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农业
【农业】 全区318个自然屯,耕地面积650774亩。1988年在继续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相应地扩大新品种种植面积,采取了以农家肥为主,适当地增加了化肥使用量。在抗拒旱、涝、风、雹、病、虫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基础上,使农作物产量又有新的提高。全区粮豆总产量达1.11亿公斤,比1987年增长1.1%,完成年计划的100.7%;种植业亩产值118.71元,比1987年增长5.5%,亩净收达65.66元。全区超额完成了粮食征购任务,共向国家出售商品粮23174吨,农民自销粮食近15000吨,商品率达34.4%。
主要经济作物增长较快。1988年全区销售甜菜93937吨, 比1987年增长114%,蔬菜总产量达 5022万公斤,销售 3000万公斤;1988年瓜类产量因地膜等生产物资价格上涨,种植面积比1987年略有减少,但仍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农民创销售收入755万元。
有的乡农作物的单产(亩产)和总产创出了全区历史以来最高水平。玉米亩产最高的乡是八井子乡,达到 360公斤,总产达7930吨;高梁产量最高的乡是兴隆泉乡,亩产 355公斤,总产272吨;经济作物中甜菜产量最高的乡是庆阳山乡,亩产1236公斤,总产13420吨。这些农作物产量较高的乡,在全区振兴农村经济中,起到了带头和示范作用。
庭院经济有新的发展。农民的庭院经济发展得比较迅速,逐步成为振兴大同区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1988年庭院经济总收入达2722.5万元,比1987年增长35.4%。
主要农业生产机具增多。联产承包和专业承包责任制,促使农户购买农机具的意识增强,农民繁重的体力劳动正被各种农机具所代替。1988年,10个乡镇有大中型拖拉机 433台,其中农户用量为355台,占总量的82%;小型拖拉机1894台,农民有1846台,农户拥有小型拖拉机的比例为97.5%;链轨车47台,其中农户有22台;农田作业和运输两用拖拉机(轮式拖拉机)386台,其中,农户有333台。另外,全区10个乡镇共有柴油机169台,电动机499台,机动脱粒机239台,磨面机188台,碾米机425 台,胶轮车2999台,农用水泵580台,喷灌机械44台。大同区农用机械的增多,为逐步解放生产力,提高劳动效率,振兴农村经济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水利事业有相应的发展。1988年,大同区各乡镇共有电机井780眼,达到配套的724眼,未配套的56眼;1988年为使电机井及时发挥效益,修复电机100台,水泵 143台,维修电路303.5公里,维修变压器 125台。这些电机井除了直接为春种、夏灌服务外,还对抗旱保丰收起到了关键作用。
全区有 7个乡镇的26个村、屯用上了自来水。对防止水污染、人畜用净水和农田抗旱起到了保障作用。同时根除了有的村屯因水污染而产生的地方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