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志》正式出版发行
史志·档案
《大庆市志》正式出版发行
【《大庆市志》正式出版发行】 经过6年多的艰苦工作之后,《大庆市志》于1988年9月送南京第四彩色印刷厂印刷出版,并相继开展了发行工作。
为了保证大庆第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的质量,从1988年 1月份开始,根据市志编纂委员会领导的指示,市志办把近150万字的市志修订稿陆续发给市领导和近百个部门、单位的250多名同志手中,共同审稿把关。具休要求是:市领导主要把政治关;专家、学者把技术关;撰稿人把所写部分的史实关;部门领导对本单位志稿全面把关;市统计局对涉及全局的数字逐一核实把关。最后主编、副主编和责任编辑从政治、史实、技术、文字等方面再次进行修改。
责任到人,要求明确,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许多领导放弃休息,按照分工要求认真进行审查。如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贲长贵负责军事篇,他不仅对近 4万字的军事篇逐字审查,修改了28处,还对《大事记》进行了审查。通过各个方面的审查把关,发现和纠正了许多过去没有发现的问题,为保证志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原来用的数字不准。比如1962年到1985年大庆共出口原油13361万吨,而志书误用为13538万吨,石油部组织编写的《当代中国的石油工业》一书,也误用为 13538万吨。市志办不但对这个数字进行了修改,还打电话到北京石油史编辑部让他们也作了修改;二是技术术语用错或用得不当。如把“裸眼井测井技术”写成了“水淹油层测井技术”、“抽油”写成“驱油”、“塑性岩层”写成“椭性岩层”等。在《石油篇》和《科研篇》中,经过 4位专家审查,就纠正类似问题10多处;三是人名、地名、时间不准,史实表达不完整,内容归属不当;四是有的篇章资料不全等。此外,对突出改革方面提出了修改意见。增加了改革方面的内容,使志书反映的情况更加符合实际。
在审稿过程中,对于一些重要的篇章,除编委分工审查外,还请有关领导和单位审查。如《党派》篇,就请市志编纂委员会顾问、市委原秘书长傅广诚和党史办徐勤进行了审查。对于原来资料比较薄弱的交通邮电、财贸、文教卫生等部分,市志办还分别两次召集有近30人参加的座谈会,直接听取意见,然后分工进行充实和修改。
对于各个方面提出的意见,经过反复研究之后,市志办组织 4名人员逐句逐章逐篇地进行了修改。修改中,编辑人员发扬了大庆职工的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废寝忘食,加班加点,为保证志书质量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这次修改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上下左右结合得好。市委、市政府领导及时返回了自己的意见,承担各个篇章撰写的各个部门人员,集中力量精心修改,给编纂加工提供了很好的前提。2月下旬和7月上旬,省地方志办公室派出两名处长来大庆,对《大庆市志》进行两次中间审查,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这样对于保证志书质量,为省地主志编纂委员会终审奠定了良好基础。
通过修改,对于原来结构进行了调整。 根据省志办公室的意见,将 《经济管理》篇改为《经济综合管理》篇,在该篇增设《经济发展》、《经济结构》两章,并把该篇排到《城乡建设》篇后和《石油》篇前。这样使《经济综合管理》篇对其他经济篇起到了综述作用。阅读该篇,就可以了解大庆经济的发展脉络。在《政务》篇里增加了“政府职能”的内容。
根据市直机关各部门和各单位意见,对《城乡建设》、《商业·粮油·外贸》等篇,都按照事物本来面貌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章节顺序进行了调整,并补充了新的内容,纠正了许多误用的数据。原来,政法和军事,文化和教育,卫生和体育都是两部分合为一篇,没有单设。调整后这几部分单独设篇,并相应地充实了各篇章的内容,使得志书更为丰满。
经过以上调整,使志书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原来全志除《序言》、《凡例》、《总述》、《大事记》和《附录》外,共设21篇,调整后,共设25篇。它们依次是地理、人口、城乡建设、经济综合管理、石油、石油化工、地方工业、交通、邮电、商业供销粮油外贸、财政税收金融、农业、科研、党派、政务、社会团体、政法、军事、民政劳动、文化艺术、教育、卫生、体育、社会生活和人物。
在以上审查修改和调整工作完成后,市志编纂委员会于1988年8月4日召开会议,听取了市志办公室关于《大庆市志》修改情况的汇报,并就有关问题作出了决议; 8月15日,市委副书记,市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李智廉,召集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20多人参加的座谈会,再次广泛地征求了意见;最后,中共大庆市委于1988年 8月23日召开的常委会议上,听取了市志编纂委员会关于《大庆市志》进展情况的汇报,并就“关于历次政治运动的记述问题”、“关于现代人物入志标准问题”、“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记述问题”以及“关于国家领导人视察大庆的照片入志问题”作出了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