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卫生综合

卫生体育

卫生综合


               
  【卫生系统概况】 佳木斯市现有医疗机构740个,床位7 982张,其中医院 83个,床位7104张;专科 防治所8所,床位20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4个;其他卫生事业单位27个。医疗机构职3114 197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1 214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368人,管理人员1 185人;工勤人员1 430人。其中省直医院和省直企业医院8所,床位1 924张,职222 070人。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293人、中级职称891人、初级职称535人。全市医疗机构业务收入3.774亿元, 比上年增长9.20%。固定资产增加4.57亿元,比上年增长18.09%。门诊人次达211.30万人,住院人次达11.57万人,诊断符合率 98.24%,治疗有效率达96.22%。
  【公共卫生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平战结合,坚持标准,软硬并举”的建设方针,切实加强突发公卫事件应急管理,组建公共卫生事件控制、疾病预防控制 应急小分队,开展预警、预测、预报工作。制定关于加强救灾防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等10个预案。全年开展防控非典、人禽流感和鼠疫等方面的应急演练10次,提高佳木斯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由于应急工作准备到位,使松花江水污染、芥子气处理、欣弗药物不良反应等突发事件得到及时有效地控制。
  【疾病预防控制】 通过加大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脑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力度,有效地控制疫情流行和蔓延。 在全市 122个乡镇举办麻疹疫苗复种活动培训班, 开展应急接种9 756人,为防控麻疹疫情打下良好基础。计划免疫工作全面完成,五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1.01%。在国家对“第五轮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第一期工作评估中,佳木斯市以数据准确、资料全面、外展到位、工作扎实的特点,名列全省第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增计量检验和资质认证四个方面项目,使佳木斯市成为黑龙江省仅有的三家具备以上“四个资质”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一。完成中央补助地方结核病防治项目,加强对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第一轮、第四轮督导、培训、健康促进和病人追踪工作,使全市结核病全程督导管理覆盖率达100%。
  【社区卫生服务】本着以公立医院为主,多渠道为辅的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原则,制定《佳木斯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市区原有社区卫生机构 31所,70%系个体诊所“翻牌”或民营医疗机构挂靠,经过整合后,仅保留符合标准的 8所,其余的全部予以取缔或转型。现市区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个,人口覆盖率达76%,95%由公立医院举办,5%由够条件的民办医疗机构承办,为社区卫生资金投入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奠定良好基础。
  【农村卫生工作】 一是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富锦市之后,2006年汤原县被列为新农合试点县。2个试点县(市)有270 647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 80%以上。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矛盾。二是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乡镇卫生院国债项目总投资1 223万元,18个乡镇卫生院和3个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已完成,使镇卫生院危房面积比例由建设前的66%减少到37.5%。大力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全市培训乡镇卫生院院长116人次;培训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79人;乡医接受急诊急救知识培训1 562人。全面开展卫生支农工作,派出97名医生到93家受援医疗机构,开展手术500余例、新技术 10项,切实解决农民就医难的问题。三是各县(市)、区都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卫生工作。富锦市对医疗卫生单位主要领导实行“契约化”目标管理,打破“有位无为”和干部“终身制”,提高领导干部认真履行职务意识;汤原县投资72万元用于增加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有力地提高乡镇卫生院的诊断救治能力;同江市完成18所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使农民就医条件明显改善,该市向阳乡朝阳村卫生所的乡村医生岳洪林荣获“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称号;桦南县成立10个乡镇防保站,并通过考试考核录用22名乡镇卫生防病及妇幼保健人员,解决了防保体制的人员和经费问题;抚远县新建符合国家标准的血库,筹措资金强化软硬件建设,有效地解决了临床急救用血问题;桦川县对10个乡镇卫生院长实行全员聘任制管理,启动乡镇卫生院业绩考核末位淘汰制度;郊区积极发展卫生院和村卫生所的中医诊室,方便群众就医。
