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市妇幼保健院
佳木斯市妇幼保健院
【各项指标】 2006年,佳木斯市妇幼保健院业务总收/k.4 275万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30.5%, 连续三年实现年增长 1 000万元的目标。全院门诊诊疗人次 190 643人次,同比增长13.84%;住院人数8 591人,同比增长率为25.82%;床位使用率 114.02%,比2005年增长28.06个百分点;增加医疗用房和医疗设备,固定资产大幅度上升。2006年,医院被授予全国“三八先进集体”、全省卫生系统“医德医风示范医院”、全省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医疗质量管理】一是在原有医疗制度基础上,增加科室诊疗规范、处理急危重患者的流程预案、手术患者安全管理制度、手术分级制度。制订《病历书写标准》和10种标准病历。针对儿、外科的病种特点,印制专科病历。组织《医师论坛》12次,抢救危重病人 367人次。加大考核力度,重点检查门诊诊疗手册、处方和申请单、报告单的书写质量,以及科内业务学习、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的质量。临床科室与医技科室交叉打分,提高医疗基础质量,定期进行医疗质量检查,严格奖惩制度。二是以病人为中心,坚持深化整体护理工作。加强健康指导,拓宽服务内涵;把与疾病相关的知识及日常保健方法传授给患者和家属,真正实现“个体化”的整体护理。针对各护理单元的工作秩序、流程、操作、着装、行为、语言等每月进行巡查。建立三级责任体制,有效控制影响护理质量的各环节。加强对护理队伍的业务培训,提高整体素质,组织护师论坛14期,护理查房192余次,组织护理业务专题讲座216余次,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理论、技能规范考核。完成两批临时护士招聘的理论和技能考核工作,对满一年且持护士执业证的临时护士进行考核。进一步完善新增设护理科室的工作常规和制度,加强护理队伍建设,组织纪念 “5·12”国际护士节暨急诊急救技能竞赛。三是实施“专科品牌”战略和“科教兴院”战略,把专科品牌的特色化建设做实做好。加大科研研发力度,完善新技术、新项目管理奖励机制,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力。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1项,撰写国家论文、省级学术论文39篇、完成论著10部、参加远程教育157人次、继续教育达标率100%。4项科研课题向省卫生厅申报,有 2项科研课题批准为2007年计划指导性项目。与韩国东仁医院、俄罗斯远东医科大学合作的美容美体中心 2个科研项目向省科技厅申报。黑龙江省卫生厅资助项目儿科的《维生素受体多肽性与维生素 D缺乏性佝偻病的关系研究》和计划指导性项目儿科的《高危儿神经运动发育监测与早期干预的研究》报告通过省卫生厅。2006年,医院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2项,二等奖 3项。四是加强学科建设,重视人才培养。依托佳大第五临床医学院的科技发展平台,培养人才梯队,在职员工全部参加学历、外语、专业技能、医护论坛等专项培训,覆盖面达100%;45岁以下医务人员全部为本科学历。制订《关于职工完成研究生学历教育的管理办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人才培养。 57人进人佳大在职研究生班学习,5人在职攻读全国统招硕士研究生,60余人到北京、上海等医院进修培训。全院参加营养师培训并取得临床营养师资格共14人。实行外语工程培训, 45岁以下257人参加外语学习,高中级外语考试及格率达100%。五是加强医疗保险工作管理,促进医保工作的开展。全年医保患者量和业务收入比2005年增长近一倍,全年缴纳医保费50万元。六是重视感染监控、疫情监测工作。制定落实防控禽流感、麻疹应急预案,成立预检分诊处和肠道门诊。协助疾控中心完成传染病流调工作,完成麻疹、AFP、破伤风旬报工作。
