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教育综合

教育

教育综合



  【成绩展示】 2006年佳木斯市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工作获得国家表彰,军警民共建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课程改革、学校体育等工作受到省教育厅表彰,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教育国际交流在省做典型发言。《人民教育》、《中国教师报》、《佳木斯日报》等国家级、市级媒体对佳木斯市教育工作给予报道,有十余项工作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
  【学校基础管理】 加强中小学管理,建立和完善学校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和学校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佳木斯市关于加强青少年管理的意见》、《佳木斯市关于加强中小学管理构建和谐校园的实施意见》,建立和完善电子学籍注册制度、贫困生资助制度和班主任联系学生家庭制度,利用闲置场馆设立社区教育辅导站,对校园周边环境和交通秩序、食品零售摊床、“网吧”等经营场所进行专项整治,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齐抓共管的未成年人保护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中小学生校外教育活动阵地建设不断完善,由市教育局投资、军地共建的国防教育展览馆投入使用,青少年宫、科技馆全年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科技、科普展览和优秀剧目展映活动,参加学生达到10余万人次。2006年 9月,全省国家“双彩”项目扶持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现场会在佳木斯市召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得到加强,佳木斯市中学生篮球、排球代表队分别获得全国乙组第三名和全省冠军。在全省学生艺术比赛中,佳木斯市由21名学生组成的代表队,有 5名学生获得一等奖。2006年佳木斯市有一名学生摘取全省文科状元桂冠。
  【教育均衡发展】 继续实施扶贫助学,市本级筹集助学资金 110万元,资助特困中小学生7 000多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容量,市区重点高中统招生计划由原来每年增长10%上升至30%,配额录取比例也由原来的40%提升至50%。缩减 6所国有民办学校的招生计划,为农民工子女人学提供与城市职工家庭子女同等待遇。全面落实 “两免一补” 政策,落实国家和省补助资金726万余元,惠及3万多农村中小学生。整合教育资源,继续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办学校职能的分离工作,先后完成电机厂、二发电厂子弟学校的接收工作。新建雪松小学、十六中教学综合楼,改善城郊结合部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为贫困地区子女提供与城市中心学校一样的学校环境和条件。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以及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有利地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职业教育】 加强政府统筹,加大对职业教育的专项投入,争取省专项资金 950多万元,装备市旅游学校和同江市、桦南县、富锦市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桦南职业学校的农学专业、桦川职业学校的种植专业、汤原职业学校的畜牧专业、市旅游学校的酒店管理和旅游管理专业、市职业学校的电工电器专业、市教育驾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被确定为黑龙江省首批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面向社会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3 500余人,有2 000余名在校学生获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突破 4 000人。围绕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强“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以桦南、汤原等县为代表的一大批职业学校走“专业一实业一产业”办学模式,面向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市教育局被团中央、教育部、劳动部等部门评为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被国务院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有三所学校被省政府评为职业教育先进集体。
  【“两基”成果】 一是实施扶贫助学工程,完善市、县、校助学基金会工作,市本级筹措助学金112万元,超出计划指标 12万元,资助城区特困中小学生7 171人,超出计划指标171人。二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三项指标”完成率,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8.7%,分别超出年定指标0.5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年辍学率分别控制在 O.65%和1.81%,分别超出年定指标0.15个百分点和0.99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49.57%,超出年定指标9.57个百分点。三是继续抓好扫盲工作,青少年文盲率控制在 0.03%以内,超出年定指标0.97个百分点。
  【教师队伍建设】 启动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培训市级骨干教师 500余人。以学科基地建设为重点,开展校本教研和开放教学活动, 参与教研活动教师达到2 000多人次。以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为牵动,以六小、二十小为试点,推动教师网络教学教研互动交流,培训省和市级骨干教师106名。加强农村教师培训,有 60名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选调13名农村中小学校长到市区学校挂职锻炼学习,选派 140名骨干教师赴农村学校开展为期一年的援教活动,第二十小学、第十九中学被确定为省对口支援农村教师培训基地。制定下发《佳木斯新农村建设教育服务工作意见》,明确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实施步骤和具体措施。继续加强和完善农村综合中学建设,建成桦川县职业学校、汤原职业学校、桦南职业学校三处市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地,有七所职业学校被黑龙江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全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8万人次,超出指标7万人次。建设五处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面向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37.1万人次,超出指标9.1万人次。2006年,取得2项国家级和17项省级“十五”教育科研成果奖,有108项课题被确定为黑龙江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改造薄弱校】 一是制定《关于在全市推广富锦市实施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经验的通知》,转发富锦市在教育部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会议上的典型发言材料,建设横头山镇中心校、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等 8所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二是实施城区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争取到黑龙江省危改专项资金2 736万元,新建雪松小学8 800平方米、十六中学6 600平方米的教学综合楼。 三是推进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争取国家和省专项资金660万元,落实“三种模式”项目学校606所,建设376个教学光盘播放点、118个卫星教学接收站和112个计算机教室,使农村中小学生通过远程教育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对外交流与合作】 几年来累计投入资金 300多万元,加强与国内先进发达地区的教育交流,选派优秀校长和青年后备干部 112名赴北京、上海、长春、青岛、延边等地挂职学习,学习新的办学理念,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以教育交流协会为桥梁和纽带,广泛开展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合作领域涵盖学术交流、教师培训、文化交流、学生活动、项目合作和捐资助学等多方面。7月22日至 26日,中国“俄罗斯年”中俄中小学生夏令营在佳木斯市举行。来自俄罗斯比罗比詹市、共青城市的80名中小学生以及我国浙江省温州市、辽宁省鞍山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庆市以及佳木斯市共计30余所中小学校的92名中小学生参加本次活动,参加夏令营的中俄中小学生总人数达到172人,超出指标7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