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 档案
史志 档案
史志 档案
史志 档案
【地方志编纂工作取得新进展】 1986 年7月制订了市志总体设计编纂方案后,进一步把方案进行分解,落实到人,实行承包,调动了修志人员的积极性。经过 1年的艰苦努力,对七卷稿进行了较大的修改,于1988年3月完成了150万字的送审稿。这次送审稿的字数比原稿减少了一半,在科学性、思想性、资料性和史实等方面都有较大提高,基本上达到了观点正确,资料翔实,体例完备,特点突出,文风端正。
【调整大庆市市志编纂委员会成员】经中共大庆市委员会常委会1987年12月25日会议研究决定,对大庆市市志编纂委员会成员进行调整。调整后的编委会由22人组成。主任张轰,副主任李智廉,苏醒、王强、时永发(常务),秘书长刘海生。
在这次会议上,还决定陈烈民、郑耀舜,王志武、李惠新、薛国邦、包世忠、刘邦林、傅广诚,闻胜、王佩恩为大庆市市志顾问;时永发、刘海生分别为《大庆市志》主编和副主编。
【加强网络建设,强化档案业务指导】随着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档案的门类增加,内容更加复杂,整理、保管的标准要求也高了。由于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迅速壮大,新手增多,业务指导的工作量越来越大,面也越来越宽,全市和市(局)机关170 多个单位和部门承担有档案业务。为了解决好这些新问题,市档案局根据不同区域和专业,打破中、省直或市属单位的界限,把全市各单位划分成10个协作组,把市(局)直属机关划分成15个协作组,由业务熟练的科长担任组长或副组长。为了使这些组长能积极主动开展工作,采取领导讲话先传达,上级文件先学习,疑难问题先讨论,工作计划先部署的办法,细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互通情况,加强联系,做到想法一致,办法一致,步调一致。从而推动了全市档案工作的开展。
【档案现代化探索初见成效】 到1987年,全市档案系统已有4个单位配备了计算机,4个单位配备了缩微设备。市档案馆已将大庆会战以来到1986年年底的《大庆战报》、《大庆日报》拍完,并可向各单位提供拷贝。文书档案的缩微准备工作正在加紧进行。物探公司从1985年开始进行计算机检索的研究,现已完成地形图、三角点、基建,文书档案等 8种类型档案的输入,并在生产中见到成效。过去查三角点数据,从查阅、摘录到校对,需要四、五个小时,现在用计算机只需3分钟就可得出结果,并可打印出来。
【采取措施,发挥档案作用】 为了发挥档案的作用,市档案系统抓了以下工作。
第一,完善检索工具,方便利用。市档案局(处)和各级档案馆(室)都完喜了检索工具。科技档案有总登记目录、分类目录,逐步增加专题卡片;文书档案有案卷目录、全引目录 (文件级)、文件号索引、人物卡片,并逐步制定专题卡片。
第二,加强基层档案室的建设。全市共有大队、矿场级基层档案室 388个,这些档案室是各单位综合档案馆(室)的基础,也是档案工作的前沿阵地。基本上做到了有专人、专窒。档案的归档与整理,都按统一要求,有的单位把档案工作列入对大队工作考核的内容之一。
第三,采取多种形式提供利用,主动为生产科研服务。各级档案部门在加强档案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基础上,克服“等客上门”的思想,开展下发目录、办信息箱和电话咨询等活动。
第四,汇编基础数字或专题资料,为利用者提供二次信息。根据实际需要和馆藏情况,各级档案部门积极主动地克服人手少、业务不熟、基础工作任务繁重的困难,力所能及地编写了大事记、基础数字汇集、专题资料等28种, 253万字。这些编研成果,对于企业管理、机构调整、制定规划和开展中心工作,起到了一定作用。
【教育建档工作评比检查】 为了加强全市教学档案的建立,为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服务,市档案局于1986年4月9日组织大庆一中等 8个学校12人去哈尔滨市建工学校等4个单位学习档案管理工作。7月29日,市档案局、市教育局又联合组织全市重点中、小学负责人18人去吉林油田学习。10月31日,市教育局、市档案局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大庆市普通教育档案管理试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的通知》,要求各单位积极建立机构、配备人员,开展普通教育建档工作。1987年 2月28日,市教育局、市档案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教育档案检查评比的通知》。3月31日至4月12日,联合抽查了32个单位的49所学校。5月7日在采油二厂召开普通教育档案工作经验交流会,推动全市教育建档工作的开展。10月16日至27日又联合对各单位推荐的80个建档工作先进单位进行全面复检。12月23日在井下作业公司召开普通教育建档工作总结表彰会,教育局局长侯天丰总结了教育建档工作情况,副市长李溪源讲话,肯定了教育建档工作的重要性和取得的成绩。表彰了在教育建档工作中成绩突出的23个教育科,23个档案科(室),77所学校,77名先进个人,178名积极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