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文学艺术
文化艺术
【荣誉展示】 群众文化工作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评为优秀组织奖,“扫黄打非”工作被评为全省先进集体,新农村建设工作被评为全省新闻出版行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出版发行先进集体,全年累计获省、市级重要奖项11项。
【文艺创作和演出】 2006年,佳木斯市文化系统本着不断出精品,繁荣文化艺术的宗旨,始终抓住文艺创作和演出不放松。创作出舞蹈《梦幻赫哲》、《赫哲·日出一族》,两次参加“CCTV2006年度全国魅力城市展示”活动,并在中央电视台演出。佳木斯市荣获“全国最佳生态环境魅力城市”称号。创排歌曲《最东方》、诗朗诵《2006与魅力同行》等22个节目和儿童卡通剧《丑小鸭》。举办春节晚会等6台大型综艺演出,同江市组织建市100年、赫哲族建政5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校园音乐剧 《网络ABC》继续扩大外埠演出市场,在江苏、浙江和上海等地演出199场。话剧、京剧、歌舞、富锦艺术团等剧团也都打开演出市场。
【群众文化活动】 深入普及群众文化,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深人开展“三江之声”广场文化、“欢乐家园”社区文化、“金色田野”农村文化活动,提升群众文化品位。三江国际旅游节期间,市中心广场每天有演出。富锦市每周都组织开展广场活动,并打造北方秧歌城。广场文化活动在场次质量上,均有大幅度提高。“欢乐家园”社区文化异常活跃,全市仅文艺专场演出达60余场。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在 7个乡(镇)、15个村文化建设试点工作中,建立文化站(室),完善设施,开展文化活动。完成包村任务,为郊区四丰乡四丰村解决电视机、VCD机、音响等设备,组织文艺工作者送戏到村。开展建党 80周年、长征胜利70周年等重要节日的专场文艺演出。举办首届“群众文化节”,各地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间断地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桦川县走文企联姻之路,送戏到乡村。开展“2131工程”,把电影送到农村和社区。建立流动图书站。组织参加全省“群星奖”比赛,荣获 9项金奖、27项银奖、58项铜奖。
【文博事业】 深入调查研究,拟定建馆实施方案,对铁路大桥日伪碉堡进行抢救和保护,做好东北小延安纪念馆前期筹备工作。经过努力,桃温万户府、瓦里霍吞、莽吉塔三处古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遗址,赫哲伊玛堪说唱和鱼皮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市文物站集中力量, 开展发掘工作,新发现各个历史时期文化遗址 25处,采集文物标本100多件。市博物馆举办“东北小延安” 专题图片、张闻天生平图片、刘立柱油画、工业成果等展览,参观人数达3.2万余人。
【文化市场管理】 开展“扫黄打非”活动,进行“反盗版百日行动”等系列专项治理活动。取缔早、夜市盗版音像制品摊位 3个,清理商业城内音像零售点 4户,收缴盗版音像制品17000多张,盗版电子出版物8 500多张,盗版图书2 300多册,收缴非法出版物500余册,其他非法书刊12 000多册。加大文化市场管理力度,突出重点,标本兼治。强化网吧市场的监管,开展网吧治理整顿年活动。承担繁荣健康工程,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网吧治理工作任务,形成分工负责与齐抓共管、条块结合与以块为主、日常巡查与技术监管、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开设绿色网室试点,使未成年人健康上网。通过治理,网吧全部实行实名登记制度,未成年人进人和超时营业得到有效遏制,文化市场形成健康有序的发展。
【重点工作】加大企业改制力度,加快电影企业改革步伐,对市直 4户企业进行并轨,完成国有职工身份退出,全部发放补偿金,进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待业优惠以及职工档案移交等多项工作的承办接轨。专业艺术团体的职工全部进入社保、医保,解决困扰多年的职工待遇问题。开展文化产业调查,摸清全市文化产业状况,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引导娱乐业、网络业、印刷业、报刊发行业等产业发展,图书批发零售业不断发展壮大,市图书城成为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区图书批发零售集散地,辐射周边城乡,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