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教学改革】 一是精品课程建设。《作物病虫害防治》、《田间试验与生物统计》被批准为省级精品课程。加强教材建设,有多名教师当选为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建设教材的主编、副主编、参编。二是实训基地建设。完成实验室建设、搬迁工作,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一批校外实训基地挂牌,召开产学研研讨会,进一步加强与合作单位的沟通与联系,使校外基地真正成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三是教学与教学管理的信息化。鼓励采用计算机模拟仿真等实训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增加适用电子音像材料的采购;鼓励教师制作教学课件、采用模拟仿真等教学和实训手段,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课时比例;加快课程资源建设,逐步推进学院课程资源网络共享;保证教学管理软件系统的正常运行。四是教学工作质量的监控和评价。进一步加强教学督导工作,坚持听课评议制、教学检查制、学生评价制,以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为载体,构建以教师、学生、学院督导组和院系(部)教学管理人员“四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体制;充分发挥院、系(部)两级教学管理机构的职能,依托督导组开展教学督导、专业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的检查,发挥评价考核的导向作用。
【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进一步理顺院、系二级教学管理的关系和教学工作计划管理、运行管理、质量管理、师资队伍管理和教学基本建设管理的运行机制。二是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加强农学、园林花卉2个省级和3个院级精品专业建设工作,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施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考试考核方式方法改革、分级教学、体育选项课等作为本年度重点教改项目。2006年11月,黑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对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实地考察评估,受到专家组的好评。三是以申报新专业和制定2006级专业教学计划为载体,全面开展以“基础平台 +专业技术模块(课程) +选修课”为模式的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以用人单位和学生需求为导向的多层平台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继续实施“分级 +考级”的英语、计算机教学改革和选项课形式的体育课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的积极性和基础课教学的质量,并为深化专业课教学的改革提供基础保障;开展以强化职业岗位能力,实行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制的专业主干课、专业实训项目教学改革,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四是进一步实施以学分为计量的学习管理制度。完善课程选修制和学分替代制等管理制度,改革教务管理的运行模式,依托“教务网络管理软件”运行的教学分级管理责任制,初步建立适合院、系二级教学管理的教学管理运行模式。五是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招生3个专业94人。
【教师队伍建设】 配合人事部门,加大引进优秀教师的力度,在专业能力综合素质、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考察。选派部分专业课教师深入校外实训基地、教育部师资培训基地进行专业培训。加大“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力度,认定一批“双师素质”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充实和调整兼职教师人才库,聘用多名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实际技术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来院兼课,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管理体制改革】2006年 9月,学生管理实施辅导员管理体制,制定《学生辅导员工作条例》、《学生辅导员工作待遇及考核细则》,完成学生管理由班主任制向辅导员制的过渡,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
【产学研结合】 针对新农村和建设老工业基地振兴需求,突出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全力做好县院合作工作。与宝清县合作建立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农民;指导科技兴农,提高生产水平;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与林口县建立科技合作共建关系,与郊区万发村结成帮扶对子。进一步增强学院参与社会经济建设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项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验》子课题。做好“十一五”教育部、农业部和省市级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
【国际合作办学】 学院继续向日本国专修大学北海道短期大学输送十余名留学生;与日本北海道拓殖短期大学联合办学事宜取得新进展;与俄罗斯远东国立人文社会科学院合作办学签订协议,俄方派遣教师参与学院应用俄语专业教学的工作。
【招生就业】 确立继续完善和加强“全员招生,定点负责”的招生策略,制定2006年招生工作方案。调整招生专业,确定37个招生专业(含1个专业方
向),新增植物保护、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等14个新专业。选派 92人分布在全省1 12个县、区进行招生工作。学院共招收高职生1 700人、“村村大学生”102人、普通中专生 630人、大专预科生 87人,招生总人数达2 519人。“村村大学生”的招生人数在全省职业院校中名列第一。2006年,学院共有毕业生18个专业464人,到 9月1O日,签订协议并落实就业单位的437人,其中出国9人,专升本8人,一次性就业率为94.18%,就业率位居全省同类院校第五名。毕业生分布在全国8个省29个市(直辖市)和1个自治区。
【基础设施】 全年完成8 690平方米实训楼和9 277平方米4号公寓楼的建设;改造2号公寓楼铺设地4 293平方米;新制作 312个学生衣柜;改造教学楼铺设地砖3 132平方米。;粉刷全部内外墙面90 038平方米;主楼教学楼卫生间全面大型维修;对主楼、教学楼、女宿舍、老实验楼4 216平方米的地面进行磨光处理;新建200 m的铁艺围栏;新建围墙300余m,新建化粪池160 T;下水管线356 m;新建变电室一座;对450 m的水暖地沟进行改建。
【素质教育】 在全院团员中开展“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并通过团市委的检查验收。组织全院学生开展“学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大讨论”活动,设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论坛”专栏。雷锋纪念日,组织全体学生干部祭扫刘英俊烈士墓,参观《抗联历史纪念馆》;组织“青年志愿者”社团和“献爱心慈善”社团深入附近社区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在教学楼区和学生公寓组织“文明督察岗”活动。2006年,学院被佳木斯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并通过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的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