【医疗保健服务】 坚持以保健为中心,临床与保健相结合,面向基层、面向群体的工作方针,贯彻“一法两纲一条例”的要求,充分发挥保健优势,积极拓展妇幼保健业务,努力提高全市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加强三级网络建设,下基层业务指导,专题调研,系统培训,保证三级网络的正常运转。检查指导全市的托幼园所 140家,并在《三江晚报》上对取得卫生保健合格证的119家托幼园所公示。为110家托幼园所建立档案,评出 A级园17所,B级园56所,C级园37所,实现托幼园所卫生保健的分级管理。加强十年百项宫颈病筛查基地业务发展工作和农村妇女保健工作,开展子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工作,已覆盖到11家医疗保健机构。佳木斯市新生儿疾病筛查分中心于2006年 5月23日得到黑龙江省卫生厅正式批复。全年筛查新生儿13 862人次,比2005年增加2 885人次,筛查率为77%,提高11个百分点。发放“新筛”简介和证明各15 000余人次,制作血片18 000余人份。追踪、随访阳性患儿40余人次,11月 1日,与市妇联、市红十字会、市民政局共同召开佳木斯市苯丙酮尿症患儿贫困救助项目启动仪式,筛查出 6名苯丙酮尿症患儿并得到救助,特困患儿每人每年救助 1万元,推动全市新筛的覆盖率和筛查率。开拓医疗服务领域,加大医院社区建设,实现双向转轨。转变职能,将触角伸向社区,开辟社区服务领域,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投资 85万元进行整体装修,配备心电、B超、临检等项目,开辟转诊绿色通道。开展适合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给予正确的咨询及诊治。在社区开展安老工程,成立红十字康复安老院,为社会分忧。安装背景轻音乐、纯净水管道、彩电、冰箱、热水器和部分空调,购置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筹建阅览室、健康教育活动室,实现妇幼保健院从出生到安老的一体化保健服务功能。在保健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单位100余家,合计金额110万元。加强儿童眼病保健工作,与大庆眼科医院合作开设的眼病中心完成过去门诊量的60%以上,业务收入与同期相比增加1倍,为弱视患儿建立病历52份,基本治愈弱视病人28例。启动教育和社区保健档案建立工作,建立学生档案10 000份,社区家庭档案2 000份。定期到农村巡回诊疗,全年大蓬车出诊224人次,发宣传单、册 300余份,举办健康教育大课堂3次,经济收入达170 000余元。12月,一站式服务中心全程导诊、陪诊、咨询170 995人次,免费测血压11 638人次,发放各种化验单 300 017张,接听各种咨询电话7 169个。
【医德医风】 引导“倡议书”、“承诺书”、“公开信”的落实,利用电话回访、明确处罚标准、加大处罚力度等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全院正高职以上专家及手术科室主任、院长带头不收红包,控制杜绝收“红包”、“回扣”、吃请等违规现象的发生。2006年医务人员退回红包5万余元,其中有31人次存入病人住院账号1.4万元。患者综合满意度达99.64%,收到表扬信47封、锦旗51面。改变药品收入不计人科室收入、与奖金多少无关的核算方式,实行工作质量和工作数量考核占核算比例的80%,药品收入占医院业务总收入的34%的模式。各种药品和耗材集中招标采购,成立药事管理委员会,制定《药品购销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市药品纠风办的有关规定,保证药品质量。
【医院管理】 一是实现后勤市场化管理。成立阳光物业管理公司,拥有员工 200余人,全部自负赢亏。在保障医院后勤服务质量的同时,围绕“为医疗一线服务”中心,充分完成对内服务、对外经营的双重任务,将后勤保障工作做得更加专业化、集团化。保洁、洗涤服务打造医院美丽的环境;“妇女儿童商店”、药店实现服务、创收的双赢;“月嫂服务”“安老院”服务深受百姓喜欢。与院保卫科合并,成立经警护卫队,为医院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开办集住宿、餐饮、娱乐、会议、疗养为一体的职工疗养院。二是开展大营销战略。组织策划“三八”妇女节、“生活因你而精彩”、“六一儿童节引领健康,放飞希望”等1O个项目、“健康宝宝超级秀”等系列大型公益活动。医院院报与佳木斯日报兑接,发行量从1 000份达到 20 000份,辐射佳木斯市周边地区,为医院节约成本120 000元。在地区和全国报纸新闻宣传136条,电视新闻32次,设计广告16个;医疗市场调研8次,农村市场拓展 14次;医院新闻在央视二频道、央视七频道、黑龙江省新闻联播中报道。三是科学、严谨地利用资源发展医院。在没有任何贷款和外资的情况下,第一分院8 000多平方米的主体工程于6月份结束,解决了佳木斯西北部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促进了佳木斯地区健康服务市场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