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
经济概况
农业
农业综合
【农业概况】 全市粮豆薯总产量首次突破35亿公斤大关,获得历史上特大丰收。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 630元,同比增长 9.1%。畜牧业产值同比增长12.2%,占农业总产值的35.6%。绿色食品产量454.21万吨,比2005年增加156.46万吨;产值79.23亿元,比2005年增加16.02亿元。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30.1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 11.74亿元。人均劳务收入3 895元。林业总产值1.7亿元,完成计划106.3%,实现连续2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落实惠农政策】 严格落实“一免两补”政策,发放粮食直补资金21 656万元,良种补贴资金4 227.5万元。全市粮豆薯总种植面积1 610万亩,同比增长 14.9%。据统计,全市仅春耕生产投入资金达 21.4亿元。在低温、干旱、洪涝等不利自然条件,全市大田播种任务于5月18日完成,水稻育秧于4月25日结束,比去年提前一周时间,全市新增标准化大中棚9 000余栋,大中棚比例同比上升近20个百分点。抚远县43名农民自费资金 4万元学习沼气技术。农民通过科技110和专家热线达1.5万多人次,比去年增加30%。
【发展现代农业】 三江平原水稻产业带正式列入农业部实施的“八大产业带”项目。实施“种子工程”和“畜禽水产品良种工程”,全市规范和确定适应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四大作物当家品种16个,种子良种化率达到 91%以上。全市形成奶牛、肉牛、生猪、禽类、名特优鱼、优质水稻、玉米、大豆、无公害蔬菜和经济作物等生产基地。四大粮食作物专品种生产的种植面积达到85%以上,优质粮食面积占粮食种植面积 60%以上。订单农业生产面积发展到648万亩,比同期增长6%,带动农产16万户。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坚持深化实施主辅换位的长期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奶牛、肉牛、肉羊、生猪和肉鸡,抓好养殖业良种繁育中心的建设,加快畜牧业的规模规范化和集约化步伐,各类规模养殖场大户达1 747个,养殖小区发展到297个,养殖专业户发展到20 139个。佳木斯市被确定为黑龙江省 2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一体化推进试点市之一。同江市被确定为全国 3个试点县之一,实现“三品”种植面积1 200万亩,占全市总播种面积的74%。大型国家级绿色食品(水稻、大豆)原料标准化基地 5个,占全省5/36,全市“三品”企业发展到41家,303个产品获得绿色标志,比2005年增加 206个。目前,每个县(市)区已确立1个代表辖区的主打品牌或旗帜品牌,培育省著名商标6个,争创驰名商标1个。从目前劳动力就业结构看,已由种植业向养殖业、二、三产业转移,向市外、省外、国外输出。全面启动阳光培训工程,新建劳务输出基地2个。4名选手获得黑龙江省首届“龙哥龙妹”职业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11名选手获得优秀奖。
【推广现代农业技术】 全市推广 20项新技术,面积达3 000万亩次,农业综合技术覆盖率达到90%,技术到位率达到80%,科技贡献率达50%,农业标准化采标率62.5%。建立各级、各类示范园区514个,示范面积2.6万亩,辐射面积 360万亩。率先引进农垦水稻叶龄诊断模式,编印《佳木斯市水稻叶龄诊断图谱》,建立 19个叶龄诊断示范区,总面积1 500亩。成立市农业科学院和市水稻科学研究院。开展区域科技合作,将农垦科学院、合江所、省水稻所、省农机研究所、省渔类研究所等单位专家组织起来,共同进入《金色田野》、《农村路路通》等栏目中,全方位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
【发展品牌农业优势】 重点推进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基地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 23个,到位资金3.25亿元。以益海米业和南京雨润集团为标志的农业产业集团相继落户佳木斯市,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70户,市级龙头企业达48户,分别比2005年增加 10户、11户。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全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0.98亿元、利税2.438亿元。初步形成具有代表性产业链14条。全市龙头企业落实基地面积648万亩、牵动农产18.3万户。桦南鸿源米业、汤原香兰米业、希波集团等龙头企业在国内23个大中城市建立办事处和465个销售网点。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006年,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方面资金超过 8亿元。松花江防洪工程总投资3.452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 1.9亿元。打人畜饮水井20眼,解决29个村屯的饮水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5万亩。发展大中型农机具20 921台,拖拉机保有量76 857台,比去年增长2.6%,农机总动力160万千瓦,机播机械化程度达84%。新增国家投资建设的现代农机作业公司5个。新建农村沼气池1 377个,采用清洁能源的农户占 48%以上。同江八岔岛保护区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效益补助工程,国家投资 700多万元资金用于保护区建设。5—6月份,全市抗旱保苗会战投入资金3 600万元,维修拦河坝9处、泵站 81个、抗旱设备1 007台套、机电井2480眼,新打各类机井1 277眼,新购抗旱设备1 141台套,新建渠系建筑物 7个,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农村各项改革】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规范的土地台账、机动地台账,对机动地和五荒资源实行公开竞价发包。加大对土地矛盾纠纷的解决力度,市农委对近10起复核案件进行处理,市级直接解决处理土地纠纷案件 90余起。全市流转面积58.8万亩,流转户数2.5万户,流转双方签订合同的户数达2.3万户,占流转户数的92%。取消不应当由农民负担的税费项目,全市化解村级债务2 409.4万元。 基本实现国有粮食企业体制转换机制创新,完成市委、市政府年初下达的6户,全面推进2户国企改革的任务。
【农民负担监督管理】 坚持量力而行、群众受益、民主决策的原则,对全市 976个村推行“村财民理乡代管”,开展村级“一事一议”活动, 议事项目1 149项。全年共接待农民来信(电)来访90多件,110多人次,政策咨询50多人次,结案率95%以上,没有发生重大越级集体访案件。治理“三乱”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共1 450万元。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农民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组织得到较快发展,全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74个,总量达609个。吸纳带动农产12.8万户,占农产总数的42.6%。
【发展外向型农业】 与浙江省的宁波、绍兴、杭州、苏州、福州、漳州、厦门等粮食主销区客商建立长期粮食购销合作伙伴关系。在全国23个省(市)建立农产品办事处,销售网点达483家。与省农科院合作共建佳木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同江、富锦、抚远、桦川和桦南五县(市)与周边 11个农场开展“场县(市)共建”活动,共建面积150万亩,比去年增加11万亩。新建对俄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项目5个,境内对俄出口果菜种植基地面积由3.5万亩增加到 5万亩,比上年增长43%,在俄开发土地面积达56.6万亩,与俄罗斯远东农业大学签订4项科技合作协议,与乌克兰农业科技学院签订1项科技协议。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取得新进展,签订4个农业合作项目,项目总金额1.09亿元人民币。绿展会上,全市32家绿特食品企业、 327个产品参与展示活动,达成合同和协议24项,金额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