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98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98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魏兴柱
魏兴柱,男,汉族,出生予1943年5 月,山东省昌邑县人,中共党员。1964年参加工作,历任井下作业公司作业工、大队人事员,组织干事,后勤队党支部书记、大队副教导员、公司组织干事,石油管理局组织干事,调配组长,副科长,大庆市人事局调配科长,副局长等职务。1984年到1986年连续 3年被评为大庆市优秀共产党员,1985年被评为市劳动模范,1987年被黑龙江省树为端正党风先进个人标兵,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魏兴柱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把权力看成是为人民服务的义务,自觉地当人民的公仆。他想尽办法为群众排忧解难,为把瘫痪职工的远方子女调到身旁,为前线工人,知识分子能尽早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等问题制订有关措施。他把权力看成是对四化建设的责任,千方百计搞好干部的合理调配,充分开发人才资源。他多次主动到上级有关部门、大专院校和外县、外省为大庆招揽人才。经他调入大庆的有7000多名干部,为大庆现代化建设增添了一批技术骨干。为了保证调入干部质量,1980年他带领干部调配科全体人员对调入干部实行考核。1981年他羽40天时间到基层单位调查后,起草了《干部调配工作暂行规定》,经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批准实施,促进了大庆干部调配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他把权力看作是对自己的严峻考验,在金钱物质面前,亲友面前,领导面前坚持原则,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经他调入的干部中,没有 1人是他的亲属。他做到请客不到,送礼不要,行贿不受。几年来他拒礼拒贿200多次,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和干部应有的思想品质。1987年2月27日,《黑龙江日报》评论员发表了《扶正祛邪的思想长城~论魏兴柱的“权力观”》文章,同年3月1日《黑龙江日报》登载了中共大庆市委书记陈烈民《向魏兴柱同志学习,自觉地当人民公仆》的文章,3月5日中共大庆市委员会发出《关于开展向魏兴柱同志学习的决定》, 4月18日《黑龙江日报》登载了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孙维本《向魏兴柱同志学习,在改革开放中经受考验》的文章, 5月12日中共黑龙江省委作出了《关于向魏兴柱同志学习的决定》。现将这个决定转录如下:
关于向魏兴柱同志学习的决定
魏兴柱同志是大庆市人事监察局的党员干部。他在长期的工作中,成绩显著,多次受到表彰,荣获全省端正党风先进个人标兵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0年担任干部调配科科长以来,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继承和发扬大庆人的优良传统,以党的原则、纪律和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一身正气,甘为公仆,是新时期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省委决定,在全省干部特别是在党员干部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向魏兴柱同志学习的活动,并号召:
一、学习魏兴柱同志高度的党性观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魏兴柱同志把党和人民交给的权力看作是做好工作的责任,是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是对自己的考验,不是谋取私利的工具和手段。这种权力观是党性原则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和掌握某些实权的干部应有的思想觉悟和政治品格。学习他,就是要做一个廉洁奉公、忠于职守,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好党员、好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二、学习魏兴柱同志兢兢业业、立志改革的精神。魏兴柱同志作为一名人事工作干部,胸怀全局,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与祖国的四化大业联系起来,以无限的忠诚和热情,率先迈出人事工作改革的步伐,尽心竭力地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学习他,就要以高尚的公仆精神,顽强的斗争意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公而忘私,勇于奉献,坚持改革,开拓创新,在全体人民中间树立起党员干部的崭新形象。
三、学习魏兴柱同志尊重知识、爱惜人才,用好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体现了党员干部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学习他,就要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为推进改革和四化建设服务。
四、学习魏兴柱同志一身正气,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的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每个共产党员都面临着新的严峻考验。窿金钱的诱惑和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面前,魏兴柱同志光明磊落,恪守党的原则,严格执行党的纪律,立党为公,不徇私情,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学习他,就要坚定革命信念,自觉地同一切不良倾向作斗争,切实从我做起,身体力行,做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模范。
