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深化企业内部配套改革,完善企业经营机制

深化企业内部配套改革,完善企业经营机制



  【深化企业内部配套改革,完善企业经营机制】 在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基础上,为了使改革顺利进行和达到预期效果,按照“配套、完善、深化和发展”的方针,进行了企业业内部的配套改革。
  一、将承包指标进行分解,实行车间对工厂、班组对车间、个人对班组的层层承包,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使职工肩上有指标、工作有压力,结合全员风险抵押的办法,增强了职工的责任感。
  二、将企业机构设置权归还给企业。企业根据自已的特点和生产经营的客观要求,自主设置机构,不搞上下对口,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将原来的几个部门合并为一个部门,将原来几个人干的工作,归一个人干,并且实行专兼结合的办法,精简机构,压缩非生产人员,逐步克服一线紧、二线松、三线肿的不协调现象。
  三、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实行优化劳动组合。打破干部的终身制度,由经营者进行组阁,干部实行聘任,工人实行优化劳动组合,破除“三个”界限 (干部与工人的界限,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的界限,固定工与合同工、临时工的界限),实行“双向”选择(车间主任可以选择工人,工人可以选择车间主任;科室长可以选择科员, 科员可以选择科室长),到1988年底,已有63户企业实行优化劳动组合,参加组合人数5.8万人 。对优化下来的人员,一是培训,二是组织起来兴办第三产业,三是停薪留职或厂内待业。妥善安置,减轻社会负担,促进了职工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钻研技术的积极性。
  四、改革企业内部分配制度,实行效益工资。根据各企业的具体情况,把奖金和工资捆在一起进行浮动,实行计件工资、岗位工资、百分计奖、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等多种分配方式,将个人收入与单位经济效益、个人劳动成果直接挂钩,拉开了企业之间、职工之间的档次。到1988年底,在全市29户地方大中型企业中,推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企业有16户,占总数的55.2%。
  石油管理局还实行辅助生产与主体脱钩,广泛推行各种形式的效益工资。1988年开始对各二级单位所属的机厂、运输、工程、器材等辅助生产单位实行了经济上与主体行业划开,分配与主体脱钩,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工资奖金单独列支,根据自身效益浮动,不再吃主体大锅饭。对各单位的多种经营业。农工商、劳动服务公司中的全民职工也实行划开,分配上脱钩,工资奖金完全由所在单位经营收入中支付。同时推行了计件、定额、岗位等级效益工资及多种形式的浮动工资和效益提成工资等,提高了分配透明度,调动了职工积极性。
  五、建立“厂内银行”,完善内部结算制度。据统计,大庆市有13户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厂内银行”制度。企业对各分厂和车间实行分帐管理,相对独立核算,各车间之间的关系变成买卖关系,避免了企业内部干好干坏一个样,吃企业“大锅饭”的现象,提高了资金利用率,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