  【医疗服务质量】 一是规范医院医疗服务行为管理。建立完善的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体系,重点抓好医疗服务收费的公开,向社会公布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药品及医用耗材价格等信息,严格执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度和费用查询制度,促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切实纠正医务人员收入分配与科室效益直接挂钩的做法。佳大一附院建立医疗质量监控组织体系,形成完善的医疗质量三级监控网络。市妇幼保健院成立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定期综合评价医疗安全工作,及时消除了医疗安全隐患。各医院通过进一步规范护理工作,促进整体护理水平不断提高。佳木斯市护理代表队参加全省护理知识竞赛,全部获得优秀奖。二是加强采供血机构和麻醉药品管理。重新规划采供血机构,撤消距市中心血站较近的桦南分站,在抚远县增设了中心血库。针对市区二级以下医疗机构节假日及夜间交叉配血不规范的现状,将佳大一附院设立为定点交叉配血医院,保证临床用血安全。佳木斯市连续四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荣誉称号。对全市具有毒麻处方权的医生进行统一培训及考试,制定全市统一麻药门诊病志、使用统一麻药处方以及规定麻药月用量报告制度,严格防止麻醉药品流人非法渠道。三是推进医疗基础项目建设。 2006年,全市卫生系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6 985万元,年均增长18.02%。“120”急救中心投资11O万元在全省率先建设安装 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提高应对院前急救的快速反应能力。市中心医院综合楼总投资1.6亿元,已完成投资3 000万元。新建市肿瘤医院,面积6 300平方米, 仅用半年工期就竣工投入使用,填补全市无肿瘤疾病专科医院治疗的空白。 市妇幼保健院一分院9 000平方米的综合楼已竣工。市卫生局被评为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先进集体。
  【妇幼保健】 不断加大《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按省卫生厅《二、三级产科设置标准及职责》,对全市助产技术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对不合格医疗保健机构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保证助产技术服务质量。在全省率先对全市托幼园所卫生保健实行分级管理,确定A级17家,B级56家,C级37家,评选出7家示范托幼园所。“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取得初步成效,专家技术组深入各县(市)村屯,培训广大助产人员,鼓励孕产妇住院分娩。到2006年末,已救助739人,救助金额达45.17万元,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保证母罂安全。
  【卫生执法监督】 一是加强医疗服务市场监管。制定“一检查,二规范,三打击,四取缔”整治举措,对合法医疗机构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对其执业情况进行规范;对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黑诊所”严厉打击;对无任何资质非法医疗机构和组织坚决取缔。全年监督检查3 000余户次,限期整改325家,行政处罚212家,取缔游医、药贩、“黑诊所”152户,确保人民群众就医安全。 二是强化食品卫生市场监管。全年检查食品生产经营、餐饮单位4 439家,收缴不合格产品3 000多公斤、行政处罚238家,限期整改96家,取缔无证生产经营单位17家。在全市餐饮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对餐饮业进行风险度分析和信誉度分级,全市共评定出A、B、C、D四个等级2 207家, 提高食品经营者行业自律意识。同时,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管档案,通过日常监督、抽检等多种形式对获证企业进行动态监管。
  【医学科研教育】 突出“科技兴院”方针,重点抓好医院科研工作,向黑龙江省卫生厅和市科技局申报科研成果42项,获省市级科技成果奖11项,有 6个课题列入省、市科研课题计划。全市医疗机构共发表学术论文 306篇。各级医疗单位抓住“科技兴院”这条主线,新增大型设备66台,开展新项目 9项,新技术43项。市中心医院开展了法鲁氏四联症根治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市妇幼保健院开展加压雾化吸人治疗小儿平喘等项目,填补全市临床医疗的空白。佳大二附院重视人才培养,人才梯队配置合理,学科带头人作用显著增强。各单位创造良好学习氛围,选派卫生技术人员 446人次到上级医疗单位学习深造。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卫星接收设备站25个,使广大医护人员足不出户即可收看到国内一流专家的讲课。
  【中医药】 大力开展农村中医工作,免费举办全市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班,各县(市)对乡村医生进行农村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中医理论水平和运用中医技术的能力,为广大农民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服务。在全市开展第二批“佳木斯市名中医、优秀中医”评选活动,带动全市中医临床医务人员努力钻研中医理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促进优秀中医人才的成长。
  【爱国卫生运动】 整治城乡环境卫生。争取中央财政专项农村卫生厕所建设补助资金,建造900座项目卫生厕所,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 61.12%。集中开展春秋两季爱国卫生月活动和全市灭鼠活动,改善城乡卫生环境,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平均鼠密度控制在3%以内。深入开展预防控制鼠害与卫生虫害工作,将除“四害”达标与否纳入卫生许可证审批范畴,规范餐饮服务业卫生行为。全面完成爱国卫生创建工作,全年创建省级卫生先进区 1个、省级卫生单位44个、省级卫生先进村1个、省级卫生村21个、省级健康促进社区2个,超额完成省爱卫会下达的创建指标。荣获省爱卫会“十五”期间爱国卫生先进集体称号。
  【卫生行风建设】 坚持“管行业必须管行风,抓效益必须抓环境”的原则,认真查摆卫生行业制约全市经济发展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各医疗单位参加省、市行风热线节目4次,接听反映问题电话29个,反馈和解决问题率达到100%。各医
  疗机构公开办事和公示项目116项、服务承诺76项、采取便民利民措施303项。向病人发放问卷调查表1万余份,群众综合满意度达96%以上。加大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力度,实行药品器械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全年完成大型设备招标3次。医用器械及耗材集中招标2次、大规模药品招标3次,全年向患者让利3 028万元,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负担。实施拒收“红包”证明制度,全市医务人员拒收“红包”11.69万元。 市卫生局治贿领导小组专项账户全年接受医务人员上缴资金60 300元,取得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工作的阶段性成效。被省卫生厅授予“全省卫生系统政风行风建设最佳单位”。被市纪检委授予全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