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购销
粮食购销
【粮食企业改革】 2006年,市粮食局根据粮食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特点,按照“一企一策、分片包干、全程跟踪”的思路全力推进。一、工业企业。改制的重点单位是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佳木斯制油厂和制粉厂。按照“先租后卖”的原则,完成整体出售工作,新的民营企业吉庆油脂公司回聘原厂 60%的职工,其余职工得到妥善安排。把佳木斯市制粉厂整体出售给市电机厂,完成改制并轨工作,置换部分资产由佳木斯市粮食局统一安排。二、贸易企业。合并市粮油贸易总公司与城东粮油贸易公司,完成人员安置,主营业务由粮油贸易转入实体经营,与市妇婴保健医院联合成立保健养老院,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三、供应企业。合并佳东、佳西、向阳、永红4个粮油经销处与良友连锁中心5户企业,完成资产清查和第一批资产出售工作,第二批资产出售工作进入拍卖程序。原国有第23粮店完成股份制改造,成为真正的股份制企业。四、 其他企业。铁西实验幼儿园资产完成拍卖程序,资金到位后全部用于解决2户“三无”企业即粮食船队和郊区粮食局并轨职工遗留问题。饲料公司企业改制工作也已完成。五、购销企业。对非保留的市第二粮库合并到市长发粮库;第三粮库在市制油厂整体出售后实行彻底消号;第四粮库合并到市莲江口粮库;对保留的市粮库、望江粮库、长发粮库、永安粮库,重新制定一系列经营管理责任制度,并实行全员聘用制,全面完成向新型粮食企业过渡工作。
【招商引资】 粮油工业利用粮源优势大力招商引资打造龙头企业,创建知名品牌,打开国内国际市场,振兴地方粮食经济粮油加工领域,引进新加坡丰益集团和美国 ADM公司,投资10亿元兴建益海综合加工项目,该项目分3期完成。已完成的建设项目有1 400平方米办公楼一座,年加工 18万吨的大米加工厂一座,发电能力为3 000千瓦的稻壳发电厂一座,10万吨米糠浸出油厂一座,以及铁路专用线、罩棚库、粮食清理工作塔等相关附属设施。总投资由原来的1.8亿元增加到2.3亿元。粮食流通联合运输部门创建粮食物流中心,形成规模效应。与哈尔滨铁路投资集团、佳木斯铁路先达集团三方组建佳木斯三江粮食交易市场,这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最大的粮食物流中心,占地10万平方米,总投资8000万元,工程分三期建设,现二期工程已经完成,建成 2 500平方米办公楼一座,1 200平方米营业用房一栋,高站台风雨棚5 000平方米,高站台全封闭罩棚二栋4000平方米,水泥站台及道路20 000平方米,市场内有三条铁路专用线,已发运粮食10万吨,产值达2亿元,收入230万元。粮油供应开展特色经营和连锁配送,凸显中心城市地位。组建食盐配送中心和军粮配送中心,体现出佳木斯市作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与苏州市联合在郊区建国乡建设 3万亩优质水稻基地,与福州市联合在莲江口镇建设 2万亩优质水稻基地。开发绿色食品,吸引游资组建黑龙江省宏业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惟一由省绿办认证并指定经销绿色食品的国有控股企业,现有销售配送中心1处,绿色食品加工车间1处,连锁店7个,经营的绿色食品发展到16大类280多个品种,成为佳木斯市绿色食品行业的龙头企业。
【经营管理】 建立健全与新型产业相配套的现代化管理体系是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根本保证。市局针对不同的企业类型实施管理模式,一是对益海粮油综合加工项目、三江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等新组建的合资人股的企业,严格按照股份制企业各项制度监督执行。二是对国有控股或国有独资的企业,在开展创新经营方式,发展多种经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严肃财经纪律,以维护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重要内容,下发《佳木斯市粮食局关于加强企业管理严肃财经纪律维护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意见》和《佳木斯市粮食局严格执行固定资产出售审批制度的通知》,在企业费用支出上实行分环节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费用支出。三是根据企业类型确定领导指数,对企业科室、班组进行合并,实行定岗定员,一人兼多职,重新理顺企业内部的流转程序和管理人员岗位,明确任务划清责任,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通过强化管理,全市粮食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逐步走正轨,保留的23户骨干企业扣除历史客观因素后实现利润 498万元。消除因生活困难而引发的上访等不安定因素,对维护和规范粮食流通秩序,保证粮食安全起到推动作用,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