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劳动和社会保障

劳动和社会保障



  【基本情况】 2006年,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以落实政策、完善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在维护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发挥应有作用。市劳动保障局荣获本年度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先进集体、端正政风行风、优化发展环境最佳单位荣誉。
  【就业再就业】 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突出位置,采取强有力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通过加强创业培训、扶持能人创业、培植创业能力、建立创业扶持基金、进一步完善创业扶持政策等措施,使全民创业行动不断向纵深发展。2006年,全市新涌现成功创业“小老板”3 171名,拉动就业3.3万人;落实就业政策,为80 720名符合条件的人员发放社保补贴7 169万元,为504名符合条件的人员办理小额担保贷款;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全年有13。6万人次进入市、县(区)劳动力市场求职,有7.6万人获得就业机会;强化就业培训,全年劳动预备培训完成0.65万人,再就业培训完成4.99万人,创业培训完成0.59万人,培训就业率达79%;大力开展异域就业和创业。全年共实现劳务输出8.8万人,其中境外输出3 141人;着力解决“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等弱势群体就业难问题。全年共开发公益性岗位3 143个,全部用于安置“4 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截至2006年末,全市城镇新就业8.34万人,新增就业7.38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6.28万人,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4.47%。
  【社会保障】 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针对国有企业并轨改制,参保人员呈下降趋势的实际,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和并轨人员各项社会保险关系接续为重点,通过对大型民营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比较集中的商业区进行扩面攻坚,加大对参保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监查稽核力度等措施,有效遏制参保人数下滑的势头。截至2006年末,全市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1.3万人,征缴养老保险费4.1亿元,向上争取补助资金2.7亿元,发放养老金7亿元。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33.7万人,征缴医疗保险费1.9亿元,支付 1.2亿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 18.35万人,征缴失业保险费3 345万元,发放失业金3 071万元,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及时足额兑现。社保保险待遇不断提高,全市94 319名企业退休人员调整了基本养老金,使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提高147元,增加24%;为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集体企业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职工按低保标准享受生活费;为通过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和药店的管理,控制不合理支出,使基本医疗保险医药费平均报销比例提高 3.2个百分点;制定出台城镇老龄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和农民工医疗办法,使老龄居民和农民工普遍受益。
  【劳动关系】 针对全市并轨、改制企业多的实际,从规范用人单位用工行为人手,通过采取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深入用人单位指导、强化行政执法检查等措施,使劳动合同制度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指导线和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使在岗职工货币平均工资比上年增加 170元;继续开展丢失、破损档案的补办认定工作,为 140名企业职工补办丢失、破损的档案,有力维护职工权益;高度重视和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关闭破产和主辅分离中的劳动关系处理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指导企业规范操作,及时处理和纠正侵害职工权益问题,确保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继续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通过采取建立健全信访听证制度、群体性事件突发应急预案机制等措施,使信访仲裁工作向着规范化、制度化迈进一步。
  【行政执法】 进一步强化劳动保障行政执法职能,通过加大日常检查力度和组织开展追讨农民工工资、清理劳动关系、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诚信企业评定、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社会保险扩面百日会战等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着力查处不签订劳动合同、拖欠工资和不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等违法行为,全面推进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建设。2006年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主动巡视监察用人单位4 204户,督促用人单位新签劳动合同1.8万份,签订率达90%;查处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案件 142起,返还劳动者工资117.8万元,追讨拖欠农民711资49.7万元;受理工伤认定296起,认定率达97%;行政应讼2起,胜诉率达100%。全年劳动争议仲裁院共受理案件165起,结案74起。
  【信息化建设】 全面推进金保工程建设。加快省市联网和市域网建设进度,推进养老保险监测、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监测,启动医疗保险管理服务监测、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等联网应用;加快政府网站和12333电话咨询服务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