党的生活》和《黑龙江组织工作》刊发了佳木斯市的做法。以“党性强、形象好,业务强、工作好,能力强、实绩好”为目标,扎实开展“组工干部三年素质升级”、“综合素质大练兵”等活动,全面提升组工干部的能力和素质。部机关推行“办公六化”制度,即工作职责制度化、办事规则程序化、语言行为规范化、办公手段现代化、工作落实目标化、监督管理经常化。出台《关于对优秀理论文章、调研报告和典型经验进行奖励的暂行办法》,充分调动全市广大组工干部调查研究、理性思考、总结推广经验的积极性。完成调研课题 46篇,上报信息214篇,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 100余篇,扩大佳木斯市组织工作在全省、全国的影响。承担《分类别党政领导岗位资质问题研究》,荣获全省组织部门重点调研课题优秀调研成果奖。加大县(市、区)组织系统专网建设力度,促进办公现代化水平。党内统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取得新进展。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龙新南同志对佳木斯市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给予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