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区
东风区
【财政管理】一是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做到事前事中的监督和监管,强化“乡财乡用区监管”的管理手段,解决乡镇财政矛盾。做好非税收入征缴制度的改革工作,完善资金收入收缴程序,强化票据监管体系。二是着力引进和开发一批经济效益好,对财政贡献率高的项目,壮大财政实力。东风区签订招商引资项目和经济技术合作项目22项,拉动东风区的财政增长。利用现有优势,做大做强医药化工、食品加工、造纸等三大产业。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同市财政和担保公司协调,解决中小企业贷款和贷款贴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证。三是建立财政监督机制,抓好财政支出专项核查,严厉查处私设小金库、挤占挪用财政资金行为。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确保非税收入全面纳入国库和专户管理。2006年东风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 783万元,同比增长12.4%。
【民营经济】 一是加快民营科技园区建设,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特别是以晨星药业、恺乐农药、北星化工为龙头的医药化工产业;以鑫达公司、华东机械、畅通公司、龙佳锅炉等为龙头机械加工产业;以多多集团、力佳食品、吉庆豆业、建国米业为龙头的粮食精深加工、肉灌制品为主的食品加工产业;以松江纸业集团为龙头的纸制品生产和彩印包装产业;以恒泰集团为龙头的建筑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态势。二是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把民营经济作为主体经济突出出来,列入全区重点工作实施专项推进。制定《东风区保护纳税人“六条规定”》、完善《东风区政法机关为经济建设服务具体意见》,对18户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充分发挥行政服务中心和环境监测点作用,上半年,各部门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40余件,力佳食品公司、鑫达动力配件铸造公司、松江乡水稻深加工、建国米业等优势企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壮大第三产业规模,按照全区市场建设整体规划,重点推进农机、农资、粮食批发、种子、汽车自选、花鸟鱼等六大市场建设。实施花鸟鱼市场的续建工程,总规划为5万平方米,总投资为5 000万元,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并投入运营,二期工程建设正在运行之中。农机大市场已发展壮大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最具规模、最具竞争力的专业化农机销售中心。
【新农村建设】 制发《东风区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意见》,建立相关工作机制,联系佳木斯市相关单位帮建东风区松江乡模范村、建国乡建国村试点村活动。
【优化农业结构】 一是根据种植、养殖、农机等不同类型农业结构,建立农村经济组织。在松江乡红力村成立早甘蓝协会,是以种植业为主,产、加、销综合服务性协会,现拥有会员398户,种植面积达到2 500亩,形成育苗、栽培、田间管理一整套技术规程。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和协会章程,春季生产早甘蓝总量达到7 500吨,协会成员增收 70万元。二是在建国乡永丰村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现有会员50户,固定资产200万元,大型农机具 50台(套),采取分户管理、统一检修、集团作业的生产管理模式。通过典型带动,建国乡大堆丰村的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松江乡兴国村养猪协会、模范村的保护地栽培技术协会不断规范和壮大。东风区农村初具规模的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0个,给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三是打造农业品牌建设,重点培育三大基地,创建一个品牌。三大基地是棚室蔬菜生产基地,现有大棚262栋,温室144栋;早甘蓝生产基地,早甘蓝种植面积达到2 500亩;胡萝卜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到1 000亩。现在全区绿色无公害面积达到 4.3万亩。创建“建国大米”品牌,全区水稻种植面积7.22万亩,其中,建国乡水稻种植面积为5.52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 76.5%,成立以米业加工大户为龙头的建国米业公司,该公司已吸纳五家米业加工厂,办理了市场准人证,注册了“建国大米”商标。四是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契机,申请项目,争取国家扶助资金。充分利用松江、建国两乡良好的工业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松江乡模范村引进的沈阳富兴纸业公司投资1500万元的纸制品生产项目,不但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还使 400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自主创业,走上就业岗位。
