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
气象
【天气测报】 2006年,市、县两级气象部门及时为各级领导提供长、中、短期各类气象信息,定期不定期提供气象灾害、森林防火、江河汛情、城市清雪等内容的重要天气预报、专项天气预报和气象情报。2006年全市大田播期,市、县气象局密切注意天气变化,有利地指导农民抢农时、保春种,为各级领导指挥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针对五月下旬以后复杂的天气形势,成立防汛气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并从6月1日起实行全市24小时汛期值(守)班制度,局领导和有关的管理科室科长轮流参加汛期值班,负责各类预报、警报、决策服务、新闻发布的把关及协调工作。 5月,召开新一代天气雷达警戒区联防会议,总结佳木斯新一代天气雷达在2005年汛期发挥的作用,探讨2006年汛期需要解决和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共同防御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等问题。利用互联网建立QQ天气联防群组、网络硬盘等通信与信息交流工具,为七台河、鹤岗、双鸭山气象局建立敏视达产品显示终端,举办雷达基础知识和敏视达软件培训班,取得良好效果。2006年汛期,多次向所辖县(市)及双鸭山、鹤岗、七台河、依兰等周边地(市)、县发布雷达预警信息,联防区内灾害性天气监测率大于90%。9月上旬,及时给市委、市政府、农委发出《未来天气趋势预测分析》,得到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加强炮手培训,佳木斯市一名炮手代表省局参加全国比赛。全市人工增雨作业累计 105万亩农田,缓解和解除旱情,直接获经济效益415万元;人工防雹使362万亩农田免除冰雹袭击,直接获经济效益3 310万元。 印发《要求乡镇自动雨量站网建设》的文件,目前建设乡镇自动雨量站72个。
【业务技术】 市局党组以气象事业发展战略成果远程培训为契机,认真落实拓展领域、人才强局和科技兴气象战略。组织副科级以上干部及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参加,通过中国气象局组织的统一考试。市局党组编制《佳木斯市气象局气象事业“十一五”规划》,其中部分项目被市委、市政府纳入佳木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各县(市)局制定并完成当地的气象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部分县(市)气象事业“十一五”规划被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制订《佳木斯市气象局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方案》,在实际工作中逐步推进,有关人员进行分流。
【业务管理】 加强业务管理,完善各项业务规章制度,做到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地面、辐射、酸雨、农气测报质量错情率均为0.0‰,全区有 8名同志达到测报百班无错情,4名同志达到5个农气百班无错情;雷达和自动站数据传输达到98%;全区所辖自动站运行情况基本正常,单轨运行的佳木斯站、富锦站情况良好。重大灾害性天气没有出现漏报,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1次,寒潮蓝色预警信号1次,道路结冰预警 2次,大到暴雨预警1次,正确率在80%以上。通过举办网络知识和雷达资料应用、人工影响天气、防雷、行政执法、观测业务技术等培训班,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技能有较大提高。鼓励在职人员的学历教育, 3人报名攻读硕士学位, 3人取得本科学历,13人取得大专学历。经中国气象局批准,新观测站观象台的建设标准于6月初开始建设,目前投入使用。同江市气象局新站址建设全面竣工,于2007年 1月1日正式启用。完成可视化会商系统建设,并在汤原县气象局进行省市县三级可视化会商系统建设试点,目前省市县三级可视化会商系统全部建设完成,被省气象信息中心评价·为系统设备档次最高,省市县三级电视会商黑龙江省第一。经国家批准佳木斯卫星地面站2006年立项,目前征地工作已经完成,勘探、规划、设计正在有序进行。
【气象服务】 全市气象部门科技服务与产业收入均有较大增长。为规范防雷工作,市局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聘请专业律师对佳木斯市基本建设项目进行检查,对防雷装置设计没有审核的基本建设单位下发补正通知,对佳木斯市教育局、佳木斯市物价局、佳木斯市光华中学和佳木斯中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进行立案查处。通过电视、散发传单、组织人员深入社区、村屯等形式,广泛宣传“12121”和手机短信,“12121”拨打次数和手机短信用户大幅增加,手机短信是全局本年度收入增长最快的产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