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大庆市紧紧围绕搞活企业这个中心,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进行了企业体制和经营方式的改革。
  一、认真贯彻《企业法》,完善企业领导体制改革。在全面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基础上,广泛宣传和组织学习《企业法》,确立厂长(经理)在企业的中心地位和中心作用,对企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负责。在1987年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基础上,1988年又在市长途客运公司,市食品公司等4户企业,推行了经理负责制,到9月底,全市46户全民所有制工交、建筑企业,17户大中型商业企业,全部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
  二、明确国家与企业的关系,积极推行承包、租赁经营。按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精神,大中型企业都要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小型企业都要推行租赁制,并且引入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实行公开招标,择优选聘经营者,采取个人风险抵押和全员风险抵押的办法,使企业增加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动力。到1988年底,全市在工商部门注册的1014户企业中,已有907户企业实行承包、租赁经营,占企业总数的89.4%。其中,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754户,占企业总数的74.4%;实行租赁经营153户,占企业总数的15.1%。国营企业实行承包租赁经营 144户,占国营企业承包,租赁面的76%;集体企业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763户,占集体企业承包,租赁面的92.4%。在承包、租赁经营的 907户企业中,实行公开招标的381户,占承包、租赁面的42%。其中,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的有28户,在系统和企业内部招标的有353户。在承包、租赁的过程中,大部分企业实行风险抵押。通过承包、租赁,增强了企业活力,使濒临破产的企业扭亏为盈,微利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有所提高。石油管理局还在总结大队级单位招聘经营试点的基础上,1988年对客运公司、公路公司两个公司级单位进行了招聘经营者试点,通过公开招标,平等竞争,产生了新的经理,并与管理局签订了3年承包合同。
  三、积极抓好试点工作,超前探索改革经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集资入股办企业有所发展。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发展生产,正确引导消费。在企业内部发行股票和债券,试行股份制经营,为大庆市探索企业改革,明确产权关系积累了经验。
  抓了企业兼并的试点。在市轻工业局所属的企业中,原市塑料编织袋厂兼并原塑料地板厂,兼并后组成大庆市塑料一厂。在萨尔图区工交企业中,由福利公司兼并区水暖队。通过企业兼并,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合理配置资源,发挥各自优势,使濒临亏损企业的生产经营有了新的转机,职工得到妥善安置。
  四、推行“一厂多制”,搞活大中型企业。为了搞活大中型企业,首先在石油管理局和石化总厂实行“一厂多制”,既有全民所有制,又有集体所有制;既有全民固定工,又有集体合同工、临时工;既有承包经营,又有承包中的租赁经营。只要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不拘一格,打破单一经营模式,采取多种经营形式和方式,搞活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