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大学
佳木斯大学
【思想政治工作】 2006年,佳木斯大学对各级干部进行调整,一批年轻有为、高学历、高职称、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干部走上处、科级领导岗位,增强干部队伍的力量。加强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发展党员895名,其中学生党员882名。严格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调整财务工作领导小组、物资采购领导小组等专项工作领导机构,召开离退休领导、各教学单位书记、院长、教授和教师代表、民主党派代表等座谈会。坚持开展警示教育活动,进一步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清理小金库力度,努力推进政务公开。结合合校十周年,在教职工中深入开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活动,增强工作的创造性。制定《佳木斯大学2006年文明单位创建规划》,坚持不懈地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加快向国家级文明单位迈进的步伐。
【教育科研】 2006年是佳木斯大学“教学工作整改年”。学校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 研究整改建设计划,使教学工作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 召开课堂(实践)教学研讨会,确定全面开展“课堂教学年”活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加大重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选拔培养,有28名骨干被选送到重点高校高访和进修,引进和返校博士20人,硕士55人,有36名教师考取委托培养的硕士研究生、17人考取博士研究生,较大程度地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学缘结构。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带头作用,59名教学名师通过观摩教学、示范教学,成为青年教师的楷模和导师。投入 500多万元用于新办专业,强化新办专业的教学基础条件、实验实习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建设,突出整体优化的原则。增加精品课程建设基金,采用项目负责人制度,实行立项管理。建设28门校级精品课,3门省级精品课。新创建 20多个具有较高水准和较强实力的实习基地,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室建设力度,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取得良好的实验实习效果。制定鼓励和支持教学研究工作的政策措施,确立 102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006年,佳木斯大学成为 5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单位,填补该校无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空白。
【科技创新】2006年,佳木斯大学召开第二次科技工作会议,加大科研投人,激发和调动了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名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达到 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资助各有 1名教师;获得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省高校科技奖、佳木斯市科技进步奖共27项,佳木斯市社会科学成果奖12项,申报国家专利 4项。重视科研平台的建设,黑龙江省佳木斯中俄科技合作中心、省高校生物药制剂实验室和儿童神经实验室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组评审,省级大学科技园通过答辩和立项。加大产学研结合的力度,“低合金奥贝钢履带”、“镶铸截齿”、“乳腺康”口服液等项目实现成果的转化。举办国际和全国性会议 4次,聘请和接待校内外的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各类专家100余人,举办学术报告会和座谈250次,进一步活跃校园学术氛围。该校现有硕士学位授权学科34个,研究生导师307人,在校研究生695人。材料学、口腔临床学、农业机械化工程、生药学、病理学与生理学通过“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评审,省级重点学科达到7门。
【教育管理】 一是育人环境有了新改善。开展“标准化寝室”评比活动和“学风建设活动月”活动,通过抓学风、促考风、铸校风,使学生中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明显减少,文明守纪、刻苦学习的风气逐步形成。加强对学校周边文化、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切实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学生“奖、贷、助、减、免、缓”制度,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加大学生助学贷款工作力度,2006年,有1 424名贫困学生获得约2 163万元的国家助学贷款。三是招生和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2006年,在全国 30个省、市共招生6 144名。到2006年底,我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87.93%,专科生就业率为70.62%。四是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工作迈出新步伐。开展2005级学生集中回访咨询工作,对2006级5000多名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工作,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五是校园的治安综合治理明显改善。没有发生重大刑事、治安案件和火灾事故,校园秩序平稳。2006年,佳木斯大学被评为首批省级安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学校610办被评为市级处理邪教问题工作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