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勘六院
地勘六院
【概况】 2006年,地堪六院院职工总数858人,在编职工 302人,退休职工556人。在编职工中在岗232人,内退10人,在学19人,其他41人。
【经济效益】 实现总产值 1.2亿元。其中:地勘业3 531万元;矿业7 000万元;工勘业599万元;桩基业205万元;钻井业167万元;信息业135万元;环境业228万元;其它135万元。在“十五”期间经济总量由2000多万元(前两年)增长到4000多万元(后三年),在“十一五”开局之年一举突破一亿元。年内,实现账面利润5 250万元,实现当年考核效益2161万元。
【寻矿与矿权经营】 一、自筹资金对逊克县霍吉河多金属矿开展风险勘探,在2005年异常查证的基础上,进行地表揭露和钻孔施工。这是自建院半个世纪来,继翠宏山铁多金属矿之后的第二个大型金属矿床。二、翠宏山铁多金属矿和霍吉河多金属矿先后在2006年 9月份和12月份打响;与南非金田公司合作的中外合资企业黑龙江金龙矿业有限公司在11月份完成增资注册,注册资本金由590万元增加到4 000万元;与福建天宝集团合作设立的黑龙江天宝矿业公司,与山西中汇集团合作设立的黑龙江大地矿业公司,这两家公司已注册。通过矿业运作,实现变现资金7 000万元,以矿权注册的股权资金额已达到2 850万元,按合作合同将股权全部落实后,可实现股权资金总量3—5亿元左右。
【六院收入】 一、年内,上缴省局货币资金2 100万元, 为全局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持。上缴资金占地堪六院总产值约20%。相当于2006年上级下拨全年事业经费(含离退休)全额1 400万元的150%,逆差 700万元。作为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形成巨额上缴,这在全院历史上尚属首例。二、在提高工资标准基础上,建立以岗定薪的内部分配制度。大幅度调整富余人员生活费标准,由原来的人月180元,调整到佳木斯市最低工资标准人月305元,对男50岁,女45岁以上的调整到人月500元。全年完成工资总额679万元,人均收入2.29万元,职工上岗率达到88%。职工福利不断提高,住房公积、社会保险全面落实。
【地堪立项】 完成项目设计立项(含续作项目)21个,其中:矿调项目4个(新中标矿调项目1个),财源建设项目4个,国大调项目1个,社会投资项目12个。已经实施的项目13个,总投资4 871万元,到位资金2 514万元。当年实施的野外项目全部通过省厅和省局组织的野外验收。申报大金顶子镍矿项目在年末列入国家地勘基金项目预算,项目资金 500多万元。省龙兴矿业平台的2个煤田勘探项目资金约1 000多万元。
【多方合作】 一、以技术为支撑,全面加强与属地及周边政府的合作。为佳木斯市政府争取财源建设资金1 000万元, 包括郊区陶粒、城区地热和桦南煤炭项目。年初,佳木斯市发改委全体班子成员到地堪六院召开合作洽谈会,9月份,市政府第 39次常务会议新设佳木斯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领导小组。与鹤岗、双鸭山、宝清、桦南、七台河、伊春等地方政府合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在驻地权力及议政机构中,院长任市人大代表和市人大农林委员会委员,书记任区人大代表和区人大委员,总工任市政协委员。二、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与吉大地学院合作实施的项目有 4个,项目资金400多万元。6月,由吉林大学主办,地堪六院承办《黑龙江流域百垩纪古生物群与 K/T界线国际研讨会》在合作项目施工现场——嘉荫县举行。来自美、德、俄、日和本国的著名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计20余人参加现场会。地堪六院钻井公司所承担的K/T界线野外钻孔施工质量和效率得到各国专家称赞。 与地学院联合开展的乌拉嘎金矿、老柞山金矿危机矿山找矿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此外,通过与吉林大学联合办学,培养研究生 (在学)33人,其中:本院24人,其它矿山企业和地勘单位9人。全国著名找矿专家、吉林大学孙丰月教授被聘为技术顾问。
【资本投入】 增加资本投入,实物生产要素得到调整充实。新增固定资产 536万元,其中:新增设备仪器399万元,新增不动产(房产)137万元,提高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固定资产年度增长率达到48%。祢补历史累计亏损额1 000万。人均净资产由上年的3.3万元,增加到人均8.54万元。净资产总值2 581万元。
【机构调整】 内部组织结构按市场化需求得到调整。构建新的内部组织机构框架,突出开拓市场和多功能服务职能,原院部机关(五部一办)精简为三个综合科室,新设立矿权矿业开发办,经济发展中心,哈分院、测绘院、环境院、西藏分院等新的面向市场工作机构和创收单位,整合信息中心。形成院部职能部门、地质勘查生产、独立创收单位、合作参股企业、基地服务机构等五大版快。年内,哈分院、环测院、信息中心、西藏分院完成创收44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