【畜牧业规模化发展】 结合东风区实际,把发展生猪作为畜牧业生产的重点,全区全年生猪饲养量21 604头,奶牛存栏 884头,黄牛饲养量5 702头,山绵羊饲养量2 860只;家禽饲养量119 474只。全区现有龙头企业 1个、畜牧专业村2个,生猪小区22个,养殖大户75个;奶牛小区6个,养殖大户 8个。专业户75个,兼业户152个。建立和完善动物防疫、疫病快速扑灭机制和动物疫病控制、防疫监督、病情监测和防疫屏障体系,严格控制内役发生,突出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区政府筹集禽流感防控专项资金 5万元,又投资万元购置防控物资,对全区禽类进行免疫,免疫率达到100%,为产业化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农村社会事业】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免两补政策,严格执行将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不断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松江乡至联合村、建国乡至建设村等6条农村公路纳入公路建设规划,预计投入资金397.8万元,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完善组织、培训、转移体系,转移农村劳动力1 470人,累计达到6 298人。加大农民信访处理力度,上半年处理农民上访12起,涉及农户420户,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招商引资】 成立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专项推进组,落实区级领导包重点项目责任制。区领导多次组织有关企业赴发达地区招商引资,组织区属企业家参加“哈洽会”,会上签订协议14项,有力推动全区招商引资工作。龙鑫钛业有限公司海绵钛项目、宏远房地产项目、氟铜生产项目、年产500吨肉罐制品项目等12个新建和改扩建项目落户东风区,项目投资总额9 814万元,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6个。
【外贸经济】 按照“强化主体、整合资源、内建基地、外辟市场、贸工并举,打造外贸经济竞争优势”的外贸工作思路,全力推进外贸经济发展。在哈洽会上签订外贸项目 4项,签约金额为1 126万美元。一是宏达进出口贸易公司向俄罗斯商人有限公司出口168万美元家具合页项目和向乌克兰伊奇有限责任公司进口机床 150万美元项目,以及黑龙江中益恒贸易有限公司向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出口大豆 408万美元项目等。二是通过大力开发国外市场,加强对外劳务输出的组织管理。全区到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务工经商人员已达 320人。外贸进出口额大幅攀升,实现进出口额1 080万元。
【社会事业】 一是强化社会保障功能,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就业服务工作站。实施“金保工程”,以家庭和企业为单位建立就业和岗位需求13种台账,全区录用就业人员19 287人、失业人员11 645人,分别建立个人电子档案。全年通过实施“空岗报告制”及时为下岗失业人员免费提供就业信息5 230余人次。提供各类技能培训16次,培训人员2 386人,安置公益性岗位“40一50”人员1 925人,发放优惠证9 676人。加强综合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创建11家爱心超市,接受捐赠资金 3.41万元、衣物2.065万件,均发放到特困群众手中。二是完善《东风区促进社区服务业发展若干规定》,建立“创业资源信息库”,采集入库创业信息和项目285项,成立7个创业行动转项推进组,以实施“小老板工程”为载体,推动民众自主创业。筹集、激活民间资本6 215万元;为龙嘉锅炉、 好时捷食品公司、富兴彩印包装公司等企业落实创业扶持资金90万元;涌现出创业小老板769人,拉动就业5 636人;选树创业示范点32个,能人项目27个,向市推荐创业明星30人;创建孵化基地5个,标准化教室 2处,储备创业项目151个。三是强化社会稳定工作,成立区信访调处服务中心,中心充分发挥“参谋、协调、落实”的主体作用,加强督促检查,研究解决信访工作中存在问题。构建区、乡(街道办事处)、村(社区)三级信访工作网络,现有基层调解组织50个,调解人员100多人,调解案件成功率达到90%以上。做到信访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力争达到信访问题小事不出社区、村屯,大事不出街道、乡镇,上访不离区、矛盾不上交。全年调处中心接待个人访76起;受理各种信访案件68起,没有一起因调解不当而激化矛盾。加大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工作力度,全年检查28次,整改隐患35项,全区未发生有影响的安全生产事故。四是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加大,投资300万元,在25小学原址建设3层新教学楼。镇村卫生院进一步规范,防保体系逐步完善,群众就医条件明显改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坚持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核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8%01)2内。社区建设成效显著,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万元维修联合社区道路,投资近3万元解决松江社区自来水问题,实现村村通投入资金1万元。新建晓云、佳东、造纸3个社区服务中心总面积达到960平方米,8个社区达到一类社区。城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从 4月份开始对辖区内的浴池、饭店烟尘污染进行全面综合整治,东风区232家饭店和17家浴池清洁燃料和型煤使用率分别达到72%和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