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自制成功中国首台乙烯裂解炉

自制成功中国首台乙烯裂解炉



  【自制成功中国首台乙烯裂解炉】 由石化总厂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投产的中国第一台4.5万吨/年的乙烯裂解炉,于1989年10月15日建成,1990年1月3日一次投料成功,一直运行正常。这保证了乙烯生产能力达到原设计能力的30万吨/年,并力争达到32万吨/年。
  乙烯裂解装置是1978年从国外成套引进的具有当代水平的石油化工关键工艺设备,为了使乙烯生产能力与后续装置能力相匹配,提高乙烯工程整体经济效益,石化总厂于1987年10月24日向石化总公司提出“急需增建一台柴油裂解炉的请示报告”,12月15日得到了总公司“同意”的批复。总厂原想购置裂解炉制造技术,外商不愿转让;若与国外联合设计,时间须长达27个月;委托外商采购主要裂解炉部件及材料,交货日期也需要14个月。经过调查分析论证,总厂有比较熟悉已投产的裂解炉制造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并具备设计制造安装条件;除部分仪表、DCS系统外,国内也具备解决炉用部件和炉用材料的国产化条件。因此, 总厂决定自己制造裂解炉。总厂设计院于1988年5月末提出增建裂解炉可行性研究报告,6月中旬组织力量进行设计,7月15日提出基础设计图,10月中旬提出部分设计图纸,1989年1月下旬完成全部翻版设计图,总设计周期为 7个月,较与国外联合设计工期缩短20个月。在攻克各种难关的基础上,增建裂解炉的土建、筑炉、钢结构、工艺管路、仪表、电器、机泵、大件吊装等全部施工安装和配合,烘炉、酸洗、管线吹扫、电气、仪表、阀门、火咀、弹簧等调试直至一次投料成功的配合,全部由大庆石油化工总厂机修厂承担。DCS 系统的高级控制软件设计,开发安装、连网、调试和操作人员培训等,由总厂计算机过程控制室承包并按期完成。机修厂于1988年11月下旬破土动工,1个月内完成基础任务。1989年2月中旬开始预制炉体钢结构,经过 8个月的艰苦奋斗,到10月15日,终于按期完成总重量727.4吨的炉体工程,累计工期300天。整个工程比国外合作设计提前2年,比依靠采购国外部件材料方案提前1年。
  增建裂解炉主体工程完工后,总厂化工一厂抓紧时间进行投产前期工作的高压蒸汽系统锅炉酸洗钝化;辐射段、对流段炉体的烘炉;7 132米各种介质的工艺管线吹扫气密;1 025个阀门、265台件仪表、112个火咀、93个承重簧等高热调试;风机、水泵试车、16组辐射管差测试和检查处理;及集散系统的操作培训等工作都是在数九寒天完成的。最后于1990年1月3日一次投料成功,运行一直正常。