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教育教学】 一是夯实学科基础,推进品牌专业建设。2006年,学院达到全面以高中起点实施高职高专教育水平,医学美容技术专业达到本科教学水平。学院成为全国中医药院校第一、惟一一所承办该专业的院校。学院加强对医学美容学科、中西医结合胃肠病学科、中药炮制学科、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科 4个省中医局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为今后的学科发展方向夯实了基础。二是全面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推进各学科课程的整体建设。学院根据职业教育类型培养要求的特殊性,投入20多万元,购进摄、录和制作设备,建成课件制作室,全面加强课程建设工作。2006年,取得 1门省级、2门校级、5门院级精品课程的丰硕成果。其中,美容保健技术课程组荣获省级精品课;中医内科学课程组、中医护理技术课程组荣获校级精品课;英语课程组、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课程组、中药药剂学课程组、方剂学课程组、人体解剖学课程组荣获院级精品课程,标志着学院整体教学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三是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引导教学科研工作;树立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开展适应技能性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内容的改革;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努力实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四是细化教学管理工作。实施学生升、留、降级及肄业制度,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教学检查。上课迟到、早退现象由原来的20%‰下降到3‰,旷课人数下降 5‰。五是以医学美容为科研方向,带动全院科研的整体水平。向黑龙江省中医局科研项目申报32项,中标29项,中标率为 91%。省教育厅、省教育科学规划小组、省教育学会、大学等各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19项,其中大学教育教学研究基金项目申报4项,中标4项,中标率100%;黑龙江省高教学会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申报6项,中标 5项,中标率83%;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研究项目申报13项,中标 10项,中标率77%。省高教学会优秀高教科研成果奖申报12项,中奖12项,中奖率100%,占全校获奖数的 50%,其中一等奖3项,占全校33%、二等奖6项,占全校46%、三等奖3项,占全校获奖数的23%。
  【师资队伍建设】 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学院教师队伍123人,其中教授14名,副教授65名,硕士生导师 4名,高级职称占教师队伍的64%;博士、硕士研究生28名,在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 32名,占教师队伍总数的49%。2006年,有22名教师报名参加了高校教师硕士学位的考试。本年度引进博士生1名,大学毕业生4名,社会引进优秀人才、副主任医师1人。聘请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对全院教师培训。1名教师获佳木斯市“五四”青年奖章、 3名教师被评为省级优秀班主任、1名被评为市级职业道德先进个人、5名教师在“大学青年教师大奖赛”中获优胜奖、2名被评为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10名院级优秀教师、12名教师被评为院级优秀共产党员。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中有38名青年教师试讲,获90分以上的有34名,占参讲教师的 89.5%。加大各级听课制度落实力度,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明显提高。2006年,督导组对全院110名教师进行听课讲评,其中,85分以上占试听人数的92%。多次召开学生座谈会,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学生学习成绩优秀率提高7个百分点。
  【实验室建设】 投入 150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完善细胞培养室,新建科研能力较为前沿的中药分析室、中药化学实验室、美容保健技术室。美容保健技术实验室、美容化妆品实验室每周二、周四下午、周六、周日为学生开放,并免费为教师、学生做皮肤护理,为培养技能性人才,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习基地建设】 学院确立教育和实习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与37所医院签订教学实习合同,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能力, 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附属医院全年总收入152万元,各种手术563台,年门诊量约1万人次, 住院患者610人次。开展医疗进社区进农村服务,免费义诊咨询,提高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贡献率。
  【招生工作】 扩大省外生源市场,2006年,生源由2005年5个省市扩展到全国 13个省市。完成三个层次八个专业的招生任务,计划数为960人,实际录取人数为1 072人,其中高中起点专科890人,本科44人,中职升高职138人。专科第一次录取报到率达到 88%,录取及补录分数在全省医学类专科学校名列前茅。
  【学生就业】 形成党政一把手指导下的就业工作管理体系,组建学院领导、招生就业处、学科、班主任四位一体就业组织机构。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实现就业形式的多元化,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网络信息平台、 网上视频招聘, 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据2006年9月末省教育厅统计,学院853名专科生(不含专升本人数)一次性就业率达到75.89%,高2005去年同期就业率。
  【素质教育】 一是引入激励机制,树立典型,加强学生系列评优工作。本年度表彰优秀班集体5项共50个班级,文明寝室60个;省级优秀班主任3名,省级优秀学生干部16名,省级三好学生34名,表彰院级学生 18项632名,获奖学金学生 345名。二是细化学生管理工作。制定《学生量化管理工作流程》、《学生管理服务人员工作流程》等13个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制定《新生入学教育方案》,开展学院基本情况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安全教育、校纪校规教育等系列教育活动。四是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营造文明有序、健康向上、朝气蓬勃的大学校园人文环境。通过开展校园卫生、冬季清雪、上操等素质教育活动,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教育,提升学生的文明行为。五是做好有关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和扶助贫困生工作。按照学生学习成绩、日常行为、贫困程度等,评选制定名额分配方案,发放国家级、省级贫困生奖助学金计17.6万元,学院出资发放奖助学金30余万元。为特困生贷款18万元,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校园建设】 一是降低办学成本,创建节约型校园。学院制定以降低运行成本为目的、节约为重点的监督、检查和惩处制度。规范采购制度,完善物资采购程序,严格招标,执行出入库制度。基建维修工程项目由学院统一采购用料,保证维修质量,降低工程造价。安装三玻铝塑窗,节煤 500吨;使用节能延时阀,安装水表、电表,杜绝常明灯、常流水现象,全面推进节约型校园的建设工作。二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投入资金完成近200余平方米的洗漱问、卫生间改造;为综合楼更换 108套三玻铝塑窗,改造实验室400平方米,为实验楼、四宿舍、教学楼做防水 1 264平方米。三是树立服务宗旨,强化服务意识。服务中心以让师生员工满意为工作准则,在副食品物价上涨幅度较大的情况下,投入资金进行补贴,饭菜的质量、数量和价格均保持在物价上涨前的水平,按照营养配餐软件提供的数据对食谱进行重新搭配、调整,使膳食结构合理,营养搭配科学。解决回族学生就餐问题,为生活困难的学生提供免费汤粥。在全省高职高专伙食联检中,学院服务中心被省教育厅授予“一类食堂”荣誉称号。四是树立档案意识、强化档案管理。学院全部实现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并初步建立学科档案。在全省高校档案工作会议中,学院推行的部门立卷在最短的时间内初具规模。档案规范、系统化的管理在全省二级院档案管理工作中走在前沿。2006年,学院被佳木斯市人事局、档案局授予“档案工作先进集体”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