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在巩固整党成果、进一步端正党风的工作中,广泛宣传、学习魏兴柱同志的事迹。把向魏兴柱同志学习作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培育“四有”新人的一个具体步骤,扎实深入地把这次活动搞好,务求取得实效。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要以魏兴柱同志为榜样,用共产党员的模范行为,用共同理想团结各族广大人民群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投身改革、开放的洪流,奋发迸取,在我省两个文明建设中,创建新的业绩。
中共黑龙江省委员会
1987年5月12日
潘时景
潘时景,男,汉族,出生于1952年11月,江苏省盐城县人,1970年参加工作,1975年入党。他当过大兴安岭林场工人,大庆井下作业公司研究所工人、助理技术员,采技研究所助理工程师。1985年和1986年连续被评为市和石油管理局劳动模范,1985年被评为市自学成才标兵,1986年被评为省自学成才标兵,被石油工业部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并荣获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8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潘时景自1972年调入大庆后,决心走自学成才路,攻克知识关。1978年他就开始独立承担科研项目。8年来,他先后与其他人一起研究成功了8项科研项目。其中《限流法压裂完井改造技术》、《深井压裂管柱》、《二次密封喷沙器》 8个重点科研项目是以他为主研究成功的。《深井压裂管柱》科研项目,从技术上将国外压裂深度由1500米左右提高到3280米,填补了中国深井压裂的空白。《二次密封喷沙器》的研制成功,实现了作业工人起下管柱不投堵、不喷油的愿望,节约了施工费用,减少了施工工序,提高了工作效率。年经济效益达30多万元。《限流法压裂完井改造技术》是低密封度射孔,高压力、大排量,同时压开多层的新工艺技术,它的研究成功,较好地解决了大庆油田薄夹层开采技术难题,推广后平均单井增产原油17.9吨。这项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增加大庆原油地质开采储量。它不仅对大庆油田,而且对整个石油工业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受到石油专家和知名人士的高度称赞。他曾 6次获石油部、大庆市和石油管理局的奖励,1985年获石油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潘时景的身上突出地表现了献身、求实和协作精神。他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一个油田技术工作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黑龙江日报》等报刊陆续发表了大庆采用限流法压裂完井开采新技术,可采储最增加10亿吨以上的消息,这与潘时景的刻苦努力,大胆探索是分不开的。
李秀元
李秀元,男,汉族,出生于1942年10月,山东省城武县人,1960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是乙烯化工厂动力车间工段长。1976年到1984年连年被评为乙烯工程指挥部先进生产者,1985年被评为大庆市劳动模范和黑龙江省劳动模范,1987年获全国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
李秀元在乙烯开工生产中,艰苦奋斗,顽强拼搏。1986年 1月,燃料油泵突然发生故障,锅炉被迫停运。他带领工人冒着严寒连续吹扫10天,吹通了所有管线,保住了生产。工作中他不怕苦、不怕累,在辅锅炉点火前夕,锅炉必须进行酸处理,需要甩人力把一袋袋酸加入罐内,然后加氨水。氨水桶重150公斤,罐口离地面5米多高,打开桶盖,呛得人喘不过气来,直流眼泪,他连续48个小时坚守在这个岗位上,一直把氨水加完。1986年 6月,在清洗AH—2018预热器时,他穿上工衣,戴上脸罩钻到温度高达50~60℃的预热器里吹扫杂质,他坚持两个小时才换一次班。一次泵房外 3个下水井堵了,他穿上水衩钻进齐腰深的污水里一把把地掏出脏物,只用了一上午就把 8个下水井处理通了。在乙烯投料试车巾,他一连20天没脱衣服,没睡一个囫囵觉,节假日也都是在岗位上度过的。关键时刻他临危不惧,一次一个辅锅炉吹灰阀垫片损坏,40公斤蒸汽喷射出来,他立即采取强行关阀措施,制止事故发生。第一次关阀,被强大的气流压了回来,他又一次冲上去,在蒸汽热浪的包围中关了阀门,保证了生产和居民用汽。厂领导和职工赞扬说:“李秀元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是乙烯工地的‘铁人’”。
于晓红
于晓红,女,汉族,出生于1966年 2月,辽宁省喀咗县人,1983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庆石油管理局油建公司二大队电焊工。1984年到1986年连续 3年被评为大庆市、大庆石油管理局新长征突击手。1984年至1985年连续两年被评为石油部新长征突击手,1985年被评为大庆市劳动模范,1986年被评为石油管理局劳动模范标兵。1987年获全国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
于晓红,她以老一辈石油工人为榜样,在艰苦的岗位上锻炼思想,磨炼意志,苦练技术,仅4个月就通过了四级电焊工技术标准测试, 8个月获得了由中国焊接协会签发的DIN8506标准焊工操作证书,成为1名高级电焊工。她先后参加了54座大型容器的焊接,累计焊道达16848延长米,两年多的时问完成了4年的工作量,并取得焊接质景总合格率 100%,工作效率300%的成绩。
于晓红,她把自己的理想全部倾注在刻苦学习技术中,坚持每天早晨 5时起床练功。在练腕力时,手托红砖,一练就是几小时。练弧焊技术时,在墙上贴张纸,用焊钳夹着毛笔蘸着墨汁在上面画弧线。开会、吃饭、看电影她都练习蹲功,有时腿蹲肿了,一按一个坑,她毫不在乎。1985年8 月,她参加公司举办的由有“焊接王国”之称的西德焊接专家讲课的高级焊工培训班,她在两个月时问里学完了在国外需要 1年时间才能完成的理论课,获得了93分的成绩,通过了13项焊接技术测试,受到了西德专家好评。在从日本引进的10万立方米储油罐施工中,她承担了丁字接头、罐底与罐壁、垫板问 2毫米特殊钢板等项焊接难度大、操作技术要求高的工作,经测试,全部符合标准,被日本专家誉为“中国的029号(施工代号) 精神”。她在罐内焊接浮船时,船仓内密不透风,温度高达60℃,人钻进去只能躺着焊,焊花溅到脖子里、身上,烧坏了衣服和皮肤,她全不顾这些。每天焊4个船仓,一次试压成功,焊道成型达到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